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對柑橘情有獨鐘,因為柑橘顏色金黃,汁多味甜,並且香氣撲鼻,這在多首詩詞裏面都有描寫。比如《浣溪沙 詠橘》:“菊暗荷枯壹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竹籬茅舍出青黃。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其中“香霧”典故出自南朝(梁)劉孝標的《送橘啟》:“南中橙甘,青鳥所食。始霜之旦,采之風味照座,劈之香霧噀人。”。大意是:秋冬時節,菊花雕零,荷花枯慘,然而柑橘樹卻綠色扶蘇,柑橘青黃相間,在田野之中碩果累累。柑橘香氣撲鼻,掰開後果肉晶瑩,令人驚嘆,輕咬壹口,猶如清泉,在齒間流淌,第壹次品嘗都感到羞怯,只怕汁液流出,江南女子吃過柑橘後,三天都還留有余香。其中“驚半破”和“竊初嘗”描寫得惟妙惟肖,“驚”和“竊”用詞出神入化。
柑橘在古代有個別名,那就是“木奴”、“木奴子”,典故出自東漢時期丹陽太守李衡,南朝(宋)裴松之註引的《襄陽記》:“衡每欲治家,妻輒不聽,後密遣客十人於武陵龍陽汜洲上作宅,種甘橘千株。臨死,敕兒曰:‘汝母惡我治家,故窮如是。然吾州裏有千頭木奴,不責汝衣食,歲上壹匹絹,亦可足用耳。’”,後來人們以柑橘樹擬人,壹棵樹就象壹個可供驅使聚財的奴仆,且不費衣食,因此稱之為“木奴”。
蘇軾多首詩詞用“木奴”來形容柑橘。《浣溪沙》:“幾***查梨到雪霜,壹經題品便生光,木奴何處避雌黃。北客有來初未識,南金無價喜新嘗,含滋嚼句齒牙香。”“查梨”指山楂和梨子,“該是大意為:柑橘同山楂、梨子壹起長到雨雪風霜的冬季,壹旦經過品評之後,便增添光彩。柑橘能在什麽地方避開人們的議論?產自南方的金桔無價,因為很少能運輸保留到北方,我從北方來到黃州,首次見到柑橘竟然不知何物,品嘗咀嚼後才感到如此鮮美,齒間流汁,口味芳香。
蘇軾描寫柑橘,還有經常用到壹個典故,那就是“懷橘奉親”,典故出自《三國誌·吳誌·陸績傳》:“績年六歲,於九江見 袁術。術出橘,績懷三枚,去,拜辭墮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欲歸遺母。’。術大奇之。”。後以“懷橘”為思親、孝親的典故,“懷橘遺母”被列入二十四孝。
蘇軾的《食甘》:“壹雙羅帕未分珍,林下先嘗愧逐臣。露葉霜枝剪寒碧,金盤玉指破芳辛。清泉蔌蔌先流齒,香霧霏霏欲噀人。坐客殷勤為收子,千奴壹掬奈吾貧。”。古代“甘”同“柑”,“分珍”典故出自《公羊傳·昭公三十壹年》:“盱幼而皆愛之,食必坐二子於其側而食之,有珍怪之食,盱必先取足焉。”,邾婁國國君顏公的弟弟叔術殺死顏公,並娶了顏公夫人,生下兒子盱,顏公和夫人有子夏公,叔術和顏夫人都溺愛盱,有珍貴的食物,盱必定先拿吃飽,後來夏公表示不滿,叔術看到後醒悟,於是把國軍的位置讓給本來就應該的侄子夏公。後來用“分珍”來形容***同享受美好的食物,結合“懷橘奉親”,意思是應該先孝敬父母,贈送友人,然後才是自己,體現了古代君子的先人後己的優良作風。“林下”是謙稱,指退隱山林,“逐臣”也是蘇軾自謂,被放逐貶官的大臣。“辛”也指柑橘,因為庚辛為西方,為秋,為金,為辛味,因此這裏用來替代柑橘。
該詩作於蘇軾被貶官黃州團練副使的時候,采用“西昆體”“不說破”的創作手法,大意是:柑橘成熟後,尚沒有用羅帕包裹柑橘,給友人分享(因為當時蘇軾高堂已經離世,無法奉親),自己先品嘗心裏感到內疚。柑橘歷經風霜雨雪,被摘剪下來,用黃色的餐盤盛列,被在座相配的美人玉指掰開,壹時香氣四溢,汁液甜美,齒間留香,香氣撲鼻,在座的賓客們殷勤的勸蘇軾收下這些柑橘(品嘗),不由得感嘆,東漢太守李衡可以種植千株柑橘樹來致富,可惜自己只有壹握柑橘,實在是太貧寒了。這首詩在贊美柑橘甜美的同時,發出感嘆,面對被放逐貶官,人生失意,生活困苦,聯想以前的李衡還能種柑自救,可是自己壹貧如洗,甚至連給朋友們分珍有點無能為力,實在是心中有愧呀。前後對應,壹詠三嘆,柑橘雖美,心中五味雜陳,令人心酸。
作為豪放派詩人,蘇軾總體來說氣勢雄渾,生性灑脫,樂觀豁達,對人生壹直是抱著積極的態度。就拿柑橘的詩詞來說,還有壹首是作為和友人相互***勉的,這就是他的《贈劉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作的,此時蘇軾情況得到好轉,因此心情舒暢,詩詞也積極進取,老當益壯。
《贈劉景文》又名《冬景》:“荷花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壹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首七絕,當時作者已經64歲,然而依然雄心在懷,誌向不改。詩詞大意是:冬天時節,荷花雕殘,葉敗枯幹,不能用作遮雨的傘蓋;菊花雕謝,可是依然掛在枝頭,傲立雪霜,希望朋友記住,壹年之中最好的季節,(並不壹定是春天),而是柑橘青黃,果實磊磊的時候。這首詩寫景寄情,用荷花枯敗和菊花傲霜相對比,然後再引入金黃的柑橘,說明即便是冬天,正是收獲的時候,不要氣餒,不要意誌消沈,晚年才是人生大有作為的黃金時期。這首絕句,言簡意賅,意境深遠,樂觀豁達,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昂揚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