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巷系列(41)——文殊院街的“都市禪林”(壹)
前壹篇說到因寺廟得名的街道,所留下的的壹段佳話,
不由得想起城北還有壹處市中心的街道叫文殊院街,提到這條街,自然要說說文殊院這座都市禪林名勝了。
文殊院,位於成都的市區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後毀於兵焚。傳說清代有人在寺內夜見紅光出現,映紅了整個城北。人們都以為失火,官兵百姓前去救火,卻發現那裏壹點火星都沒有,只見從峨眉山來成都勵誌重建寺院的慈篤禪師,他壹個人靜坐於茅屋之中,神態安詳,而茅屋之上是紅光漫天。後來此事越傳越神,甚至有人說遠遠看見紅光之中,
慈篤禪師的茅廬裏映出了壹尊文殊菩薩的聖像!
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四川巡撫吉圖爾、成都太守張文燦等人,發動官紳軍民捐資修廟,寺廟建成後迎請慈篤禪師任住持。吉圖爾還將慈篤乃文殊顯聖的稀奇事上奏朝廷。康熙四十—年(1702年),康熙皇帝親書“空林”二字匾額及禦書《金剛經》、《藥師經》、《海月》詩軸,敕賜文殊院。如今,康熙帝禦筆“空林”二字,欽賜“敕賜空林”禦印壹方。康熙帝墨跡至今仍善存於院內。
文殊院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1600平方米。文殊院為五進禪院,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莊嚴肅穆,古樸寬敞,為典型的清代建築。兩旁配以禪、觀、客、齋、戒和念佛堂、職事房,形成壹個封閉的四合院。兩相對峙的三檐式鐘鼓樓,鐘樓裏懸有4500多公斤的銅鑄大鐘壹口。觀音大士像為青銅鑄造,可稱雕塑精品。護法神韋馱像,為清道光九年(1829年)第七代方丈本圓用青銅翻砂鑄成,工藝精細,童顏神態,體現了“童子相貌,將軍威儀”。還有壹尊列為“空林八觀之壹”的緬甸玉佛,
是院僧性鱗和尚於民國11年(1922年)歷盡艱辛,步行募化到緬甸請回的。另外,院內還有大小300余尊佛像,無論是石刻、銅鐵鑄造,還是木雕泥塑,均具有很高文化藝術價值。
文殊院還珍藏有許多珍貴文物和上萬冊佛經、文獻,如院僧先宗等三人刺舌取血書寫的“舌血經書”;明神宗的田妃刺繡的千佛袈裟;清楊遇春長女以自己頭發繡制的水月觀音。院內所藏唐僧玄奘頂骨尤為珍貴,
1942年在南京發現三塊唐僧頂骨,現在壹塊留存南京,壹塊送往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壹塊送給成都文殊院。
就成都的幾大都市佛教叢林來說,文殊院是目前香火最旺、遊人最多的壹座古寺。而在歷史上,作為西南地區最著名的禪林之壹,也壹直享有崇高的地位。過去中國禪宗有壹個說法,叫“上有文殊寶光,下有金山高旻”。這說明在最著名的中國四大禪林之中,成都文殊院便占據其壹。
文殊院地處成都的鬧市區,具備了“都市禪林”的壹切特征。它是四川省佛教協會和成都市佛教協會的所在之處,也是壹所著名的佛經印行和流通處。因為在佛教中,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征,所以,壹個有心禮佛的人可以在這裏請到最為全面的佛教經典和與佛教相關的文字、音像資料。佛教修行的最終目標是智慧的解脫,所以,以智慧而聞名的文殊院便在善男信女的心目中,具有了崇高的地位。
下篇說早年對文殊院的印像。
貼幾張文殊院的圖照
文殊院的外墻
佛殿
佛堂
藏經樓(1)
藏經樓(2)
鼓樓
客堂甬道
和尚 僧眾
銅鑄祥獸
石雕(1)
石雕(2)
千佛塔
碑廊 碑刻(1)
碑廊 碑刻(2)
碑廊碑刻(3)
寺院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