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
李大釗從小接受傳統文化教育,深受傳統文化影響,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從他會說話開始,他的祖父李汝珍就教他閱讀《千字文》、《三字經》等啟蒙書籍。65438年至0895年,李大釗進入私塾,開始接受正規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前兩位老師以博學著稱,第三位老師是國子監出身的黃玉堂。他們的悉心教導,使李大釗成為遠近聞名的“識字少年”。李大釗熟讀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寫詩極佳”(徐全興:《李大釗哲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第2頁),奠定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清政府實行新政後,各地紛紛建立新式學堂。李大釗在1905進入新學校永平府中學。在這裏,他開始接觸西方科學知識,同時繼續學習儒家經典,對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認識不斷加深。
正是由於對中國文化的長期系統學習和深刻理解,奠定了李大釗文化觀的基礎。在李大釗看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李大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3,第312頁)。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無論是儒家思想和完善的制度,還是科技發明和中醫,都成為世界文明寶庫中耀眼的瑰寶。中華民族有壹種自強不息的文化品格,“天道強大,君子自強不息”。盡管災難重重,但中華文明從未中斷。正如李大釗所言,“天道未改,種姓猶存”(《李大釗全集》第1卷,第244頁),其中飽含著他對中國文化深深的自信和贊美。
李大釗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壹生踐行著中華民族仁信的文化價值觀。他曾為北師大學生梁寫過著名的《橫渠四句教》:“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繼往開來,為天下太平。”(《李大釗全集》第3卷第56頁)李大釗不僅是這麽說的,而且是這麽做的。青年時期,面對多災多難的祖國,他表現出壹顆赤子之心,憂國憂民。辛亥革命後,面對封建軍閥的篡奪政權,* * *和政府名存實亡的現狀,他努力表達自己的“隱憂”和“大悲”。他憂國憂民,始終把自己的學識與救國救民的命運聯系在壹起,下定決心要做到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