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聖司馬遷對項羽明顯有好感,用各種文學手段將項羽塑造得栩栩如生,“霸王別姬”這段尤其使人難忘。霸王項羽知道無法挽救危局,心中悲楚,卻向壹個女人傾訴情緒,可見男人有時候是很軟弱的。“虞啊虞啊怎麽辦啊!”,壹個女人又有什麽辦法呢?但美人虞能跟著唱和,我倒以為這是不簡單的。這壹唱壹和,感天動地。盡管司馬遷是為了寫活項羽,才帶出了美人虞。但他決然沒有想到,就這壹筆,卻讓美人虞也芳名流傳百世。
美人虞是司馬遷壹筆帶出的人物,所以美人虞的身世不清楚,大約從唐朝開始,她被稱為虞姬。
現在有三個地方說是虞姬的故鄉。1、江蘇沭陽縣。2、江蘇蘇州(吳縣)。3、浙江紹興市。江蘇大部分是東周時期的吳國所屬地,浙江大部分是東周時期的越國所屬地。吳越曾經興盛,互相攻伐,後都被楚國所滅,所以蘇浙壹帶在戰國後期屬於楚國。
項羽老家在江蘇宿遷,沭陽離宿遷很近。說虞姬是沭陽人,倒有和項羽青梅竹馬的意思。沭陽對虞姬的宣傳力度最大,到處都是虞姬的字樣。
蘇州當時叫吳中,是秦會稽郡的郡治。項羽的叔叔項梁殺了人,怕仇家報仇,帶著項羽避仇於吳中。說虞姬是蘇州人,倒是有機會認識項羽的。
紹興以前叫會稽,秦始皇改名為山陰,秦始皇曾經巡遊到此。過錢塘江時,項羽在江邊看熱鬧。吳中離山陰很遠,項羽不知隨項梁到山陰做什麽去了,在山陰待的時間不會短。說虞姬是紹興人,是不是項羽在那兒結識了虞姬,也有可能。
虞姬姓什麽,名什麽,也是不太清晰的。司馬遷說名虞,也有古人說姓虞。按說,姓虞是對的,這個姓虞的“姓”那時候叫“氏”。夏商周三代的姓名與以後年代的姓名大不壹樣,秦朝結束了三代,但秦朝很短,雖然有了姓氏混壹的趨勢,但只有到了司馬遷的《史記》,才真正實現。
吳國的貴族和周貴族出自壹個部族,都是姬姓,也就是“姬”部族的。吳國的貴族從“姬”部族分支出去,以國為氏,就是吳氏。司馬遷以後,姓氏合壹,吳國這個“姬”部族的壹支就姓吳了。後來吳王的弟弟虞仲被周王封到山西平陸,就是虞國。所以春秋時候的吳國虞國是很親近的兩個國家,虞國的後人當然就姓了虞。虞姬是山西虞國的後人可能性不大,因為吳虞兩國距離太遠。那時候吳虞兩字是相通的,虞姬應該是吳國的後人。當然也可以猜想虞國的人到吳國居住,生下虞姬,但總沒有吳國的後人生下虞姬比較合理。項羽殺會稽郡守,起事於吳中,招的八千士兵是江東人(江東指江蘇長江以南地區),然後壹直是行軍打仗,虞姬應該是這個時候跟隨項羽的。所以如果非要給虞姬找個老家,蘇州比較合適。
古代中國進入了父系社會時代,女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女人固然也有名和字,但常不見歷史記載。但女人必須稱姓,這是因為同姓不婚的緣故。女人出嫁後就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上國名或氏,吳虞是姬姓,出嫁後加上國名或氏,就叫虞姬。史記中的美人虞後來被叫成虞姬,多半是這個原因。
也可以這樣解釋,因為“姬”後來成了女人的美稱,所以美人虞後來被叫成虞姬。
美人不是漂亮女人的意思,是漢代妃嬪的壹種稱號,地位低於妾。司馬遷是借用這個詞介紹虞姬,說明虞姬是項羽的壹個妃子。司馬遷說:“有美人名虞,常幸從。”可見美人虞是項羽比較喜歡的女人,經常陪伴項羽。
虞姬自刎而去,是其藝術形象的點睛之筆。但自刎的故事卻出現得較晚,唐人張守節在其《史記正義》中,引用了漢代陸賈《楚漢春秋》記載虞姬和項羽的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不管這首和歌是真是假,虞姬在這首歌裏似乎已有了輕生的念頭。大約到了明代馮夢龍,始見虞姬自刎的說法,有些搞笑。項羽對虞姬說:“要好好伺候漢王!” 虞姬說:“貞婦不二夫,我先死吧!”於是項羽就拔下身上的劍遞給了虞姬,虞姬就自刎了。以後歷代的作品對此做了很大更改,虞姬是和歌舞劍後自刎。說實話,虞姬的這種自刎方式,使她達到了壹種完美,這是後人的善良。
但宋朝壹本地理書《太平寰宇記》的說法,可能更合理些。此書說:“虞姬冢在縣南六十裏,高六丈,即項羽敗,殺姬葬此”就是說,虞姬是被殺的。被誰殺的呢?按書中的意思,是項羽殺的。若是項羽殺的,也不奇怪,這樣的例子在古代屢見不鮮。項羽拼命突圍,九死壹生,是無法顧及壹個女人的,幹脆殺之,絕掉念想。否則把虞姬留給劉邦,項羽心裏很不忍。在古代的帝王將相中要找什麽真正的愛情,是沒有的。但是如果真是項羽殺的,估計按司馬遷描寫的場景,項羽反復說“虞兮虞兮奈若何!”那意思就是妳虞姬是我的包袱啊!虞姬怎麽回答呢?虞姬是聰明人,只能心壹沈,眼壹閉,慨然死之。
虞姬墓有多處,以安徽靈璧和定遠兩處比較有名。靈璧是垓下之戰所在地,定遠是項羽南逃經過地。傳說虞姬身首異處,首葬在定遠,身葬在靈璧。為什麽這樣呢?據說項羽垓下突圍,不舍虞姬,割其首而攜之。到了定遠,奔亡中實在無法,便將虞姬之首葬在了定遠,定遠人稱之為虞姬墩。這個傳說,不太可信的。兩軍大戰,必須查明戰果,項羽身邊的人尤其是清查對象,所謂生要見人,死要見屍。虞姬死在垓下,比較合理,重要之人已死,敵方會比較隆重的葬埋的,虞姬應該葬在靈璧。
有壹種美麗的花,叫虞美人。相傳,虞姬死後,化為虞美人草。北宋女詞人魏玩也有詩說道:“三軍散盡旌旗倒,玉帳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劍光飛,青血化為原上草。”虞美人草嬌柔可憐,裊裊婷婷,隨風起舞。此草花蕾未開時,如低頭沈思的少女;花兒盛開時,則如飄然欲飛的美女。豐韻十足的虞美人,就如那豐韻十足的虞姬。
有壹個著名的詞牌,亦叫虞美人。“虞兮”歌壹唱成名,說不盡的淒涼感慨,又有虞美人草的美麗傳說,於是就有人做虞美人曲。演奏時,虞美人草枝葉顫動,如果彈別的曲子,草則不動,這是因為虞美人曲是吳國曲調的緣故。虞姬作為吳人,即使化為草,聽到家鄉曲音,思家情動,亦要舞蹈。虞姬作為壹個女人,能靠誰呢?連力能拔山的霸王都靠不住,只能思念家鄉,這是根啊。虞美人就成了壹個著名的詞牌,用這個詞牌所譜的最著名的詞,是南唐李煜的那首“春花秋月何時了。”
虞姬的故事,戲劇性極強,古往今來,被編成各種文藝體裁,家喻戶曉。如雜史、雜劇、古曲、詩歌、演義、小說、電影、話劇、黃梅戲等,最為著名的是京劇《霸王別姬》。京劇大師梅蘭芳以他那無與倫比的藝術造詣,塑造了壹個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特別是劍舞壹段,完美的描繪了虞姬的感情,與劇情的發展緊密結合,博得無數的喝彩。壹個歷史故事,被如此多的文藝體裁所接受和改創,是不多見的。
壹晃兩千年過去,美麗多才的虞姬始終向世人展示她那令人辛酸的悲劇。《霸王卸甲》雖不堪聽,但卻世世代代大家都在聽。在《霸王卸甲》的音樂節奏中,賦詩壹首,追憶可愛可憐的虞姬:
深夜琵琶心底碎,劍光滿目透姣容。
突聞號角驚天起,壹縷香魂恨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