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壹直是家長倍加關註的焦點,很多家長有這樣那樣的疑惑和焦慮:孩子的孩子生活到底該為小學儲備多少的知識?原來在雙減之前,公立孩子園壹直有這樣的現象:大班下學期會流失壹部分孩子去幼小銜接機構進行專門的幼小銜接。因為大班之後,孩子要從基本沒有壓力的“小朋友”走向承載家庭更多期待的小學生。很多家長就怕孩子掌握的知識不夠,學拼音會不會吃力?書寫會不會困難?能不能認真聽講?或者聽說以前壹年級講課非常快,家長們擔心不提前學點孩子會不會跟不上啊等等,就是擔心孩子不能很好的適應小學生活。
而從小學老師的角度來看,其實超前學太多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尤其是現在伴隨著雙減政策,國家提倡壹年級教學“零起點”,我們要相信國家這次雙減的力度和決心。小學在壹年級上學期最重要的是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那些超前學習的孩子,入學最初會比較輕松,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有部分孩子會出現老師上課講課,他覺得好簡單啊,我都會,“懶得學”的狀態,認為自己什麽都會了,上課不認真,最怕的是養成了不認真聽講的習慣,這樣到三年級就會容易出現斷崖式下滑,就是大家所說的“三年級現象”。由此可見,當前幼小銜接中的難題並不是“知識儲備”,但是,我們也不能讓孩子完全無準備的“裸奔”進入小學,如果完全無準備,初入小學,也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那麽,幼小銜接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麽呢?為了幫助孩子能更快適應新環境,我們家長該如何助力幼小銜接呢?
幼小銜接是孩子園和小學教育兩個教育階段的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也是兒童成長過程的壹個轉折。
由於孩子園與小學之間的教育方式、生活環境都存在差異,初入小學的孩子必然會面臨許多新的問題,需要學會適應。如果進行了適宜的幼小銜接工作,這個適應過程會更加順利,孩子今後的學習、生活、健康、社交等方面也會發展的更好。
幼小銜接,“接”什麽?
教育部去年頒布的《孩子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中,明確指出主要是以下四大方面:
壹是身心準備。二是生活準備。三是社會準備。四是學習準備。
身心準備——
了解小學,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
身心準備,是指孩子需要在心理方面和身體動作發展等方面做好相應的準備,
01
建立對小學生活的向往
建議家長在家和孩子們多聊聊關於小學的事,比如小學的學習生活是怎樣的,與孩子園有什麽不同,自己兒時上學的趣事等;也可以讓孩子接觸身邊的小學生,幫助孩子初步了解,建立積極的入學期待。請家長註意莫用負面的話來嚇唬孩子(如 “妳就淘吧,過些日子上學了讓老師治妳!”之類),讓孩子對小學生活有壓力感和抵觸情緒。
02
提升情緒調控能力
建議家長幫助孩子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學會情緒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註意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親密友好的親子關系,讓孩子也受到積極情緒的帶動。此外,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表達和調控情緒的能力,可借助繪本故事、談話等方式,引導孩子認識和應對自己的感受。
03
積極運動,提升動作協調能力
建議家長鼓勵孩子積極參加形式多樣的運動,可根據孩子個體情況,適當增加運動量和運動強度,提升動作協調能力,增強體質。此外,註意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的精細動作,參與壹些諸如畫、剪、折、撕、粘、拼等方面的活動,多動手勤思考。
心理準備不僅有孩子的心理,也有我們家長自己的壹個心理準備。
首先是信任和接納,直白地說,就是不要把焦慮傳遞給孩子,要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我們來看幾個很可能會遇到的場景。小朋友,並不是每個人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強的。如果孩子還不會穿衣服,妳會怎麽說?
壹種說法是:“妳連個褲子都穿不好,進了小學沒老師幫忙的,要被同學笑死!”
這其實就是壹種典型的傳遞焦慮的說法,雖然說的是事實,但是它描述的是壹個不能馬上驗證的未來,而且在這個未來裏還是壹個很負面的場景:被別人笑話。對於小孩子的認知能力來說,他不會覺得“我必須學會穿褲子”,而是會覺得“上小學太可怕了,我不要去”。
那我們應該怎麽說呢:“我相信妳多練壹段時間,在進小學前,肯定能搞定穿褲子這個BOSS。”這個說法同樣是在描述未來,但這是壹個光明的未來,是壹個正面的場景,而且給了他足夠的信任。
除此之外,要給他足夠多的練習次數,不要每次看他穿得不好,就幫他穿,讓他自己慢慢去摸索,類似的,穿衣服、扣扣子、拉拉鏈、系鞋帶、用筷子、主動上廁所、主動喝水,這些事情進了小學都是要自己搞定的,需要提前給壹點練習空間,但是不要制造焦慮,尤其不要把家長內心的焦慮傳遞給孩子。
犯錯粗心
有些小朋友應該是提前上了不少課的,肯定遇到過題目做錯或者粗心大意的情況,就算現在不上課的小朋友,進了小學基本上也都會遇到這種情況。
那我們首先要明確壹點,小朋友肯定不是故意犯錯的。他覺得自己是對的,沒想到自己想錯了,被畫了叉叉,這本來就是壹種負面的體驗,如果能避免,他們早就避免了,沒有人想老師給自己畫叉叉的。
所以我們就沒必要繼續去對孩子強化這種負面體驗,說:“教了妳這麽久,怎麽還是做錯?進小學了跟不上怎麽辦?”
這其實還是在投射家長自己內心的焦慮,讓小孩子接受雙重打擊。
我們可以怎麽說呢?“這次做錯了,能不能想個辦法,讓下次不犯同樣的錯誤?”
我們要幫助孩子化悲憤為動力,把問題變成機會。俗話說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再看壹個常見的例子,缺乏專註,上課不專心。
這也是大多數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尤其是男孩子家長,應該已經深有體會。
我們要知道的是,孩子能做到的專註時間本來就是隨著生長發育逐漸增加的壹個過程,而且不同性格特征的孩子差異會很大,不同發育節奏的孩子差異也會很大。
我想特別強調的壹點是,就算孩子的專註力比較薄弱,我們也不要給他貼上“專註力差”、“調皮好動”、“靜不下來”這樣負面的標簽。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標簽效應”,說的是當壹個人被貼上某種標簽時,他會更容易按照這個標簽形容的樣子去管理自己,讓自己的行為和標簽達成壹致。
我們還是要采用正向激勵的辦法,說:“妳今天比昨天多堅持了1分鐘,不知道明天能不能再多堅持2分鐘。”告訴孩子妳不要動這樣的負面說法的效果肯定不如妳可以嘗試坐直聽講這樣正面的要求。最後壹個例子是關於學習困難的。
雖然雙減以後低年級沒有考試了,家長們排名方面的焦慮會少壹些,但壹個班級總有成績好的和成績差的,孩子們自己也感覺得出來的。
如果孩子出現了連續的成績不理想,那就是遇到了學習困難。這時候,非常重要的壹點就是,要面對這個事實,既不要用“粗心”、“不認真”這些借口幫孩子糊弄過去,也不要拿成績好的同學來攀比打擊自己的孩子,比如說:“看看人家多厲害,妳怎麽那麽笨,這麽簡單的都不懂?”
學習困難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也許是孩子在某個地方想岔了腦子拐不過彎,也許是老師講得不清楚孩子沒聽懂,也許是其他同學事先學過所以老師進度比較快,也許是某個前置的概念孩子不知道,這些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我們家長壹定要從內心接納這件事對孩子有難度這個事實,哪怕是很簡單的說過很多遍的問題,沒學會就是沒學會。我們接納了沒學會,才能繼續往下走,找到癥結,解決問題。
對孩子說的時候,也千萬不要給孩子貼上“笨”、給問題貼上“簡單”的標簽。而是說:“看來這對妳確實有難度,我們拆開看看,到底卡在哪裏?”
還是我前面說的,孩子不會故意讓自己成績不好的,成績是結果,不是原因。我們不要因為結果而否定孩子,而是要找到成績不好原因,針對性地給孩子支持。
身心準備的時候,對話遊戲。
如果上課時想上廁所,怎麽辦?
要是還能忍壹會,就趁老師講課的間隙,邊舉手邊喊“老師,我要上廁所!”
要是急得忍不住了,就壹邊喊“老師,我要上廁所!”壹邊直接沖出去。
回來的時候向老師鞠躬,再回座位。
如果上學遲到了,怎麽辦?
誠懇地跟老師道歉:老師對不起,我遲到了,明天我會再抓緊壹點。
如果上課被老師批評了,怎麽辦?
如果是因為開小差,就說老師對不起,我剛剛走神了,請您原諒。下次我會專心聽講的。
如果是回答不出問題,就說老師對不起,這道題我不會,我想可以這樣這樣,但是做不出來。
如果闖禍了造成破壞了,怎麽辦?
誠懇道歉,認真補償:真的對不起,我可以怎麽補償妳嗎?這樣可以嗎?
如果上課的時候同學跟我說話,怎麽辦?
嚴肅地告訴他:“噓,聽老師講課。”
如果還繼續,不理他,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如果他傷害到妳或是破壞妳的東西,舉手告訴老師。
如果飯太多了吃不下,怎麽辦?
吃飯前:老師,我吃不下這麽多,可以幫我去掉壹點嗎?
吃剩的:老師,我實在吃不下了,剩下這點可以倒掉嗎?下次我會再少盛壹點。
老師不許倒:偷偷倒在媽媽給妳準備的塑料袋裏,放書包裏帶回來。
大家不要笑啊,飯吃不下這個問題壹直困擾我到高中,自己想了很多偷偷摸摸的小動作,因為從來沒人教過我可以去跟老師交涉。小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他們就是有可能被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困住,然後還發散出來很奇怪的行為的。
大家可以看到,我剛剛舉的幾乎全部是負面的例子。為什麽要跟孩子討論這些,就是讓他知道,負面事件也可以跟家長說的,而且家長會幫忙想辦法,而不只是罵他壹頓:啊,妳為什麽上課前不去上廁所?為什麽不好好聽課反而跟同學講話?為什麽浪費糧食?
當然了,真的闖禍了,教訓還是要教訓的,但不能只有教訓,解決方法也要告訴他。
這種討論,不用涵蓋所有的校園情況,也不可能都覆蓋到,主要是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親子關系。而且要允許孩子用“有個小朋友”、“我聽說”等等代替自己,來描述整個事件。我們大人也會這麽幹的,“我有個朋友經歷了什麽什麽”,其實說的就是自己,對吧。
我們跟孩子建立起這樣的信任關系,才能在他真正遇到嚴重的事情的時候,願意向我們家長吐露心聲。我們的小孩不會永遠這麽蠢萌可愛的,很快他們就長大了,等他們讀初中了,惹是生非能力變強了,又是叛逆期,再想建立信任,就來不及了。
孩子不信任我們,就會有其他人趁虛而入成為他最信任的人,至於這個人是好人壞人,那就不知道了。
生活準備——
鍛煉自理,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生活準備,是指孩子需要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做好相應的準備
01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建議家長配合孩子園調整作息安排,提醒孩子早睡早起、按時入園;同時以身作則,以規律作息影響孩子。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自覺洗手,不在光線過強或過暗的環境中讀寫畫,連續使用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時間不超過15分鐘,註意用眼衛生等等。
02
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建議家長引導孩子做好個人生活管理,提高自我服務能力。首先,可通過語言提示等方式,幫助孩子逐步學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喝水、如廁,根據天氣變化和活動需要增減衣物。其次,為孩子提供專用的個人物品存放設備或空間,引導孩子自己分類整理衣物、圖書、玩具、學習用品等。最後,引導孩子逐步樹立時間觀念。家長可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感知時間(例如“1分鐘挑戰”遊戲、10分鐘可以做哪些事情等),學會按時作息,做到守時不拖沓。
03
增強安全防護意識
通過動畫片,繪本故事加強孩子安全教育,做好如校園、社區、交通安全等的規範講解,增強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04
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
建議家長鼓勵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擺放碗筷、餐後整理餐桌、洗碗、掃地、扔垃圾等,並指導他們學習正確的方法。家長也需以身作則,分工做好家務勞動。同時,註意引導孩子尊重生活中身邊的勞動者,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社會準備
01
擴展孩子的交往範圍
成人需認識到社會交往對孩子身心發展的重要性,為孩子創設條件,支持他們習得方法、學會社交。日常家長可多帶孩子出去玩或參與社區活動,和不同年齡的夥伴、大人交往,認識新朋友,擴大交際圈。
02
養成規則意識和誠實守信品質
家長可制定壹些基本行為規範,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如告訴孩子在別人講話時認真傾聽、不隨意打斷,外出按次序排隊、不插隊等等。同時,培養孩子誠實守信的品質,在他們做出好行為時,要及時予以肯定;如發現孩子說謊,要耐心了解原因、正面引導。
認真聽人說話的習慣。
我們國內的教育主要還是以課堂教育為主,所以聽課的能力很重要。
首先孩子說話的時候,我們不打斷他,同樣的,也要求他不打斷大人說話。
其次,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孩子來扮演老師講課,大人扮演不認真聽課的學生,把他做過的調皮搗蛋的事情都做壹遍,讓他感受壹下老師的憤怒,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還有就是讓孩子學習把聽到的話總結記錄下來,比如布置作業,家長口頭說,讓孩子自己記錄,可以用數字、畫畫、貼紙、標記什麽的,反正以孩子自己擅長的形式,但是必須聽,然後自己記。
這是為上學以後記作業和記筆記打基礎。
03
培養任務意識和執行任務能力
家長可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結合實際生活,有意識地布置壹些自律小任務。例如,早晨起床後讓孩子試著自己疊被子、遊戲後請他們自己整理玩具物品等。需要註意的是,過程中要有耐心,重方法,少訓斥,以鼓勵的方式支持,讓孩子體驗到成就感,進步的動力會更大。
04
形成熱愛集體的情感
個人的發展離不開集體,當孩子進入小學,也需要努力融入新的班集體。建議家長平時和孩子多聊聊孩子園班級的事,萌發他們初步的集體歸屬感。
學習準備——
激發興趣,提高綜合的學習能力
學習準備,指孩子需要在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習慣等方面做好相應的準備,主要包括呵護孩子的好奇心,促使他們產生積極的學習興趣、儲備好基礎的學習能力。
01
呵護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好問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品質。家長切莫為此不耐煩,應守護好孩子的好奇心,接納、鼓勵他們對新事物的觀察、思考和探究,及時回應他們的問題;並為孩子提供充足的時間、豐富的材料,支持他們持續、深入地尋找問題的答案。
02
保持活躍的學習動力
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多為孩子提供接觸社會和自然的機會,讓他們在真實的情境中培養聽與說、閱讀與反饋、理解與實踐的能力,如:引導孩子做壹些前書寫準備,在看看說說、塗塗畫畫中學習漢字的構成,或嘗試用學過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等。
03
儲備良好的學習素養
專註力、獨立思考能力和計劃能力也都是必不可少的“學習力”。到了大班下學期,家長就可以有意識地為孩子增加壹些需要專註力和堅持性才能完成的遊戲和活動,比如玩拼圖、迷宮、積木遊戲,或是閱讀、畫畫等。此外,為孩子提供充分的契機去考慮、討論和組織闡述自己的觀點,支持其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同時,引導孩子有計劃地做事,鼓勵他們自己制定壹些活動計劃,如嘗試安排周末的活動或日程等。
在養成每天獨立完成壹些任務的習慣時候,
任務內容可以是幼小銜接的熱門內容,讀書、寫字、拼寫、口算、朗誦、解題、彈琴,具體選哪些,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和興趣調整。
內容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堅持”+“無人陪伴”+“先做再玩”的模式。
每天堅持,是對大腦壹個高頻度的訓練,每天1次每次5分鐘,比每周1次每次1小時的耗時更短,但效果更好。
無人陪伴,是對自控能力的壹個訓練,壹定要養成獨立完成任務的習慣,不要寫個字還要家長在邊上陪著,還要催,還要糾錯,開小差了還要罵。這個既浪費家長的時間,又消耗親子關系,得不償失。
壹開始任務可以很簡單,耗時很短,就5分鐘,但是這5分鐘要自己獨立完成,到時間了收卷批改。沒做完也沒關系,明天繼續做,做不完後天再做,但這5分鐘妳也別想溜號。習慣以後,任務可以慢慢加。
最後,先做再玩,早點完成作業,剩下的時間給孩子自由支配,玩他自己想玩的。如果作業抓緊,可以額外省出20分鐘,但如果作業拖拉,就要損失玩的時間。
作為壹線教師,我們發現很多家長眼中的幼小銜接只是學科知識上的銜接,有些家長可能還關註到了孩子的學習習慣,但是忽略了孩子的身心適應、生活適應和社會適應。那麽我們進行長期觀察,學習,緊密結合著《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認為這些習慣在幼小銜接的時候家長們可以進行引導和關註。包括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自我管理、學會傾聽、養成閱讀習慣、運動的習慣、做家務的習慣等。
閱讀是讓孩子有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閱讀的好處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我們語文老師每次家長會都會強調閱讀的重要性,現在“雙減”作業少了,但是家長壹定不要放松孩子的閱讀,每天回家至少30-60分鐘的閱讀時間要保證。幼小銜接關於閱讀要完成兩件事:壹是養成對的閱讀習慣,二是具有壹定的閱讀理解能力。這樣進入小學後,壹直到三年級左右,進壹步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速度。
有些人總是有這樣的困惑,我的孩子不愛閱讀怎麽辦?其實閱讀的種子是在家庭裏播下的,閱讀能力、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培養是從家庭開始的。今天給大家分享幾條建議,希望幫助孩子們早點養成閱讀的習慣。首先是家庭的讀書氛圍和父母的以身作則,而父母如果愛好閱讀,家庭必然會有很好的閱讀氛圍,這是引導孩子愛上閱讀最好的方法。適合孩子看的書盡可能擺放在孩子觸手可及的地方,這樣便於孩子隨時翻閱。然後是每天堅持閱讀,保證每天有半小時到壹小時固定的閱讀時間進行親子***讀。也可以在家裏舉辦小小讀書會,讓孩子和小夥伴們壹起讀,孩子在壹起讀起來的勁兒特大。壹定要讓閱讀成為孩子的壹種習慣。
關於學科學習有什麽建議呢?
幼小銜接中需要孩子有壹定的知識儲備,我們所說的知識儲備,並不是讓孩子提前學習課本上的知識,我們所說的知識儲備其實與教育部所要求的“零起點”入學是並不違背的。我們可以在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磨耳朵大量的英文輸入來培養語感,在生活實際中進行數學思維,通過閱讀提升口語表達能力等等。那麽我想就語文這塊重點談壹談大家關心的幾個問題。就語文來說,我們剛才說了最重要的是閱讀,所謂厚積而薄發,閱讀不但拓寬孩子的眼界、活躍孩子的思維、豐富孩子的知識,更是孩子積累語言,獲得語感的重要途徑。
除了閱讀,其實很多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識字。那麽我們在識字上究竟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呢?在識字這件事上,有個現象很有意思,孩子們對漢字敏感差別非常大,壹種是坐享其成型,還有壹類屬於字字皆辛苦型。怎麽說呢?就是有部分孩子,在三四歲開始,不斷地發問,媽媽這個是什麽字,那個是什麽字,通過親子閱讀就能認識很多字,學前就能實現自主閱讀。那還有壹種就是等啊等啊,家長翹首以盼等著漢字敏感期到來,眼瞅著同齡孩子識字量很大了,就開始引導孩子去認字,後來各種方法,發現孩子不但不感興趣,而且識字特別慢。關於識字的態度上,我是認為壹年級識字量很大的孩子和只認識簡單幾個字的孩子在中年級之後來說是沒有差別的。低年級班上會有壹些識字很費勁的孩子,但是到了中高年級,識字對於孩子們而說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是在剛入學的那年,其實識字量大的孩子是很占優勢的,首先他可以自己讀題,在做作業和理解題意上優勢就很突出了。但其實,我們壹年級是為孩子們讀題的。所以我的態度是,識字這件事不用焦慮,在保護孩子對漢字興趣的基礎上,可以盡量多的識字,識字最好來源於閱讀和生活。在生活中識字,平時在大街上、宣傳單上、說明書上、廣告牌上、公交站牌上等,都可以跟孩子交流下,這是什麽字,那是什麽字。培養孩子對漢字的興趣,慢慢也能積累不少。總之,識字這個事兒,因人而異,畢竟每個家庭的教育理念不同,孩子對漢字的敏感度也不同,但是,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壹定不要強迫孩子,破壞孩子對識字的興趣,也不要過於焦慮,畢竟,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識字這個事兒壹定會迎刃而解的,並且識字量的大小,並不會造成孩子以後的差異。
幼小銜接,最重要的是不要透支孩子的學習興趣。壹定要保護好孩子的學習動力,千萬別還沒上學就已經“厭學”。我們從現在開始,可以考慮給孩子打造壹個學習角落,壹個書桌壹把椅子,幫助孩子打造“有準備的環境”。讓孩子的看書畫畫,從之前趴在地上、站著扭動的狀態,慢慢過渡到可以在書桌上坐定。分階段逐步拉長“學習”時長,從10分鐘到20分鐘,慢慢適應。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和自我管理,養成傾聽的習慣、閱讀習慣、運動習慣和做家務的習慣。讓孩子在這些習慣中學會獨立思考,與人交往,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相信,在家長的陪伴和關註下,孩子會又穩又好的完成幼小銜接,早日成為自信快樂的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