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修主義
苦修主義,印度的婆羅門教與印度教都是崇尚苦修的,其中印度教很有意思,既有苦修也有另壹對立面享受主義。而我們都知道的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當時就是修持的婆羅門教的苦修主義,只不過當時他並沒有堅持下來,因此也因為此事招來其他苦修的人的非議,並且他創立了佛教後又把大梵天貶為護法神,而他自己在早期也是信奉婆羅門教裏的大梵天和婆羅門教裏的最高哲學範疇奧義書。在來說說日本的佛教,日本的寺廟是我們唐宋時期的樣式,基本沒有被人為的更改過,那裏的出家人是準許結婚的並且是可以子曾父業的,而且還得得到某種批準的,出家的人絕對不是像中國這麽多,也不會像中國的這麽爛。他們看的經文也很少有經過政治改動過的,因該說是非常正宗也非常印度的。再說說釋迦牟尼佛為什麽能創立佛教,並且是在當時印度宗教林立時期,其中很大的因數有政治色彩,當時的苦修主義其實不可能做到“普世”作用,而釋迦牟尼佛又吸取了其他歷史根基最長久的幾大宗教的精髓,加上他以壹種“普世”的狀態出現,自然政治決策者要大力推廣。所以真正的印度佛教不是不可以結婚和吃肉的。後來佛教迅速發展,到中國在玄奘法師時為最全面與基本接納時期,但其中很多經文還是被政治改動過,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經文有些已經變了樣子,其中很多真正的意義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佛教又分大乘和小乘,小乘更能接近佛的宗旨,只不過是中國出生了壹個偉大的具有人文主義色彩的玄奘法師,和壹些同樣具有人文主義色彩的佛的修持者,他們善辯,推崇大乘,那些小乘者少了些那麽優秀的善辯者,因此在很多次辯經時都敗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