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郭沫若讀書會:“讀書不在三更五鼓,只怕十寒。”
要想成功,必須持之以恒,決不能勤奮懈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如果壹個人堅持每天讀書學習,他的耐力和毅力會在無形中增加。
現實足夠殘酷,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比別人更堅持,更有毅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得更遠。難道讀書不是我們普通人縮短與他人距離的唯壹途徑嗎?世界帶著它的節奏馳騁於塵埃,我們所能做的,只有以夢為馬,以書為食,緊緊跟隨。如果妳不想做壹個被世界拋棄的窮人,那就加緊學習吧!
擴展數據
郭沫若評價
早在五四時期,他就以充滿革命激情的詩歌歌頌了人民革命、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開創了詩歌風格,從而成為中國新詩運動的奠基人。他創作的歷史劇是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鄧小平評論》)
如果他說了十句話,只有三句是對的,那七句錯的話可以激發大家研究辯證法,如果他說了三句對的話,可以為當代人和未來的人挽回很多冤屈。(聞壹多評論)
郭沫若與周恩來等合影。郭沫若是20世紀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巨人。五四以後,很少有人像郭沫若那樣,在很多方面都有成就,可謂奇才。
郭沫若在幾個學術領域,特別是在中國詩歌史、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研究方面的成就輝煌而偉大。近年來,尤其是近年來,對郭沫若的批評,有些是符合事實的,有些是歪曲事實的。批評和新觀點的出現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總的來說,會促進學術進步和文化發展。正常的學術環境應該有批評和反批評。然而,在對郭沫若的反思中,有些文章和學者采取了輕佻的態度,這是不正確的。我們應該註意用科學的態度研究他。(中國科學網評論)
郭沫若是20世紀中國史學史上壹個不可回避、不可磨滅的人物。他崇高的學術地位是由他傑出的貢獻決定的。在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物學、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的學者。20世紀的中國史學者很少,20世紀以前更是鳳毛麟角。
對郭沫若的“反思”,實際上涉及到如何理解20世紀中國的文化發展道路,即20世紀的優秀文化遺產是什麽,21世紀中國的文化發展方向是什麽。對郭沫若的評價應該和對任何歷史人物的評價壹樣,堅持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論。
堅持“知人論世”的原則,不能脫離壹定的歷史條件,而應著眼於揭示本質和主流。如果把主流和支流的立場顛倒過來,把支流無限誇大,甚至不惜詆毀和謾罵,就會偏離評價歷史人物應有的原則和方法;這和無限吹捧壹個歷史人物的做法壹樣,都是不可取的。(曲評論)
郭沫若先生不僅才華橫溢,而且國學功底深厚。他對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確實有獨到的貢獻。也就是說,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十批判書》和《青銅時代》中仍然有很多觀點。雖然他也遵守“壹家之言”,但這和套用公式是不同的。
我曾經嚴厲批評他抄襲別人的研究成果,不坦率承認,使他成為學術研究的大忌。然而,我並沒有抹殺他。但就現代學術規範而言,他的虛張聲勢讓他更有活力,而史學學科則遠遠不夠。
這主要是因為他不同於陳二(指陳垣、陳寅恪)和呂思勉,他的誌向不是學術,而是有著不同的懷抱。成功的學者可以參考他的上述三本書,初學者不要從這類作品入手。(《余英時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