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負面評價:
1、奸詐。提到曹操,首先讓我們想到的就是曹操的奸詐形象。為什麽壹提到曹操,人們就覺得他是壹個奸詐的人呢?當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最大的原因應該就是曹操本人的性格就比較奸詐吧。在三國演義的很多回合中都能看出曹操的奸詐。
①在第壹回中就有寫曹操小時候不務正業,又不滿叔父管束,於是就用欺詐的手段挑撥父親和叔叔的關系,只為了達到自己放蕩的意圖,這充分說明他天生狡猾,善於陰謀,從小就具有政治家的資質。曹操壹出場,就給人壹個狡詐的形象,盡顯了他奸詐的本色。
②在第二十回中中描寫到:“話說曹操舉劍欲殺張遼,玄德攀住臂膊,雲長跪於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當留用。”雲長曰:“關某素知文遠忠義之士,願以性命保之。”操擲劍笑曰“我亦知文遠忠義,故戲之耳。”“乃親釋其縛,解衣衣之,延之上坐,遼感其意,遂降。”這回說的是當曹操擒住張遼之後,張遼不肯投降,曹操大怒要殺了張遼,經劉備、關羽等苦苦求情,他聽了之後又馬上擲劍換上壹副笑臉說:“我亦知文遠忠義,故戲之耳……”,並親自給張遼松了綁,還解衣衣之,延之上坐。這就是曹操,用他的“巧詐”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③在“借頭壓軍心”中也盡顯曹操狡猾與奸詐。曹操的十七萬大軍在外而糧草將絕,要如何平軍心,曹操竟然想出了“借頭壓軍心”的奸計,自私與毒辣使曹操嫁禍於人,以解脫自己,他對王垕說:“吾亦知汝無罪,但不殺汝,軍必變矣。汝死後,汝妻子吾自養之,汝勿慮也。”“汝妻小吾自養之,汝自無慮也。”這裏每個字句都滲透著令人毛骨悚然的冷酷。
(2)曹操篡漢。民間認為曹操是個奸詐小人,還有個原因就是因為他篡漢。在古代的時候,皇帝就是壹國之本,國之根基,但是曹操卻要自己當皇帝,肯定就要受到人民的唾罵,從這個方面來說也應該是人民認為他奸詐從而不喜歡他的壹個原因吧。
(3)最後可能還因為曹操說了壹句話“寧肯我負天下人,也不能天下人負我”的話,讓人們更加痛恨他的奸詐。事情大概是這樣的。董卓入京後,表曹操為驍騎校尉。曹操拒絕董卓的任命,逃出洛陽,抄小路回家鄉。路過朋友呂伯奢家時,到老朋友家去休息,突然聽到朋友家有磨刀子的聲音,以為被出賣,於是把他們壹家都殺了,可是到後面才發現是他誤殺了朋友壹家,於是說下了上面的話。也許就是因為以上的幾個原因,所以才讓人們壹提到曹操就想到他的奸詐吧。
2、猜忌、狠毒、陰險。這也是曹操比較鮮明的個性特征,他的猜忌、狠毒、陰險則明顯體現在借故殺人與借刀殺人中。比如說,曹操在殺楊修時就采用了借故殺人。①由於楊修的侍才放曠讓曹操有了殺楊修的想法,但是礙於曹操有壹個“愛才”的名聲擺在外面,所以他只能忍,但是偏偏這個有點自大的楊修在他軍事行動不利,心煩意亂,有氣沒地方撒的時候窺透了他內心的秘密,揭穿他的“雞肋”啞謎,所以才使曹操毫不猶豫地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給楊修以“惑亂軍心”的罪名殺掉了,而且這個罪名很正當,使他因猜忌而殺人的惡劣行為成為合法的,曹操就這樣順利的除掉了壹個眼中釘。②孔融給曹操推薦了壹位年輕有為的禰衡,但是禰衡向來就看不起曹操。於是曹操懷恨在心,想找個機會來羞辱禰衡。可惜在宴會上,曹操反被禰衡擊鼓辱罵,讓他失盡了面子,他也是恨得牙癢癢,曹操就想借劉表的手來殺禰衡,最後是黃祖做了他的義務劊子手。犧牲他人的性命為自己解除困難這種毒辣與自私的高度結合更是曹操的拿手好戲。③再看“夢中殺人”。曹操為了防止別人暗中害己,他精心編造了壹個“吾夢中好殺人”的謊言,但是他知道憑他只是在嘴上說說,肯定是沒有人相信的,為了讓別人相信自己的話,為了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曹操又自導自演了壹場夢中殺人的好戲,再看看他醒後的表演,“佯驚問”、“痛哭,命厚葬之。”這次的結果當然是達到了曹操的要求:“人皆以為操果夢中殺人。在這裏也讓人感覺到了曹操的猜忌、狠毒、陰險。
(二)、正面評價:
1、才藝好、武藝好、好讀書。在三國演義中雖然曹操的形象多是以奸詐、狠毒、多疑等為主,但是對於壹個人物,他的形象也是具有雙面的,我們也可以從多方面看出曹操本人還是有很多優點的,在某些方面還是值得我們給予肯定的。首先,雖然曹操自幼很頑皮,還曾經用計挑撥父親於叔叔的關系,還與玩伴們去偷新娘子等,但是他也不是壹般的紈絝子弟,他在幼年時就能顯示出他政治家的苗頭。曹操還是很有才華的,曹操寫過許多流傳至今的好詞如《短歌行》、《觀滄海》等等,真是雄心壯誌、氣勢磅礴啊!也顯示了他的文學才華。並且曹操還有壹身好武藝,這為他後來的戰鬥中做好了準備。他壹生非常喜歡讀書,也許就是因為他的喜好,才讓他精通戰略戰術與兵法,使他善於用兵,因此他常常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例如官渡壹戰,面對十倍與己的強敵袁紹,他多謀善斷,以出奇制勝的膽略和才幹盡顯名將風采。即使在失敗的時候,曹操也並不氣餒,而是沈著應戰,轉危為安,反敗為勝。曹操的自身優勢讓他在後來的戰爭中得以成長。
2、膽略與才智過人。在《三國演義》首回中就寫道, 曹操“有權謀,多機變”,並用“詐倒在地,作中風之狀”來權證。雖然是兒時調皮要整叔叔,但是曹操的智慧就可見壹斑了。在“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壹回中,曹操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無畏氣概和超人的膽略。專權殘暴的董卓成為保皇壹派的心頭大患,然而就在滿朝文武面對這壹現實束手無策之時,曹操卻壹人獨笑,並嘲諷道:“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於是曹操便借刀獨自冒險刺殺董卓,這表現出了他非凡的膽略,也同時為他換來“忠義”的名聲。在刺殺的過程中,由於被董卓察覺,他便立刻下跪詐稱獻刀,更是表現出他臨危不懼的“膽智”。在《三國演義》鎮壓黃巾起義,他雄才大略的形象也提升到壹個新的階段,表現出了非同壹般的將相之才。與此同時對成為軍事統帥之後的曹操來說,這還不止,他在其戰略思想上也極具“膽智才略”,他胸懷豐富的實戰經驗,在眾多戰役中都顯示了他非凡的軍事天才。在勤王保駕中,他先派精兵五萬,隨後加步兵協助,其時又有大軍壓後,曹操威儀不凡且調度有方,曹操超越其他豪強的政治家的雄才偉略被凸顯。
3、唯才是舉,有寬大的胸懷與長遠的眼光。在《三國演義》中,曹操之所以能雄視中原,除了曹操自身“膽智才略”外,更重要的是有壹批忠實而又智勇的團隊。曹操知人善任,把壹大批有才智之人並入他的集團,使他們各施其能,各盡其才,為以後成就曹操的政治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為他逐鹿北方的大業提供最大的可能。老謀深算的荀彧叔侄,料事如神的郭嘉,才華出眾的程昱,滿寵、劉曄等也都紛紛投其名下;武藝超群的於禁,勇猛無雙的典韋等也歸附其麾下。不久之後,曹操手下已經是文臣如雨,猛將如雲。曹操不僅慧眼識英才,而且總是想方設法籠絡人才。曹操對關羽可謂是愛憐有加,他也曾想千方百計留用關羽,即使他知道這是不可能、心中不爽之時,仍做出犧牲,並贊嘆道:“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義士也。”特別是在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之後,他仍執意不改,下令放關羽。從中表現出曹操用人的氣度和肚量。
4、處變不驚、果斷處分的心理素質。這是壹個軍事家必有的素質。而曹操就在多回中顯現了他良好的心理素質。在第壹回反對十常侍的鬥爭中,曹操對鬥爭策略的周密思考和對鬥爭結局的判斷,表現出壹個治世能臣的卓越才華:曹操“倘機不密,必有滅族之禍”的高見,被何進視為“無知”;對何進召外兵入京誅殺宦官的蠢舉,曹操“料其必敗”的判斷,又遭到何進的怒斥;然而後來何進被殺和董卓入京的暴行,已經從結局上揭示了曹操處變不驚的預見性及深謀遠慮的個性。
二、曹操評價: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壹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壹了中國北方,並實行壹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壹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采取的壹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