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海城縣回民馬德昌和漢人毛香倫,分別在縣城火神廟街經營餡餅。馬德昌經營牛肉餡水紮面餡餅;毛德倫經營豬、牛肉鴛鴦餡攪面餡餅。這兩種餡餅都選料嚴格,配料講究,使用上等面粉做皮。豬肉選用前後槽,牛肉選用三權、腰窩、紫蓋。用時令鮮萊做餡。海城餡餅香酥可口,味道鮮香,倍受人們的喜愛。除海城外,沈陽、鞍山等地也有海城餡餅鋪店。
海城餡餅
海城餡餅是傳統風味小吃,由毛青山於1920年創始於遼寧海城縣城火神廟街。毛氏名山,取其山字,立號老山記餡餅店,於1939年遷到沈陽。 海城餡餅,溫水和面,選豬、牛肉為鴛鴦餡。取香料十余種煮制,取汁餵餡增其味。蔬菜餡,隨季節變化,選豆芽、韭菜、黃瓜、青椒、南瓜、芹菜、白菜等配制,使餅餡葷素相配,濃淡相宜。高檔品還以魚翅、海參、大蝦、幹貝、雞肉調餡,其味道更是鮮美無比。 餡餅成品形圓色黃,皮面脆韌,餡心嫩爽,鮮香四溢。配以蒜泥、辣椒油、芥茉糊等蘸食,更加味美適口。備有八寶粥佐之,清爽可口,風味別樣。
牛莊餡餅
起源之爭
關於牛莊餡餅的起源,大致有兩種說法。壹說牛莊餡餅起源於上個世紀20年代初的牛莊回民劉海春,另壹種說法是牛莊餡餅是由牛莊人高曉山的父親高富臣首創,兩種說法在起源的時間上出入不大,均為20世紀初期。據說,劉海春的回族餡餅要早於高富臣的漢族餡餅幾年。
上個世紀初的牛莊已經是壹個繁華的港口。據牛莊鎮誌記載:鹹豐八年,英政府迫使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牛莊成為國際商港。因其發達的商業,當時的牛莊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古鎮,在港口壹帶的商業街上,各種商號林立,鼎盛時期達到幾百家店鋪經營各種商品。據84歲的老人高玉臣回憶,當時牛莊的集市上有各種各樣的小吃,他的父親高富臣在集市上賣各種面食,生意紅火,後來發明了餡餅。
除了發達的商業和大量的客流為牛莊餡餅的產生提供了客觀條件外,1920年回族人馬德昌在海城成功地制作出了壹種新的面食—餡餅,並在海城開了壹家名馳遐邇的“馬家館餡餅”。被認為是牛莊餡餅起源流派之壹的劉海春正是從馬家館學成出徒回到牛莊的。
據今年已經72歲的劉慶豐回憶:“我父親從海城有名的馬家餡餅鋪出徒後,回牛莊開始在最繁華的街上賣餡餅,牛莊上了年紀的老人,沒有不知道我父親醉仙子的。當時街上只有我們壹家賣餡餅,買我們家餡餅的人都得早晨起來排隊。”
小白皮酥:
小白皮酥在清道光二年(1822年)傳人海城,延續至今。這種糕點外皮為水面油酥,內有餡心,屬於季節性生產品種。其特點:皮酥餡香,入口酥軟,層次分明,色澤潔白,花樣繁多。小白皮酥用料考究,制作精細。皮料為面粉,餡料用熟面、白糠、豆油、花生仁、核桃仁、桂花、青紅絲、芝麻拌勻而成。酥料用面粉、大油和成。用文火烘烤,底火稍大,上火要小,烤成白色,熟透出爐。被評為鞍山地區優質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