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沒有反對讀漫畫,但身體力行的結果好像自然就出來了。想了解還需先讀起來才是,我拿起來那套哆啦A夢,陪娃間隙從第壹卷開始看起。倒黴得著實可愛的大熊和熱心助人的哆啦A夢,其實蠻好玩的,斷斷續續地看著,勉勉強強把壹本書看完,但沒有興致看下去,很容易被其他的文字書把時間搶走。把我拉下來的漫畫還是《尋寶記》系列,因為對屬地的興趣,我壹口氣讀完了幾本,但故事情節基本略讀,相關風俗習慣特點倒是認真看了……? 我坐下來問問自己,為啥讀不下去呢?好像是太多圖了,而且又小,我覺得有點亂,發現亂中有序後,仍感覺跳來跳去地頭暈乎乎的。每個圖簡略幾個字,整個故事好像被壹把抓起撒向天空,飄飄忽忽地,在心裏沈不下來…… 許久落地後,能收集到的信息更少了,除了爆笑的壹些梗外。相比之下,我還是更喜歡讀文字書,或許只是習慣了,畢竟三十多年了,換壹個閱讀習慣沒那麽快,更需要多些輸入才好。
上次讀項飆老師的《把自己作為方法》,他的“鄉紳精神”“圖景敘事”都指引著我們要形成自己的思考方法。轉移到讀壹本書上,不帶自己的觀點,拋開預設的東西,先素讀了再說。讀完了解透了相關內容再回頭思考,用自己東西去分析對比。在我沒有大量閱讀漫畫,沒有深入了解前,其實沒有資格對其評判的,任何說辭或許只是斷章取義。感謝米菲老師這次漫畫主題,開啟了我走進漫畫世界的步伐,雖然只是開始,也已經邁開了,之後繼續讀起來,了解多了回頭再說說吧。
後續補:
讀了米菲老師的《家長反對漫畫,反對的是什麽》,好似壹篇科普文,讓我對漫畫又換個角度來思考,確實,我對漫畫文體了解太少了。當然沒有“不可以不喜歡”,但前提“須了解”,了解漫畫書是如何工作的……?
《朗讀手冊》說:我並不是要把漫畫書推薦為孩子們的固定朗讀讀物,而是要借此讓他們認識漫畫書的格式。我們必須教年幼的孩子漫畫書是如何“工作”的:漫畫格的順序,書中人物在思考還是在說話,以及星星、問號和感嘆號的意義等。
對我來說,如果從這個角度再看,或許又是壹番滋味,我忽然想起銘哥的問話“如果我們說話也有旁白會怎樣?”,那我們的生活不就是壹篇篇的漫畫麽……?
說完上面壹句,也揭開了我心底的“沒讀漫畫”的梗,其實還是“有用”在作怪,在潛意識中,漫畫和沒營養還是掛靠在壹起的,只是自己沒承認罷了。當想著探究下“漫畫是如何工作”時,我的閱讀熱情好像壹下子打開了…… 難道我也已經習慣受“苦”了,而不願意享受生活,不想承認“快樂消遣”,只喜歡在有用的格子上爬來爬去,覺得如此此生才不虛過?比如我看到先生在打遊戲時,即使那是他的工作,即使這麽十多年過去了,我還是沒接受,總隱隱覺得簡直是浪費光陰,更影響孩子…… 先生之前說我腦瓜裏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鄙視鏈條時,我還不承認…… 這是壹個多元化的世界,每壹種方式都是外在的表現,沒有高低優劣,如何應用如何充分發揮其價值,更值得多花時間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