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
洋芋,又稱土豆、馬鈴薯、山藥蛋等。
茄科茄屬壹年生草本。又稱土豆、馬鈴薯、山藥蛋等。塊莖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糧食、蔬菜兼用作物。有的學者認為馬鈴薯***有 7個栽培種,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及其附近沿海壹帶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最重要的馬鈴薯栽培種是四倍體種。四倍體栽培種馬鈴薯向世界各地傳播,最初是於 1570年從南美的哥倫比亞將短日照類型引入歐洲的西班牙,經人工選擇,成為長日照類型;後又傳播到亞洲、北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亞等地。馬鈴薯產量高,營養豐富,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現已遍布世界各地,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甚至在冬季或涼爽季節也可栽培並獲得較高產量。世界馬鈴薯主要生產國有前蘇聯、波蘭、中國、美國。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是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黑龍江省則是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
普通栽培種馬鈴薯由塊莖繁殖生長 , 形態因品種而異。株高約 50~80 厘米。莖分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塊莖圓、卵圓或長圓形。薯皮的顏色為白、黃、粉紅、紅或紫色;薯肉為白、淡黃或黃色。由種子長成的植株形成細長的主根和分枝的側根;而由塊莖繁殖的植株則無主根,只形成須根系。初生葉為單葉 ,全緣 。隨植株的生長,逐漸形成羽狀復葉。聚傘花序頂生,有白、淡藍、紫和淡紅等色。漿果。
世界各地馬鈴 薯 的栽培技術因地 理氣候條件不同而異。主要利用塊莖進行無性繁殖。為避免切刀傳染病毒 (紡錘塊莖、X和S花葉病毒)和環腐病,應選用直徑為 3~3.5厘米的健康種薯進行整薯播種。馬鈴薯最易感染病害,真菌病有晚疫病、瘡痂病、早疫病。細菌病有環腐病、青枯病。病毒病有花葉病、卷葉病、類病毒病以及支原體病害等。蟲害有塊莖蛾、線蟲、地老虎和蠐螬等。大部分栽培品種是通過雜交育種選育成的。鑒於普通栽培種馬鈴薯品種資源的貧乏,近年來尤其重視綜合馬鈴薯的近緣栽培種,包括普通栽培種及二倍體栽培種的染色體組,以利於選育高產、高抗和高澱粉、高蛋白質含量的新品種。選育途徑主要有:①利用產生 2n配子的二倍體雜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②利用新型栽培品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
馬鈴薯塊莖含有76.3% 的水分和 23.7 %的幹物質,其中包括17.5%的澱粉,0.5%的糖,1%~2%的蛋白質和1%的無機鹽。馬鈴薯鮮薯可供燒煮作糧食或蔬菜。但鮮薯塊莖體積大,含水量高,運輸和長期貯藏有困難。為此,世界各國十分註意生產馬鈴 薯的加工食品 ,如法 式凍炸條、炸片、速溶全粉、澱粉以及花樣繁多的糕點 、蛋卷等,為數達 100多種。馬鈴薯的鮮莖葉通過青貯,可作飼料,但其中含龍葵堿,須防止引起牲畜中毒。中國壹些地區利用馬鈴薯莖葉做綠肥,其肥效與紫雲英相似。
(1)馬鈴薯的賴氨檢含量較高,且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脂肪含量為千分之壹左右。礦物質比壹般谷類糧食作物高壹至二倍,含磷尤其豐富。在有機酸中,以含檸檬酸最多,蘋果酸次之,其次有草酸、乳酸等。馬鈴薯是含維生素種類和數量非常豐富的作物,特別是維生素C,每百克鮮薯,含量高達20至40毫克,壹個成年人每天食用半斤鮮薯,即可滿足需要。馬鈴薯是壹種糧飼菜兼用的作物,營養成份齊全,在歐洲被稱為第二面包作物,由於營養價值高,馬鈴薯食品已成為目前的壹種消費時尚。
洞口縣位於雪峰山盆地,氣候溫和濕潤,晝夜溫差大,環境無汙染,生態條件相當好,由於雨多、霧多、氣溫較低特別適宜馬鈴薯的發展,生產高產,優質、無毒的馬鈴薯。馬鈴薯個體均勻、病蟲害少、澱粉含量高、味正、個大、皮薄、色鮮,馬鈴薯食品香甜可口。
(2)馬鈴薯概述: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又名土豆、洋芋、山藥蛋等。塊莖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糧食、蔬菜兼用作物,因其營養豐富有“地下蘋果”之稱。
馬鈴薯產量高,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是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黑龍江省則是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
利用塊莖無性繁殖時,種薯在土溫5~8℃的條件下即可萌發生長,最適溫度為15~20℃。適於植株莖葉生長和開花的氣溫為16~22℃。夜間最適於塊莖形成的氣溫為10~13℃(土溫16~18℃),高於20℃時則形成緩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氣溫降至-2℃即遭凍害。
開花和塊莖形成期為全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時期,如遇幹旱,每畝每次灌水15~20噸是保證馬鈴薯高產穩產的關鍵技術措施。
馬鈴薯壹般在畝產1330~1650千克的情況下約吸收氮6.65~11.65千克,磷酸2.8~3.3千克和氧化鉀9.3~15.3千克。馬鈴薯雖能適應多種土壤,但以疏松而富含有機質的(pH5.5~6.0)黑土最為理想。密度每畝保苗不能少於4000株。
(3)馬鈴薯又叫土豆,地豆等,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秘魯和智利壹帶。十六世紀中期,馬鈴薯被壹個西班牙人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人們總是欣賞它的花朵美麗,把它當作裝飾品。後來壹位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踐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面包等。從此,法國農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十九世紀初期,俄國彼得大帝遊歷歐洲時,以重金買了壹袋馬鈴薯,種在宮廷花園裏,後來逐漸發展到民間種植。
馬鈴薯傳入我國只有壹百多年的歷史。據說是華僑從東南亞壹帶引進的。主要在我國的東北、內蒙、華北和雲貴等氣候較涼的地區種植,現在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二位。
涼拌土豆絲
原料:新鮮土豆兩個,幹的紅辣椒三、四個,食鹽,味精,醋,沙拉油。
制作過程:
土豆洗凈,去皮,切成細絲,用清水洗乾凈,控掉水分。在鍋裏加入少量沙拉油, 燒熱,將紅辣椒放進去,炸出香味為止(離鍋遠壹些,千萬註意別讓辣椒油濺進眼 睛裏),放在壹邊待用。
鍋中加清水燒開,將土豆絲下鍋壹焯,立刻撈出,再用冷水過涼,控掉水分,盛盤。
將炸好的辣椒油、少許醋、食鹽,味精灑在土豆絲上,拌勻。又香又辣的涼拌土豆 絲就做好了。
2。香油土豆絲
香油土豆絲(3人量)
原料:土豆400克,鮮蔥20克,精鹽、味精、香油各1/2茶匙。
制作:1.把土豆削凈表皮,切細絲。蔥切絲。土豆絲放入清水中漂洗,撈出放入開水中稍煮(開鍋即可),放入涼水中漂透,撈出控凈水分。2.把土豆絲、精鹽、味精、香油同放碗中,拌勻裝盤,放上蔥絲即成。
成菜特點:色澤清新,口感脆嫩,鹹鮮適口。
3.醋溜土豆絲
材料:土豆壹個
調料:幹辣椒、醋、鹽、生抽、味精適量。
做法:
土豆切絲,放入水中浸泡,盡量洗掉澱粉。
在油鍋內放入幹辣椒翻炒幾下,再放入土豆絲翻炒,加醋、鹽、生抽和味精,炒幾下即可。
心得:如果想吃到脆脆的土豆絲,壹定要在切好後,立即放入清涼水中漂洗,將其澱粉漂掉。如果不想吃太脆的,最好也要泡在水裏,否則土豆絲會變色。
土豆燒小排(川味特色):
先用澱粉、醬油(為了顏色好看,所以用醬油不用鹽)、蛋清將小排拌勻,適量放入花椒粉胡椒粉,腌五分鐘。鍋燒幹放油燒熱,放入姜片爆香,再放入豆瓣醬(就是辣椒醬,這裏推薦四川的郫縣豆瓣醬),炒勻馬上將小排放入(豆瓣醬不能在油裏煎太久,否則就黑了),將小排炒熟後加入水開始燒。記得放糖。燒的過程中可以嘗嘗湯味,根據自己口味放調料。燒得差不多了再放切好塊的土豆,等到土豆也能吃了就好了。如果看湯不夠粘稠,就勾勾芡。註意,燒的時候水不要太多,沸騰起來能基本淹住食物就好,免得水太多土豆都燒軟了還壹大鍋湯。蓋上蓋子留點縫隙,水面以上的部分蒸也能蒸熟。
炸薯條:
這個最簡單,土豆切條,浸泡到油裏炸。註意火要小點,免得外面焦了裏面還沒熟。鹽可以放到油裏,但是個人建議最好炸好再撒椒鹽。鹽在油裏加熱久了碘分會丟失。
青椒土豆絲:
切好的土豆絲在水裏濾壹下,去掉表面的澱粉。水燒開加點白醋(沒有白醋黑醋也湊合),土豆絲放進去過壹下。註意不要煮太久,過壹下就好,加醋是為了讓土豆絲更脆。鍋燒熱加油燒熱,撒入花椒顆粒,爆出香味後倒入土豆絲翻炒,再放入青椒絲,翻兩下就可以起鍋了。鹽也最好最後放,道理同上。另外,如果炒的時候加黑醋,起鍋之前加糖,就成了糖醋土豆絲,但是之前就不要加花椒啦~~糖切記不可在鍋裏停留時間過長,會糊的。
土豆餅:
面粉、雞蛋加花椒粉,胡椒粉,糖和成糊狀,喜歡的還可以加蔥花和香菜末。切成片狀的土豆裹上面粉以後放到中火油鍋裏炸。根據個人喜好可以在面漿裏加不同的材料,例如胡蘿蔔碎末啦(這樣還很好看哦。)
薯球:
土豆剁碎,用面粉、雞蛋,加胡椒等調料和成糊狀,然後用勺子像煮肉元壹樣壹勺壹勺的放到油鍋裏炸。做圓壹點就是薯球,做不圓的話索性拍扁,又是薯餅。
西紅柿土豆湯:
西紅柿切塊先在少量油裏炒壹炒(本人的愛好,覺得炒過的西紅柿沒那麽酸,而且湯面上會有壹層紅的,又好看又美味)。不用起鍋,直接加水,放入土豆片(記得切薄壹點)。等土豆熟了,還可以打個蛋,倒在湯裏成蛋花。其他的調料嘛,該放什麽放什麽。最後壹定撒點蔥花,會很好看。
其實大多數菜裏,特別是中餐,土豆都只是配料,但是由於主料的豐富多樣,土豆又很入味,所以口味千變萬化,不喜歡的人很少。很多家常菜式都是老百姓自己“發明”的,所以在做菜的時候,特別是燒菜、燉菜、湯裏面,只要喜歡都可以加入土豆,土豆沒有特殊的怪味(像芹菜、胡蘿蔔等),不會影響主菜的味道,同時又可以吃到帶有主菜口味的土豆,真是兩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