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這種不起眼的野果卻是營養豐富,既美味又充滿鄉愁

這種不起眼的野果卻是營養豐富,既美味又充滿鄉愁

壹夜西風寒,滿山碧樹瘦。江南的山巒已是層林盡染,江北老家後山也該是這副模樣了,只是不知林下可有踏著晨霜落葉撿拾櫟子的故鄉人。

老家地處丘陵地帶,山不高,但植被茂密,林間物產豐富,樅樹菇、土藥材、野果都是大自然的慷慨饋贈。記憶中,壹年四季,進山就有收獲。特別是到了深秋,上山撿柴拾櫟子,是老家人最忙碌的活兒。

櫟子是櫟樹的果實。櫟樹學名為橡樹,木質堅硬有韌性,是做屋梁、沖擔和扁擔難得的材料;櫟樹悶燒的櫟炭熱量大、煙少、經燒,是冬天煮火鍋、燒火盆最好的原料。俗話說:除了郎舅沒好親,除了櫟炭沒好火。櫟樹春夏開花結果,秋季果實成熟。每當霜葉染紅山岡、西風掠過樹杪,枝頭的櫟子就簌簌落下,樹腳底密密麻麻滿是的。在妳彎腰拾撿時,偶爾可能還有掉落的櫟子砸到頭上,“砰”的壹聲,嚇人壹跳,痛倒是不痛,有點像小時候長輩的手指敲在頭上,家鄉“吃櫟殼”的說法大概就是由此而來的吧。

櫟子的個頭不大,比蓮子修長,模樣很可愛,看起來就像子彈頭,壹頭是橢圓形,光溜溜的,頂部有個小尖兒,另壹頭稍圓,尾部微凸,上面還有壹個像瓜皮帽子似的圓殼,掉落前就是靠它緊連著樹枝的。櫟子棕色的外殼潤澤光滑、不厚但堅硬耐磨。小孩子有時會揀出個大的櫟子,在稍平的壹端插上小木棍,把櫟子尖兒著地,捏住小木棍壹搓,它立馬就滴溜溜轉起來,像是個天然的陀螺。

櫟子如直接食用,則有些苦澀。過去,人們不到饑不擇食,壹般少有撿食。正如《晉書》所雲,“糧絕饑甚,拾橡實而食之。”但是櫟子營養豐富,用櫟子制作的食物風味獨特,櫟子又開始進入人們的食野。櫟子的吃法有很多,但最通常的是做櫟子幹子,也叫櫟子豆腐。

做櫟子豆腐的傳統工序相對復雜,比較耗時。先要把櫟子洗凈曬幹,接還要去掉櫟殼。去殼比較麻煩,壹般采用人工臼舂的辦法解決。舂好後再用簸箕和篩子去掉舂破的碎殼,選出櫟子仁。

去殼的櫟仁堅硬、有澀味,需在水中浸泡幾天,反復換水,等泡出的水不再泛黃了,就把泡軟的櫟仁細磨成櫟漿,再用紗布過濾,去掉粗渣的櫟漿還需要經過沈澱,等到澱粉和水差不多分層了,就舀去最上面的清水,然後將下面的櫟粉泥倒入鍋中熬熟成糊,這道工序需要掌握壹定技巧才能做好,特別是要註意火候和手法。最後,將熬好的櫟糊放入盤中冷卻,再根據各自喜好,將凝固後光滑又有彈性的櫟子幹用刀劃格切塊。這樣,清香細嫩爽滑的櫟子豆腐就大功告成了,只待人們配上各種調料隨意蒸煮。

綿軟嫩滑的櫟子豆腐足以令人口齒留香、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