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邊聽潮聲
壹代文學家曾國藩是壹位偉大的楹聯作家,他的楹聯蘊含著儒家的處世之道。讓我們壹起來學習曾國藩的大智慧。
很多事情都是因為忙碌而出錯的。
壹個好人來自於壹次痛苦的經歷。
同治元年(1862)八月,曾國藩送給郭嵩燾的對聯。
第壹部分講的是如何做壹個“好人”。“好人”是指品行端正、心地善良、思想先進的人。怎樣才能做壹個好人?“好人是從苦難中來的”,也就是說,做壹個好人,最重要的是要能吃得苦,能忍得辛苦,經得起艱難困苦的考驗,絕不貪圖方便和便利。第壹副對聯用的“半”字很巧妙,因為要成為壹個完美的人,光靠努力是不夠的,還要保持自己的節操,保持自己的心態,才能稱得上是壹個好人。
第二部分講如何做好事。“世俗之事”是指世間的事情。“多”這個詞用得也很貼切,避免了以偏概全的問題。事情很復雜,忙起來往往容易出錯。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避免失誤?“且多從容”,也就是古人說的“遇事不忘淡定。”所謂“從容”,就是行為和動作有自己的規律,舒緩、從容、大方、不急。
壹個冷靜的人做事冷靜,不急不緩,不浮躁不亂,有條不紊,能從容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情況,不在失敗中消沈,不在勝利中狂喜。從容,體現了壹個人的氣度、修養、性格和行為,是壹種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的有節奏的精神狀態和行為。
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放輕松。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呂坤曾指出:“天下之事,只要柔者,急者也。所以,風雨兇猛,沒有朝拜之力;暴漲起來,沒有三日走勢。催拍促調,不是百板之聲;繃緊妳的標題不是千裏之行。人生是福是禍,無壹例外。著急的可以考慮壹下。”他補充道,“天地萬物的理論始於於從容,又匆匆消亡。行色匆匆者疲憊,淡定者疲憊。事平且有余味,人平且有壹年多。”
心中有整體利益或最終目標,從具體問題著手;腳踏實地努力的同時,要看到總的目標
閉上嘴,壹個人生活。
著眼大局,就是要有遠見,要有大局感,要能考慮長遠。從小處著手,意思是做事要謹慎,從細節入手,避免自大的缺點。
群居,守口如瓶。當妳和壹群人相處時,妳要小心妳說的話和妳不該說的話。所謂禍從口出。做壹個好的傾聽者是大智慧。壹個人的時候,要開心的去享受,去反思,去保持自己純真善良的心。
這是曾國藩最經典的對聯之壹。
不要好高騖遠,要高瞻遠矚;不要節衣縮食,要腳踏實地。
“大的困難靠修養,小的細節靠態度”。有時候是細節決定成敗。
水深則流緩,晚言則人貴。
所謂禍從口出。不該問的不要問,不該說的不要說。用心傾聽,保持真心,才能管中窺豹,看透壹切。
不是聖人,便是禽獸;
莫問收獲,但要求培養。
不是聖人,就是禽獸。這句話聽起來有些偏激,但其實是曾國藩先生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要求他樹立良好的品格,容不得壹點半點。
莫問收獲,但要求培養。警告我們,不要只想著收割。不努力,怎麽可能有收獲?就像壹棵大樹,只有深深紮根,才能枝繁葉茂。
這是曾國藩壹生遵循的座右銘。事實上,這句話不是曾國藩首創的,而是清代理學大師唐鑒送給曾的。道光二十壹年,他寫下《濟撫水利》,手書楷書條幅“非聖人則禽獸,只問耕種,不問收成。好唐鑒》被贈給曾國藩。曾國藩對這幅對聯大加贊賞,掛在客廳。後來我對曾國藩的日記稍作改動,就有了“若不是聖人,必是禽獸。”莫問收割,但要求耕種。“永恒的絕對。
曾國藩把“若不是聖人,必是禽獸;莫問以“有所收獲,但要求努力”為座右銘,實際上是提醒自己要知道“做不到的事,只能要求自己”。曾國藩曾在家書中說:“誌存高遠,做錯事自討苦吃。”的確,生活需要壹種豁達的態度。如果壹切都是為了名利,壹切都是為了“有耕耘就要索取收獲”,那麽這樣的人生將無法從名利的漩渦中自拔,也不會真正有所作為!
所以,曾國藩告誡弟弟們:“學習要虛心。我們朋友中那些有漂亮材料的,往往靠著自己的才華,狂妄的東西,說人家不如自己。見了鄉墨,便罵鄉墨不通;見墨就罵。把房管員和考官都罵壹頓;報讀朱的人會罵學院。平心而論,沒有比詩歌更好的了;贏的人沒有什麽特別的,也有讓人無法忍受的。正因為妳拒絕了對自己的要求,妳才會看到別人不是。不僅罵考官,還罵同壹次考試得第壹名的人。傲氣雖長,但從不上進,所以壹生落魄,不上進。”在曾國藩眼裏,抱怨別人沒有收獲是沒有用的。只有不斷付出,才能進步。
子子孫孫,農村地區,
家風是半讀半耕,但繼承祖澤。
沒有官方,沒有責任,
不關心時事,只會為艱辛買單。
這幅對聯是曾國藩的父親寫的,是曾國藩寫的。是曾國藩寫的。但不管是誰寫的,我們都能看到對聯中所表達的高尚情操和高尚品格!
打仗不急,先求穩,後求變。
做事無聲無息,既世故又聰明。
曾國藩用打仗的經歷告誡我們,做事要穩,只有在穩的基礎上才能創新求變;處理事情要講方法,講原則,要顧全大局,要精明老練。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壹生有悲歡離合。
順境和困境是順境和逆境,順境和逆境,幸福和悲傷。這是人生的兩種狀態,是壹個整體的兩面。正如《道德經》所說:“故有無互長,相難相難,長短同相,高低同相,音聲相和。”
餵養壹群春天
舉起兩根可憐的骨頭
這是曾國藩48歲時寫的壹副對聯,用來勉勵自己。無論在什麽情況下,都像春天壹樣充滿活力,奮發向上。不管遇到什麽磨難,都要保持骨氣。這副對聯出自曾國藩的《庭經·第三訣·持之以恒》。原文是:“論時事,我說要豎起骨頭,盡力支撐。半夜不睡,因作雲:‘餵壹群春,撐兩窮骨’,用自己的警察。”
無論順境還是逆境,人的信仰都要像春天壹樣蓬勃,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無論處於什麽樣的處境,都要挺起脊梁,不妥協,挺起腰桿,在困難中求出路,在艱苦奮鬥中求挺直。
戰戰兢兢,就是活著的時候不忘地獄。
坦誠開放,逆境也要豁達。
君子要兢兢業業,居安思危。要心胸開闊,思想開放,即使身處逆境也要保持積極的心態。
同治九年五月,曾國藩寫了壹副對聯,反映了他精神世界的兩重性。他壹方面害怕,壹方面坦白,壹方面悲觀,壹方面樂觀。這使他在人生中不忘死,居安思危,也使他在屈辱中求榮,在失意中苦思。
自我努力與“恥”之心,自我放縱與“應得”與“虧待”之心,都是辯證統壹的關系。嚴於律己者,往往寬於律己;對別人慷慨的人對自己嚴格。曾國藩的宗旨是:以責備他人之心責備自己,以寬恕自己之心寬恕他人。對世人而言,曾國藩的“以正為恥”之心,不僅可以解決心中不必要的苦悶和煩惱,更是壹種“加持之器”、“德行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