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讓我們瞻仰這位傳奇英雄短暫而又輝煌的壹生。
壹、貧苦出身,投筆從戎,自古英雄不問出處
1882年12月18日,蔡鍔出生於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東鄉(1996年5月,更名為蔡鍔鄉)蔣家沖壹戶貧農家庭。與中國 歷史 上眾多寒門貴子壹樣,蔡鍔聰明好學,13歲考中秀才,1897年以第三名的成績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師從當時著名學者梁啟超。當時他是學生中年齡最小的壹個,但“在堂每月月考,皆居前列英氣蓬勃,同學皆敬慕之”。兩年後,17歲的蔡鍔前往日本留學(註:蔡鍔留學非政府公派,壹說為袁世凱資助,也有說法是其老師唐才常資助,未有定論),就讀於東京大同高等學校、橫濱東亞商業學校。
1900年曾短暫回國參加自立軍起義,失敗後蔡鍔頓悟,如今國家缺的不是文弱的知識分子,缺的是優秀的軍人,於是改名為“鍔”,意為“鋒刃”,取自南朝梁國吳均《和蕭洗馬子顯古意六首》名句“蓮花穿劍鍔,秋月掩刀環”,立誌“流血救民”。隨後復去日本,先入成城學校,繼入陸軍士官學校第三期學習騎科,期間他與同學蔣方震、張孝準,同被稱為“中國士官三傑”。
二、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初露崢嶸豪氣幹雲
1904年蔡鍔畢業回國,當時國內現代軍官特別是留洋回來的優秀軍官稀少,作為海歸,蔡鍔先後被推薦任江西隨軍學堂監督、湖南教練處幫辦、廣西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練官、廣西測繪學堂堂長、廣西陸軍小學堂總辦、廣西陸軍講武堂總辦等職。蔡鍔年輕英俊,每天揚鞭躍馬,腳穿長統靴,腰挎指揮刀,威風凜凜,深受官兵敬佩,被贊譽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後來的國民黨陸軍壹級上將、“臺兒莊戰役”的總指揮李宗仁,就是廣西陸軍小學堂第三期的學生,他曾這樣說到“我們對他(蔡鍔)敬若神明。”
1911年,雲貴總督李經羲聘他任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協統,相當於旅長壹職。此時,雲南新軍及講武堂中有大批同盟會會員和思想激進的青年軍官,他們積極策劃反清革命鬥爭。雖未參加同盟會,但曾參加自立軍起義的蔡鍔,利用其軍職,對革命黨的活動給予了絕對的同情和協助。他曾向同盟會員保證:壹旦發生革命,壹定給予“絕對同情支持”。
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先造***和再護民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漢地各省群起響應。起義成功的消息傳到雲南後,蔡鍔即密約唐繼堯等計劃響應,不料事機泄漏,雲貴總督擬下令解散新軍,千鈞壹發之際,10月30日夜,蔡鍔決定提前起義,約李根源率講武堂學生自西北攻城,自己率三十七協壹部分攻東南門,次日中午,起義軍勝利攻占雲貴總督署。11月1日,大中華雲南軍都督府成立,蔡鍔被推舉為都督。數日後,全省光復,史稱“重九起義”。
此時,蔡鍔看到“英窺西藏,法窺滇黔桂粵之謀日迫,邊陲多故,危機已伏。若屏藩不固,國將不國。”1913年5月到7月,蔡鍔召集西南五省軍事代表,在昆明召開滇、黔、川、桂、粵五省軍事聯合會議,親自擔任主編,編纂了《五省邊防計畫草案》。蔡鍔提出,北方主要面對德、日、俄三國,東三省、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陜西、甘肅應聯合以對付之;中間江防及海岸線為英、法、德、日四國,湖廣、兩江、直隸、山東、浙江、福建、廣東應聯合應對;西南受英、法威脅,可由滇、川、黔、桂、粵五省聯合應對。後來抗戰期間,西南聯防的很多觀點和主張,諸如對西南國防地位的判斷、加強省際軍事合作、修建西南交通線,甚至部分具體的戰術部署,都與《草案》和蔡鍔不謀而合。
袁世凱非常看好蔡鍔,曾評價蔡鍔:“蔡鍔遠在黃興及諸民黨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亦或非所能匹。” 但蔡鍔非北洋同門,年紀輕輕就坐擁軍政大權,守著雲南這塊山高皇帝遠的寶地,袁世凱不放心。1913年10月,袁世凱以“準給病假三月,召來京調養”為名將蔡鍔調到北京,任全國經界局督辦,實際上剝奪了他的軍權,並進行嚴密的監視。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活動,使蔡鍔氣憤已極,他決心以武力“為四萬萬人爭人格”。為避免引起袁世凱的猜疑,表面上蔡鍔裝出不關心政治的樣子,在公開場合批駁反對帝制的梁啟超,並積極表態“贊成帝制”,同時經常在八大胡同“鬼混”,與名妓小鳳仙打得火熱。
1915年11月,趁監視不備,蔡鍔秘密離京,旋以治病為名東渡日本,後經臺灣、香港、越南,於12月19日抵達昆明。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雖然當時國人對袁世凱稱帝罵聲壹片,但面對掌握北洋軍的袁世凱,有軍隊的人不多,更沒有壹個人敢動武,蔡鍔第壹個挺身而出,剛抵昆明,即於12月25日宣布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組成護國軍三個軍,分別從四川、湘西和廣西三個方向出師討袁。
四川戰場是護國戰爭中的重要戰場,1916年3月在四川納溪、瀘州壹帶與優勢袁軍激戰。是役,蔡鍔令右翼趙又新為主攻;中路顧品珍壹部正面佯攻,朱德(對,就是我們***和國的元帥)、張煦兩支部隊從側翼迂回,左翼劉存厚掩護主力。幾路部隊連戰皆捷,敵主力“第七師將校傷亡殆盡,士兵損失過半,已無再戰能力。”護國軍在餉彈兩缺、後方接濟時斷的情況下,與號稱精銳的優勢北洋軍奮戰數月,成功牽制住敵軍主力,推動了全國反帝制運動的發展壯大。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
四、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中華多走彎路
護國使命宣告完成,然而,再造民國的第壹功臣蔡鍔的病卻越來越嚴重了。其實,早在北京軟禁之時,蔡鍔已患肺結核轉喉頭結核,史載“遇疾風而感到喉嚨劇痛”(如不是真有病,袁世凱絕不會準病假讓他離京治療)。蔡鍔強忍病痛赴雲南領導反袁起義,由於長途顛簸,風塵仆仆,導致喉疾加劇。護國戰爭期間,軍旅操勞,戎馬倥傯,不但聲音嘶啞,而且咽喉腫痛,飲食困難,病情日益加重。梁啟超獲悉蔡鍔病情加重,特別致電在重慶的德國醫生阿密思到瀘州診治。可惜,阿密思做了錯誤診斷,使用驅梅療法,給蔡鍔打了壹針灑佛散,致使病情急劇惡化。
7月6日,北京政府正式任命蔡為四川督軍兼省長。此後,蔡鍔病情迅速惡化,虛弱得連兩三步路都走不動,聲音微弱。9月9日,蔡鍔乘船東渡日本,住進福岡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治療,此時蔡鍔說話已極為困難。醫生診治後認為蔡鍔的喉疾系肺結核菌滲入喉部所致,當 時尚 未有治療肺結核的特效藥,蔡鍔身體虛弱,不宜施行切除喉部手術,只能用藥物進行控制調養。11月7日,蔡鍔精神大有好轉,但已是大限來臨之前的回光返照。到了傍晚,病況急轉直下,進入彌留狀態。11月8日淩晨4時,壹代名將蔡鍔帶著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依戀,帶著他壹生的豐功偉業永遠離開了人世,年僅35歲。
蔡鍔在遺囑中寫道:“我統率滇之護國軍第壹軍在川戰陣亡及出力人員,懇飭羅佩金等核實呈請恤獎,以昭公允;鍔以短命,未能盡力為民國,應為薄葬。”盡管蔡鍔不想要厚葬,但北洋政府卻“沒有滿足他這個要求”。1917年4月12日,蔡鍔魂歸故裏,北洋政府在長沙嶽麓山舉行了國葬,蔡鍔也成為了國葬第壹人。孫中山作挽聯:平生慷慨班都護;萬裏間關馬伏波。梁啟超作挽聯:知所惡有甚於死者;非夫人之慟而誰為?
蔡鍔在短暫壹生中做了足以改變民國 歷史 進程的多件大事,在近代史上占有了重要地位。後世的 歷史 研究專家曾評價:“如果蔡鍔沒有英年早逝,恐怕民國時期的 歷史 會完全被改寫。”
英雄值得我們永遠銘記!致敬蔡鍔將軍!
參考資料:
「2」白義俊《蔡鍔〈五省邊防計畫草案〉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