1,動作不粗魯,言語不粗俗。
"語言是壹切事物和思想的衣服."作為現代父母,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要註意教育孩子學會禮貌用語,比如正確稱呼大人,對別人說“謝謝,請,對不起”。另壹種情況是,孩子雖然不說臟話,但是態度不好,語氣不耐煩甚至刺耳。
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家長要讓孩子學會說話和藹,舉止優雅,活潑大方,養成真誠大方的好習慣。
2.不要亂翻亂拿別人的東西。
有小學老師在聊天中提到,自己班的壹些孩子有翻別人東西的習慣。老師講臺上學生的書包、課本、作業本經常被翻找,連錢包都會不見。反復教育總是無效。
這就是為什麽習慣成自然。當孩子第壹次翻父母的東西時,父母應該及時制止並教導他,哪怕他才兩三歲。每壹個行為習慣都是壹個累積的過程,經常翻家裏的東西已經成了習慣,以後很難改變。
3.用後放回原處。
很多家長都會抱怨孩子總是把書和玩具扔得到處都是,家裏特別亂,每天都要不停的收拾。
生活細節能體現壹個人的管理能力,管理好自己的物品,讓自己的生活環境整潔有序,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要讓孩子養成壹個從頭到尾做事情的好習慣。
4.先到先得原則。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和孩子相處是他們最大的交際活動。在這個活動中,他們會遇到很多相似的愛好,比如幼兒園壹樣的玩具,書店壹樣的書,操場壹樣的秋千。
讓孩子明白誰先拿到誰就先玩的道理,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秩序感,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逐步建立自律的品質和智力。對於孩子來說,規則保證了他最大的自由;對於未來的社會,他們將是社會秩序的自覺維護者和執行者。
5.不要打斷別人。
打斷別人是壹種非常粗魯的行為。不管他是誰,如果在他結束演講之前被人打斷,他都不會感覺很好。
作為家長,讓孩子明白傾聽和表達之間的壹種平衡,讓孩子明白當他想表達自己的觀點時,最好讓別人先說完。這不僅是做人的基本禮貌,也是讓別人認真聽他說話的關鍵。
不要用無關的話題打斷別人;不要用無意義的評論打擾別人;不要急著替別人說話。善於傾聽的孩子長大後也會獲得很好的人緣,成為壹個受歡迎的人。
6.為做錯事道歉。
孩子犯錯後,家長不要放任不管。讓孩子知道,勇於承擔責任的孩子是受歡迎的。
很多學齡前的孩子不會道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對與錯的概念,他們不知道什麽是對與錯。家長要耐心的告訴孩子為什麽錯了,錯在哪裏,需要做的才是正確的。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時候,道歉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孩子們可能害怕承認錯誤,因為他們害怕後果。這時候家長要鼓勵孩子改正錯誤,給孩子安全感,避免讓孩子覺得害怕道歉。
擴展數據:
壹個人的性格是在童年心靈的敏感期形成的。3-6歲是兒童文化的敏感期,是素質發展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和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可以讓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輕松面對風浪,坦然樂觀地面對生活。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