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簡單說說明朝軍隊在出征前要做哪些準備

簡單說說明朝軍隊在出征前要做哪些準備

明朝

1、明朝專門在京師以及各地衛所建立“旗纛廟”,進行日常祭祀。每年仲秋,皇帝祭祀山川之日,同時去祭京師的“旗纛廟”。

2、祭祀的神也擴大到“旗頭大將”、“六纛大將”、“五方旗神”、“主宰戰船正神”、“金鼓角銃炮之神”、“弓弩飛槍飛石之神”、“陣前陣後神只五昌等眾”,***7位神祉,祭以太牢。

3、各地衛所在公署後立廟,以指揮使為主祭官。出征前仍然舉行祃儀。

4、明朝還恢復了遣將禮,皇帝服武弁服,禦奉天殿,大將軍入就丹墀,四拜,由西陛入殿,再拜跪。

5、承制官宣制,以節、鉞授大將軍。大將軍出至午門外勒所部將士,建旗幟,鳴金鼓,正行列,擎節鉞。奏樂前導,百官以次送出。

擴展閱讀

1.出師祭祀

軍隊出征,有天子親征與命將出征之不同,二者禮數規格也有不同。軍

隊出征前有許多祭祀活動,主要是祭天、祭地、告廟和祭軍神。

出征前祭天叫類祭,在郊外以柴燔燎牲、幣等,把即將征伐之事報告上

帝,表示恭行天罰,以上帝的名義去懲罰敵人。古代幹支紀日有剛日、柔日

之分,甲、丙、戊、庚、壬為剛日,剛日屬陽,外事須用剛日。類祭即在剛

日舉行,但具體的日子則要通過占蔔擇定。

出征前祭地叫宜社。社是土地神。征伐敵人是為了保衛國土,所以叫

“宜”。後代多將祭社(狹義指本國的土地神)、祭地(地是與天相對而言

的大地之神)、祭山川湖海同時舉行。祭社仍以在坎中瘞埋玉幣牲犢為禮。

出征前告廟叫造禰。造就是告祭的意思,禰本是考廟,但後代都告祭於

太廟,並不限於父廟。告廟有受命於祖的象征意義。

祭軍神、軍旗稱為“祃(mà)祭”。軍神,壹說是軒轅黃帝,壹說是蚩尤。

祭祀時要殺牲,以牲血塗軍旗、戰鼓,叫做釁旗鼓。軍中大旗叫“牙旗”,古

有“牙旗者將軍之精,壹軍之形候”的說法。(18)祃祭後代也稱為“祃牙”,

就是祭牙旗。東漢以後,出征前常有“建牙”儀式,把大旗樹起來,然後“祃

牙”。不少著名的文人,如陳子昂、柳宗元等寫過《祭牙文》、《祃牙文》。

唐宋後,禮書說天子有六軍,實行六纛之制。即壹軍有壹旗。於是,祃

祭既要祭牙旗,也要祭六纛,建壇位,張帷幄,設旗、纛神位,掘坎埋瘞,

禮儀也更趨復雜。

祃祭本來已含有“祠五兵”的意義,但後來兵器的種類不斷發展,兵器

和主管神的祭祀也逐漸增加。明代專門修建了旗纛廟,廟中祭祀的神有旗頭

大將、六纛大神、五方旗之神、主宰戰船正神、金鼓角銃炮之神、弓弩飛槍

飛石之神、陣前陣後神、五猖神等。不過,這已不是征伐出師之前的祭祀,

而是常設之祠。清代皇帝親征,要在堂子內祭旗,建禦營黃龍大旗,其後分

列八旗大纛及火器營大纛各八面。皇帝戎裝佩刀,乘馬出宮,率從征將士三

跪九叩行禮。

出征必經道路,因此要祭道路之神,即“軷祭”。上古山行曰軷,駕車

出門有“犯軷”之祭。軷祭在道路上封壹小土堆,以樹枝草木為神主,馭者

壹手執轡,壹手以酒澆灑車兩輪軸端(古人稱“軹”,Zhǐ;或稱“轊”,huì),

再澆車廂前的擋板,然後將酒飲盡。祭畢,駕車從封土上輾轢而過,表示從

此跋山涉水,可以壹往無前。(19)後代皇帝親征,軷祭在國門之外舉行,刳

羊並設罇罍於神座前,為坎瘞埋祭物。唐《開元禮》以後的禮書中不再見到

有軷祭的記載。

2.誓師

祭祀禮畢,出征的軍隊有誓師典禮,壹般是將出征的目的與意義告知將

士,揭露敵人的罪惡,強調紀律與作風,也就是壹次戰前動員和教育。《尚

書》所載《甘誓》、《湯誓》、《牧誓》等,都是上古著名的誓師之辭。如

果是命將出征,天子要在太廟召見大將軍及全軍將校,授之以節鉞(後代常

授刀劍)。君王拿著斧鉞的端首,把柄交給大將,表示將節制軍隊的全權授

予他。

清初誓師與祭天謁堂子同時舉行。努爾哈赤天命三年(1618 年,明萬歷

四十六年),正式對明宣戰,謁廟誓師宣布“七大恨”,把明王朝殺其父祖,

拘殺使者,褊袒並幫助葉赫氏等七條“罪狀”,作為告天並動員將士的內容。

皇太極崇德時遣將出征明朝,皇帝親自送至城外,詢問出征的王公、貝勒、

貝子等:妳們是不是忘記了“七大恨”?大家齊聲回答:沒有忘記!於是,

鳴炮三聲,大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