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 越王勾踐劍 中國古代用於近戰刺殺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劍身和劍柄兩部分,劍身細長,兩側有刃,頂端尖而成鋒。劍柄短,便於手握。劍常配有劍鞘。中國最早的劍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劍。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劍和鋼劍。 越王勾踐劍 中國春秋末期越王勾踐使用的壹把青銅劍。於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縣的楚墓出土,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劍長55.6厘米,寬5厘米。劍身有黑色花紋,材料為銅和錫,正面有“越王鳩淺自乍用劍”(“鳩淺”即“勾踐”,“乍”即“作”)銘文。該劍出土時置於黑色漆木劍鞘內,劍身光亮,無銹蝕,刃薄鋒利。鑄造工藝達到相當高水平。 矛 吳王夫差矛 中國古代用於直刺,紮挑格鬥的冷兵器。由矛頭和矛柄組成。矛頭多以金屬制作,矛柄多采用木、竹和藤等材料制作,也有用金屬材料的。矛長通常為1.8-2.7米,有的達4米多。矛頭壹般長40厘米,有的達80多厘米。早期的矛頭為石頭或獸骨,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青銅和鐵制矛頭。 吳王夫差矛 中國春秋末期吳王夫差使用的壹把青銅矛。於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縣的楚墓出土,僅存矛頭,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矛頭為青銅鑄造,長29.5厘米,寬5.5厘米。劍身有黑色花紋,材料為銅和錫,正面有“吳王夫差自乍(作)用”)銘文。矛刃鋒利。其鑄造工藝之精細為同類兵器所少見。 斧(鉞) ↑商代婦好大銅鉞 中國古代用於劈砍的格鬥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組成。斧身為石質、銅質或鐵質,斧柄為木質。鉞與斧形制相近,區別是鉞形體薄、刃部寬且成圓弧形。鉞主要是作為軍權的象征,所以鉞大多鑄造精良,鉞身上刻有人面或獸面紋飾,形象猙獰而華美,給人壹種威懾力。 商婦好大銅鉞 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女將,曾率軍征伐夷、羌、土等方國,戰功卓著。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了4件青銅鉞。其中壹件大鉞長39.5厘米,刃寬37.5厘米,重達9千克。鉞上飾雙虎撲噬人頭紋,還有“婦好”二字銘文。該鉞並非實戰兵器,而是婦好統帥權威的象征物。 戟 中國古代將矛和戈攻能合為壹體的格鬥用冷兵器。由戟頭和戟柄組成。戟頭以金屬材料制作,戟柄為木、竹質。戟最長可達3米多。既能直刺,紮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騎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銅戟,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戟。 →戰國三戈戟 刀 ↑“登州戚氏”軍刀 中國古代用於近距離砍和劈的單兵格鬥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兩部分組成。刀身狹長,刃薄脊厚。刀柄或長或短。其種類很多,有大刀、腰刀和環首刀等,是中國古代軍隊裝備的主要兵器。早期為石刀,後來發展為青銅刀、鐵刀和鋼刀。 “登州戚氏”軍刀 中國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使用的壹把軍刀。通長89厘米,柄長16厘米。刀上部刻“萬歷十年,登州戚氏”八字,說明這把軍刀是萬歷十年(1582年)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鑄造的。 匕首 壹種短小似劍的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兩部分組成。長20-30厘米,有單刃和雙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從古至今壹直是軍隊使用的冷兵器之壹。 →戰國青銅匕首 戈 ↑秦代“中陽”銘文戈 中國古代用於鉤殺和啄擊的冷兵器。由戈頭和柄組成。戈頭多為青銅鑄造。柄多為竹、木制作,長度通常為1米左右,最長超過3米。戈盛行於商代至戰國時期。戰國晚期,鐵兵器使用漸多,逐漸淘汰了青銅戈,至西漢後期已絕跡。
記得采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