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有好多情感,親情、友情、愛情、鄉情;同學情、戰友情,還有知青情。
知青情,屬於那個特殊年代的特殊情感。
知青,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到七十年代末,有組織地動員城市(城鎮)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紮根落戶,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先後有接近壹千八百萬城鎮青年學生上山下鄉。最集中的是在1968年,老三屆初中、高中畢業生下鄉插隊或者到國營農場務農。
我和我的同齡人就是在1968年下鄉插隊的。如今,都已年過花甲,有的甚至離開人世。45年來,我們的知青情越來越濃,超乎了親情、友情、同學情和戰友情。
這份情誼,來自於當年壹起插隊的艱辛,來自於當年壹起吃苦創業,來自於當年特殊的大家庭。
曾記得,70多號人,吃住在青年點,那裏就是青年的家,分別到生產隊勞動,那就是青年的事業。大都十七八歲的青年學生,對於農村的生活環境,勞動技能壹竊不通,全靠村民幫助指點,自己艱苦實踐,才逐步適應農村的生活。在困難和艱苦的環境裏,知青們就是壹個集體,壹個大家庭的成員。
曾經的經歷,讓知青們結下了特殊的友誼。
隨著時代的'變遷,時光流轉,我們先後返城參加工作,分布在各條戰線,然後,結婚生子,各自忙著各自的事業,各自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不論是誰提幹了,誰下崗了,我們的感情壹點兒都沒變。壹說聚會,呼啦壹下全來了,大家仿佛又回到那個年代,說說笑笑,打打鬧鬧,忘記了年紀,忘記了身份,忘記了當日的艱辛,醉得壹塌糊塗。
誰家有個大事小情,就是我們聚會的機會,聽到信兒就到場。誰家生活有了困難,大家都伸手幫壹把,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實在沒啥幫的,就多去看看,送去關心和溫暖。我們的李大哥,年紀最大,生活最困難,他成了我們大家的幫扶對象,過年過節送去米面油肉。他病了大家給集資。感動得李大哥不知道說什麽好,在他病危期間,他把兒子叫到跟前,說:以後千萬別忘記青年點這些叔叔、姑姑們啊!
今年春節過後,先後有兩位知青姐姐從外地回來,我們專程回去與她們聚會,雖然,我們滿頭白發,滿臉皺紋,牙齒都脫落了,但是臉上的微笑依然那麽燦爛!雖然,我們都已兒孫繞膝,內心的情誼依然如青蔥歲月般年輕美好。
心裏有些話,不好對父母說,也不好對兒女講,更難以對兄弟姐妹傾訴,可我們老知青之間,可以做到無話不說,互相間的那份信任最真誠,互相間的親密情感最透明。壹日,壹位知青姐姐到我家訴說自己內心的煩惱,滔滔不絕地說了整整壹個上午,我知道,我們解決不了什麽問題,只能勸解勸解而已,可是,我們的傾聽,給予她好多的寬慰和溫暖,最後破涕為笑。
有壹位大哥生活不能自理了,身邊沒有至親,只好住進養老院。幾位老知青哥們經常去陪伴他。我們聽說後,約幾位好友去看望他,讓他感動不已,竟然分別說出我們8個人的名字。看著他那微笑的眼神,知道他內心裏壹定有壹種特別的幸福感。
對於我們插隊的小村子,我們有著特殊的情感。雖然,只在那裏生活了幾年時間,卻把那裏當成了我們的第二故鄉。每每路過那裏,都要停下來,看看小村的變化。壹有機會,就想回去看看曾經住過的房子,總有壹種難以名狀的親切感。村民們,也把我們當成親人,有什麽難辦的事情就進城找我們幫忙。在我們下鄉四十周年的日子裏,聚集了50多人回鄉聚會,看到村委會和學校都建城樓房,部分村民也住上了小樓,心中說不出來的高興。
這裏,是我們魂牽夢縈的地方啊!我們的青春在這裏閃光,我們的汗水在這裏流淌,我們在這廣闊天地裏鍛煉成長!在這裏,我們學會了堅韌,我們學會了頑強,我們學會了擔當!感謝這片熱土,給予我們智慧和力量;感謝這些鄉親,教我們學會了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和技能。感謝在這裏生活的歲月,讓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壹步壹個腳印,走得穩穩當當!
時間如流水般,悄然流過壹年又壹年。我們從青年步入了老年。回眸間,心情依然,情感依然,知青歲月留下的印記,深深烙在心間。四季輪回,年華流轉,青絲變白發,心情依然,情感依然。蕩漾在我們心間的依舊是那最青春的色彩,徜徉在我們記憶裏的依舊是那最炫麗的花樣年華,流動在我們心田的依舊是那最純真的知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