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壹篇說明文?
什麽是說明文?說明文是壹種以解釋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體。它是對客觀事物的性質、特征、功能和用途的科學解釋。它不像記敘文那樣註重敘述、描寫和抒情,也不像議論文那樣註重闡明觀點、駁斥謬誤。說明文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解釋,使人增長知識和技能。
那麽,如何寫好壹篇論述呢?
首先,我們應該把握事物的特征
壹篇說明文寫得好不好,主要看寫出來是否抓住了事物的特點,是否讓讀者得到了具體而清晰的理解。比如參觀動物園,要向年輕讀者介紹長頸鹿。長頸鹿的主要特點是什麽?奔跑速度快和漂亮的條紋並不是長頸鹿獨有的特征。長頸鹿的主要特征是它的長脖子。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動物。雌鹿四米多高,雄鹿五米左右。最高紀錄是五米七八。它有四條又細又長的腿和壹個特別長的脖子。令人驚訝的是,它只有7塊頸椎骨,與人類頸椎骨數量相同。長頸鹿的七塊頸椎是壹字排開的,這就是它的長脖子。每塊頸椎的長度可想而知。只有把這些寫清楚,才能抓住長頸鹿的主要特征,也算是比較好的論述。不然妳不懂。
那麽,如何把握特征呢?
首先,仔細觀察。文章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只有深入細致的觀察才能把事情看清楚。河南省鄭州市第七中學學生劉偉寫了壹篇介紹粉蝶的說明文,其中粉蝶的種類、形態、生活習性,粉蝶為什麽不能晨飛,對農作物有什麽危害,寫得清清楚楚,有理有據。這篇說明性文章被壹些學校選為教材。魏為什麽寫這麽好的文章?這是因為他平時對生物有濃厚的興趣,可以自己動手實踐,仔細觀察。兩年時間,他做了400多個標本,其中光鳳蝶標本300多個,壹共五六個品種。在談到經歷時,他寫道:
“昆蟲的個體很小,尤其是頭部結構很難觀察到。我向老師借了壹個放大鏡,我觀察的東西範圍很廣,有蝴蝶,蜜蜂,蝗蟲,蜻蜓,蚊子,蒼蠅等等。有柳葉、梧桐葉、榆樹葉、槐葉等。,還有草葉和花草樹木...我經常隨身帶著放大鏡、筆和筆記本,在上學和去公園玩的時候抽時間做壹些觀察,把主要的觀察情況寫下來。”
其次要查閱資料。我們不可能什麽都親身經歷,說明文要求特征準確,材料翔實,這就需要查閱相關資料,用前人總結的經驗來驗證。比如壹個在長沙讀書的中學生去北京旅遊,參觀了故宮,想把他介紹給同學。於是,他不僅寫下了自己參觀的印象,還買了壹本《故宮旅遊地圖》和壹本《北京十大名勝》,了解故宮的歷史、地理位置和建築特色。就這樣,他知道了:“故宮又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宮,有500多年的歷史。整個宮城呈長方形,面積72萬平方米,宮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間。四周是壹堵十幾米高的墻,墻外是壹條五十多米寬的護城河。在城墻的四個角上,有壹座精致的角樓。故宮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統壹。明朝初年,為了建造這座宮城,我們曾經‘服務於十萬工匠和數百萬勞工’。故宮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結晶。“上面提到的這些具體的人物和建築特征,不查閱必要的資料,自然很難掌握。
最後,學會比較。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點,甚至壹種事物也有自己的特點。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雙胞胎兄弟,不管長得多像,都是可以區分的。把握事物的特點,就是要把握這個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不同特點,從共性中發現個性,從共性中發現特殊性。事物的特性往往是在與其他事物的比較中表現出來的。比如,要表示中國是壹個大國,“大”字很有學問。妳可以直接說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裏的面積,也可以用比較的方法來說明。與法國相比,中國的面積比法國大十七倍。與日本相比,有二十五個日本;與英國相比,英國有三十九個;我們祖國的面積相當於整個歐洲。這樣的對比是具體的,生動的,有說服力的。
總之,要把握解釋對象的特點,壹方面靠親身實踐和細心觀察,另壹方面要善於向書本和有經驗的人學習,同時也要仔細思考。學會比較,盡量熟悉自己要解釋的內容。
第二,說明要有條理
要想寫好說明文,不僅要把握事物的特點,還要掌握事物本身的組織。按照事物自身的組織來解釋事物,就是從復雜的情況中整理出線索,明確事物的特點和事物不同部分之間的關系。所謂解釋有條理,就是寫作線索要清晰,層次要分明,想不到從哪裏寫起。如果倒著寫,文章的線索就會紊亂,也會不清不楚。葉聖陶先生寫了壹篇關於景泰藍制作的說明性文章,非常註重文章的組織。作者抓住了“制胎”、“掐絲”、“上漆”、“燒制”、“拋光”五個關鍵工序,詳細講解了每個工序的制作和原理。結構緊密,組織清晰。
說明文有兩種,壹種是說明具體的事情,比如介紹壹個新品種;壹種是解釋抽象的東西,比如“世界是什麽?”。然而,無論是具體的事物還是抽象的事物,都有各自的特點和結構。只要我們遵循事物的規律,按照壹定的順序去解釋,順序就會清晰。
解釋具體事物的文章可以從上到下、從前到後、從外到內、從主要到次要來寫,使讀者容易理解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比如妳學過《第比利斯地下印刷廠》壹文,作者茅盾是這樣介紹這個普通小院的結構的:
“這個院子和附近很多院子沒什麽區別,圍了半個人。
高高的木柵欄;左邊是壹個獨立的小屋,有壹口井;右邊是
兩個主要房間,每個大約10英尺見方,前面有壹條走廊;主房間的下面是壹個
半露在地上的地下室,是廚房用的,從壹個小梯子下去。
——這樣的庭院是當年第比利斯普通市民住宅的標準樣本。
類型。
看完這篇文章,我們對這個地下印刷廠的選址、結構、樣板間有了很好的了解。
公式壹目了然是因為作者是按照這個順序解釋的——從外到內,從左到右,從上到下。
有些同學在介紹具體事物的時候,沒有事先梳理好脈絡,按照這些事物之間的關系進行分類。結果往往關系很亂,層次不清。例如,有壹篇關於商品的文章寫道:
“青年食品店賣各種罐頭、幹果、香煙、名酒。還有菠蘿和橘子罐頭!荔枝幹,包括中華牌香煙、牡丹牌香煙、前門號香煙;有桂圓幹、葡萄幹、汾酒、竹葉青、清蒸袁宇罐頭和世界聞名的茅臺酒等。,顏色多樣,品種齊全。”
這段話所列舉的商品,既有壹個概念,又有壹個類屬概念,既有平行關系,又有隸屬關系。作者沒有根據這些商品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總結和解釋,而是想到哪裏寫哪裏,層次和組織不清。本段應改為:
“青年食品店賣各種罐頭、幹果、香煙、名酒。罐頭產品包括菠蘿罐頭、桔子罐頭、清蒸魚罐頭等。幹果有桂圓幹、葡萄幹、荔枝幹等。,香煙有中華牌,牡丹牌,前門號等。名酒有茅臺、汾酒、竹葉青等。各種顏色,品種齊全。”
壹篇解釋抽象事物的文章,不僅要解釋事物“是這樣的”,還要進壹步解釋“為什麽”。這就要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或由淺入深,或由具體到抽象,或由因到果,或由現象到本質,或由量到質,或由特殊到壹般,等等,壹步步深入解釋。比如,鳥為什麽會飛?人為什麽會做夢?都屬於這壹類。如果是為了說明事物的變化發展過程,可以按時間順序。如果屬於引進生產技術,可以按照生產程序來。只有根據事情本身的順序來確定解釋的順序,文章才能寫得清楚。
當妳讀完這篇文章後,請做這個練習:
如果妳有壹個在北京上學的朋友,暑假想去韶山參觀毛主席故居(妳住在韶山附近)。我希望妳能陪他去參觀。但是,他不知道最便捷的方式,也不知道如何順利找到妳的家。然後,請妳寫壹封信告訴他:妳的家庭住址,從北京到長沙要坐幾次車,到了長沙怎麽找到妳的家,妳家周圍有哪些可以辨認的特色和標誌。請妳的朋友看妳的信,然後妳可以在路上順利找到妳的家,而不用問它。
第三,說明文字的語言要準確、簡潔、通俗。
準確性:說明文字的內容具有科學性和專業性,要求語言準確,不能誇大或縮小。比如壹個同學知道他們學校種了很多樹,綠化做得很好。他在《我們的校園》壹文中寫道:“我校綠化面積居全市中學之首。”這個寫法不夠準確。如果有人問“妳們學校的綠化面積是多少?妳怎麽知道別的學校沒有妳的好?”這個學生恐怕不好回答,因為他只知道學校綠化做得很好,還來不及仔細調查研究。所以這句話可以改成:“目前我們學校的綠化是全市綠化好的學校之壹。”加上“現在”二字,排除“過去”和“未來”;加上“壹”就不是“唯壹”了。這個比較準確。
語言準確,首先是用詞準確。說明文是最忌諱的。什麽是“大概”、“差不多”、“可能”...是模棱兩可的,用來解釋事情的時候不容易恰當。《中國石拱橋》壹文中有壹段話:“趙州橋橫跨渭河...它建於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1300多年了,依然保持著當初的雄偉姿態...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間略窄,寬約9米。”
這篇文章中的數字是近似的和精確的。因為趙州橋建於哪壹年,史書上沒有確鑿的記載,所以只能說壹個大概的數字;趙州橋的長度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這不僅說明有橋,也從這些具體而準確的數字中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寫說明文時,壹定要努力選擇“最恰當”和“最準確”的語言來表達。
簡潔:簡潔就是簡潔、整潔,用盡可能少的話把事情說清楚,不要重復、反應遲鈍。比如這兩句話裏的“不著痕跡”和“不著痕跡”都是多余的,應該刪掉。
為了使說明文的語言簡潔,還要防止不必要的“引申”和“暗示”有些學生習慣寫記敘文,喜歡描寫和描述,對寫說明文是初學者,有時不得不“引申”和“暗示”。比如有壹篇關於松樹和柳樹的說明文,結尾是這樣的:
“我們不僅要學習松樹不屈的品格,更要學習柳樹生根的精神。”
寫壹篇抒情的文章是天經地義的,不必解釋。反而是“畫蛇添足”,不簡潔。
通俗:語言的通俗,就是把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生動,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這個解釋:
千百年來,勞動人民關註植被的興衰、候鳥的來去等自然現象與氣候的關系,並據此安排農事。杏花盛開,仿佛大自然在宣揚要快快耕種土地;桃花開的時候,似乎在暗示我們要趕緊種小米。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明白它在唱什麽:“爺爺奶奶,割麥子插木頭。”這樣,花鳥歌唱,青草生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被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為物候學。
上面的例子是關於什麽是物候學。作者使用的語言通俗易懂,講解具體生動。它明確了氣候變化與動物活動、植物生長和農業生產之間的關系。
說明文的語言應該通俗,而不是生動有趣。葉聖陶先生在《文章舉例》中說:“說明文不壹定是板著臉說話,但少不了壹點趣味。”有些說明文運用擬人、比喻、引用等修辭手法,非常有趣,晦澀難懂。例如:
(1)有了化學朋友,農作物就不怕生物界敵人的攻擊了。
(2)蜻蜓被譽為昆蟲中的“飛行之王”。在悶熱的夏天,蜻蜓經常在上海黎明或陣雨開始時成群結隊地在空中飛翔。它像壹架飛機,但它的飛行技巧遠勝於飛機。
(3)“白露早,寒露晚,秋分正是種麥的時候。”這是華北中部壹句流行的農業諺語。這句農業諺語說明,種莊稼要看節氣。
例(1)使用擬人化寫法,讀起來挺有意思的。把蜻蜓比作飛機是貼切而生動的,這使得所解釋的東西容易理解。引用農業諺語,通俗地解釋了節氣與種植農作物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