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職三個月來,我壹直嘗試著有條不紊地找回生活的“另壹種”節奏。每周差不多壹半的時間聊工作、寫方案、開會,另壹半時間用來跟朋友聚會、在家喝咖啡吃早飯、串北京的胡同。經常會有那麽壹瞬間,突然感受到虛度光陰的愜意,和隨之而來微小的幸福感。相信比我早壹年離開“飛魚秀”賦閑在家的小飛,體會更深。於是我們在走街串巷、酒肉穿腸、的壹次次無法觸及靈魂地懇談中,聊出了壹個彼此都認為“更幸福”的議題——野餐。
當然,在這之前,我們也有壹個***同的疑問:“我們為什麽要野餐?”
之後,我們各自回家打開電腦網頁、社交軟件、影視劇集、世界名著,開始找尋壹些關於它的蹤跡與合理解釋。
沃爾特利維(Walter Levy)曾在《The Picnic: A History》壹書裏面寫到,“野餐是伴隨著近代史而來的,從田園生活到城市生活的轉變,村莊沒落,城市興起。”
雖然人類自誕生以來就已在戶外覓食,但是直到中世紀的狩獵聚會上,人們才開始特意隨身攜帶大量食物同行。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野餐是:
有目的在戶外自然環境中組織聚餐。而這種行為大概出現在500年前左右。
當妳去野餐的時候,妳其實是想要擺脫平庸。事實上,人們壹直幻想野餐能夠把自己帶離城市,回歸到壹個更簡單自然的生活狀態。而這種逃離在藝術作品中的表現似乎更明顯。
隨後野餐變成壹種流行的休閑行為,富人們可以借此消遣時間,而藝術家們通過野餐盡情揮灑他們的對田園生活的臆想。
讓我來看看藝術家眼中和畫筆下那些動人的野餐吧~
《草地上的野餐》菲利普德安傑利,又名菲利普納波利塔諾(1589?~1629)。這幅畫對大自然的精確描述,顯現出河邊壹個動態中的、活靈活現、妙趣橫生的世界:那林地中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變化和壹群飛向浩瀚天空的鳥兒;近前,畫家用較小的場景生動地描繪出草地上的野餐以及野餐所用的器皿和食物。
17世紀,貴婦們身著巴洛克時期的浮誇長裙,舉著水晶酒杯飲酒嬉鬧,男人們則滔滔不絕的談論著文學、藝術、政治、軍事。這時的野餐已經變成了壹種特殊的社交形式。
《五月的野餐》(1873年,帕爾.西涅伊.默西,匈牙利。布達佩斯匈牙利國家美術館藏)畫家描繪了明媚的五月風光,綠草如茵,鮮花盛開,幾位紳士淑女正在午餐,盡情地包攬大自然的景色,享受著自由與幸福,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畫作表達了畫家對自由的渴望與追求,以壹種理想主義的色彩,描繪了他心中理想的圖景。
法國畫家愛德華馬奈創作於1863年,並在落選者沙龍中展出那飽受爭議的《草地上的午餐》,也就是那幅拿破侖想用皮鞭抽打的不朽之作。在那之後,世界畫壇出現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而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的《船上的午宴》畫的也是野餐主題,那些飽嘗普法戰爭之苦的人們終於在鄉間野外找到了喘息的機會,當時正是摩登生活(La vie Moderne)的開始,人們盡情地嘗試著各種日常生活外的極致,還有什麽比野餐更自然更能撫慰心靈?
馬奈是19世紀印象主義的奠基人之壹,1832年生於法國巴黎。他從未參加過印象派的展覽,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藝術創作態度,卻深深影響了莫奈、塞尚、凡高等新興畫家,進而將繪畫帶入現代主義的道路上。他所創作的另壹幅作品《壹家人的野餐》通過鮮明的色彩對比,形象的展現壹家人的尊貴生活以及優雅浪漫的人生境界。
而莫奈在壹八六五年到壹八六七年之間話了好幾件巨幅作品,主題都是‘草地野餐。這些畫作裏,莫奈避開了馬奈引起爭議的尖銳道德議題,而以平時優美的畫面抒寫巴黎假日午後公園或戶外森林裏真實的度假遊憩市民生活。
同樣是戶外,同樣是午餐,而且有“茂密高大的樹木綠蔭間篩下壹點壹點穿過樹隙的陽光”這樣的環境下,莫奈的畫作中出現的人物形象是“兩名女子坐在餐布的邊緣,鋪開蓬蓬的裙裾花邊”,是“樹幹旁斜躺著壹名男子,穿白襯衫,黑色小背心,長褲皮靴”,還是“穿著入時的服裝”。
到19世界30年代,壹批著名攝影師開始在閑暇的時候去拍攝那些郊遊的人們,布列松的《馬恩河畔的周日》就好像是把之前的油畫作品搬到了現實生活中。
那些關於野餐的關鍵詞
關鍵詞壹:狩獵
野餐的最開始,是貴族狩獵後的宴會。《野餐史》(The Picnic: A History)的作者沃特利維(Walter Levy)說,在野外和親朋好友席地而坐吃點食物喝點飲料的行為,其實應該從遠古就有了,只是沒有壹個正式的名詞去稱呼它。而演變成書面記載,則可溯及貴族狩獵後在野外進食的習慣。
14世紀末壹位法國菲比斯伯爵所著的《狩獵之書》就詳盡地記載了當時歐洲貴族在外進餐的細節:當貴族去狩獵時,貴族的陪侍仆就要在野地搭起桌子鋪上臺布、擺設餐具,由廚師準備清晨出發前就備好的半成品,如火腿和餡餅等處理好,席間飲用的酒水也先在山泉裏冰著,確保入口清涼消暑,等貴族打獵完,疲了渴了,馬上就有食物可吃,過程其實壹點都不輕松,反而是專屬貴族的壹種象徵。這種戶外飲酒作樂的形式,則被視為野餐最早的起源。
關鍵詞二:社交
隨著18世紀的中產階級的出現後,享樂就不只是上流社會的貴族專利。歐洲鄉紳社交也少不了在野外打造精細優雅的餐會,這也成了青年男女互相結識的重要社交場合。
簡.奧斯汀的小說及戲劇情節裏,野餐的場景不勝枚舉,男女在風景優美的野地裏,或坐或倚各顯風情,搭上色彩豐富的食材和餐具,人和風景結為壹體,這也成為畫家們眼中的最佳作品靈感。
關鍵詞三:分享
野餐(picnic)這個詞更要算是近代的產物,《野餐史》考證,picnic壹詞是從法文Pique-nique而來,原指每位參與者應自備食物與酒水茶飲,這個詞後來傳到英國,壹群熱愛法國文化的倫敦人組成了野餐社團(Pic-Nic Society),團員每人攜帶餐點到約定的地點,壹邊大吃大喝,壹邊演演戲,朗誦幾句詩,漸漸的出現了西洋野餐的雛形。
而在東方,野餐的習慣可以追溯到清明寒食節。舊俗農歷3月的寒食節,民間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到了唐朝,寒食慢慢演變為祭祖掃墓的日子,祭掃完畢後就齊聚踏青郊遊,帶去的供品或餐點就在野外當午餐吃掉,也演變成野餐的形式。
尤其古代的女子平時不能出門,而清明節這天的祭祖、踏青是古代女子出門的好時節,她們在這壹天會精心打扮,早早出門去祭奠先人,然後就踏青遊玩,所以在古代清明節也是女人們的節日,她們可以到郊外賞玩春色,放風箏,然後野餐。由此看來,無論東西方,野餐從未改變的意義,就在於自己攜帶食物,並且與他人分享的精神。
關鍵詞四:野餐籃
而攜帶食物最重要的容器,首推藤編野餐提籃。這種形式的提籃似乎專為野餐打造,只要看見它,就自然而然連想到優雅的草地野餐。但當初人們使用這種籃子,純粹是因為食物放籃中重量可觀,以從前材質來看,藤編最耐重,所以多用藤編提籃。但是名畫給人的印象實在太深刻,以至於到現在,即便輕巧耐重的材質輩出,只要壹想到野餐,大家還是會想要用藤編野餐籃裝食物,似乎更感優雅。
關鍵詞五:野餐墊
平常人們很難壹屁股就在草地上坐下來,但是神奇的野餐墊就像是壹塊魔法墊,只要壹鋪在地,似乎就是宣告:這塊地方是我們的地盤,大人得以在瞬間拋開矜持或坐或臥,小孩可以任意奔跑,大家盡情吃喝歡笑,有野餐墊的地方,仿佛就是壹個個家的延伸。
關鍵詞六:自由呼吸
野餐的精神之壹,在於回歸大自然與放松自我的自由呼吸感。以行事低調嚴守本分的日本人來說,賞櫻時節已經演變成了日本野餐的高峰期,家人或同事在櫻花樹或吃燒烤或吃便當,喝著啤酒高談闊論。臺灣也有越來越多人,喜歡在賞花時節,坐在花叢下自擁壹片天。
雖然有不少人批評,賞櫻季節是日本野外最吵雜的時刻,賞花的優雅蕩然無存,但某種程度這也是野餐的重點之壹:就是人們可以比平常時候更加放松,不拘小節。尤其在高度科技化的現代,野餐就是放松喘口氣的同義詞,這也是野餐風氣之盛,從古到今壹路不墜,甚至更加受到歡迎的深層關鍵了。
主題野餐
1988年的白色野餐日是主題野餐界的明星。活動創始人早年旅居國外、1988年回到巴黎時,想辦壹場派對,邀請以前的朋友壹起參加,參加的人數太多,聚會場地成為問題,於是他把派對場地選在了巴黎西邊的大公園“布洛涅森林”,並約定大家都穿白衣,以方便彼此確認。由於派對很成功,大家在會後相約隔年再以同樣模式再度相會。之後,這個私人的晚餐派對就沿襲此壹傳統,演變成巴黎上流圈廣為人知的社交活動。
白色野餐作為壹項傳統而延續下來。時間定在每年6月白晝最長的那壹天,參加人數可以多達壹萬人。多年以來由於這個活動舉辦得非常成功,如今已經完全合法化,在全球各地大約有四十多個國家都有類似的主題活動。
我的野餐記憶
看了這麽多異彩紛呈的野餐內容,我們也開始回想自己人生中那些與野餐相關的片段和場景,想來想去最接近的似乎只有兒時的“春遊”了。在那個普天同慶的日子裏,每個孩子都會帶上家裏準備好的食物,和自己心愛的小物件來到公園、山野和田間。
而我的春遊野餐記憶,就不是那麽的美好了。
因為每年(至少小學)春遊我的野餐,基本都是帶著媽媽精心準備的饅頭夾荷包蛋前去赴宴(事實上不春遊的每天上學路上吃的也都是這個)。所以通常都是我獨自在樹後三五口吃完,再去跟同學們追跑打鬧而自己噎得半死。百年不遇的壹次家裏多給了點零花錢,偷偷在集合前去買了壹罐健力寶,還因為耽誤了集體的出發時間而被老師當場沒收長達數月之久。
————我努力昂起頭,不讓眼淚流下來————
所以直至今日,我的心中依然充滿了對野餐的向往。於是我、小飛、和家住芍藥居的商人楊先生,***同組建了壹個神秘的生活方式研究機構——3T生活指南,開始了對野餐這件事的探索和親身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不斷結識著更多有趣、且誌同道合的朋友。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為大家呈現和分享更多“野餐”所帶來的愉悅和美好。當然更重要的,壹定是屬於妳自己的那頓難忘的——野餐。
在去野餐的路上,腳步淡定又從容。
圖片來自網絡及原創。
部分文字來自:
《如何準備壹次完美的野餐?》
《野餐:春日和印象派》
《原來,野餐只是有錢人的遊戲》
最美不過夕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