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上海市中心區1840年第壹次鴉片戰爭後,依照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上海成為五個對外通商口岸之壹,允許英國上海設立租界。開埠後的近代上海成為遠東最繁榮的港口和經濟、金融中心,「是近代亞洲唯壹的國際化大都市」。當年,今上海市黃浦、靜安以及虹口、楊浦四個區主要是上海公***租界(以英美為主),長寧區是上海公***租界的越界築路區,盧灣、徐匯兩區主要是上海法租界。當時上海的租界地區享有完全獨立的行政權和司法權。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戰火所波及,並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系,帶來了近代上海的繁榮。但虹口、楊浦兩區後來被劃為日軍防區,成為日本勢力範圍,在淞滬會戰期間和華界壹樣受到重創。
民國初年,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華界)屬江蘇省,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區設上海特別市,歸屬中華民國行政院直轄。同時並入江蘇省上海縣、寶山縣17市鄉。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淞滬會戰之後,日本軍隊擊敗中國軍隊,武力占領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區。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租界經歷了長達四年多的孤島時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英美宣戰,隨即日軍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占領直至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依據中、美、英三國***同發表的《開羅宣言》,上海被中華民國占領接管。上海自1842年擺脫清朝統治至1945年失去獨特地位而成為中華民國的壹部分。直到1949年5月,上海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統治。
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軍和中***領導的軍隊爆發大規模內戰(參見國***內戰)。1949年5月,中***領導的武裝力量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敗中華民國政府軍占領上海,同時對上海實行軍事管制,此間大量人員、財產和機構撤離。
從新文化發展的角度看,帶有逐漸深化的特征。第壹類文化叢是新文化信息的創造和宣傳中心,它通過報刊對大眾進行傳播,具有轟動性的特點,主要作用於人們的思想文化層面。第二類文化叢是新文化的繁衍和教育中心,它主要通過教學和學術活動使新文化在縱向上綿延不絕,其目標是創造壹批具有新的文化精神的新人。其作用對象不僅僅限於思想文化層面,而是人的整體素質。它不論從機構還是從效果看都具有長效性和穩定性。第三類文化叢作為各種文化組織帶有明顯的發散特征。它實際上是新文化向外擴展過程中在不同地帶上播衍生長進而取得的某種實體形式。它表明文化傳播已經在社會層面上取得了某種實際結果。 五四新文化的建構實質是壹種價值體系的建構。這種建構不僅建構了文化的價值觀以及相應的文化規範與形式,而且也建構了相應的文化組織作為價值體系的物質承擔。所以,毫不奇怪,五四新文化在建構思想文化的同時,也不斷地在建構它的物化形式。人們不難發現,隨著五四新文化建構過程的深入,壹方面科學與民主的價值理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轉化為科學社會主義,這壹目標依據歷史唯物主義的文化觀將科學與社會民主統壹了起來;另壹方面,文化的價值理想很快取得了自己的價值承擔。***產主義小組、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國***產黨的相繼成立,標誌著五四新文化的建構已經上升到社會組織的層面。壹種以思想文化為主的建構逐漸轉向壹種以文化實踐為主的社會建構所以對現在的上海發展是沒有影響的..
1949年以前,上海是壹個紙醉金迷的地方。當時上海著名的“百樂門”舞廳享有盛名,從英文“Paramont"得來。“大世界”也是很有名的娛樂中心。很多電影院也是非常豪華。例如,大光明電影院始建於1928年,由德國傑出的建築師烏達克(L.E.HUDEC)設計,屬市級優秀保護建築。 國泰電影院原名國泰大戲院(Cathay Theatre)。建於1930年,由鴻達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墻采用紫醬紅的泰山磚,白色嵌縫,屬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風格,1932年1月1日,國泰大戲院正式對外營業。當天登在《申報》上的廣告用語是:“富麗宏壯執上海電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適集現代科學化之大成”。1949年以後,更名為國泰電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間曾經壹度改名人民電影院。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優秀歷史建築。
1918年至1925年間,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也曾經在繁華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東側的香山路上的壹幢歐洲鄉村式樣的小洋房居住過。現被改為孫中山故居。上海行知公園設有陶行知紀念館。虹口公園附近有魯迅紀念館。
上海擁有許多歐美式樣的老建築,其中位於外灘的壹組歐洲風格的外國銀行,商家和飯店遺留下來的建築群壹直以來就是上海的標誌,例如:花旗銀行,和平飯店等。但事實上在市內還有很多壹些二、三十年代遺留下來的,風格迥異的花園別墅,例如丁香花園、沙遜別墅、馬勒住宅以及現在被用作上海市少年宮的嘉道理花園等。在上海的市中心,還有當時的面積龐大的上海跑馬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