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壹年級開始,老師就要註重培養小孩子的“定性”,養成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可是有些學生就是不聽從老師的話,心總是不夠安定,總是坐不下來,總是搞小動作,總是說小話。這些小動作總是反反復復。可是孩子就會在老師的不斷地教育指導下,漸漸地進步。記得有位專家說過:“每個小孩子都是壹朵花,不僅外表是壹朵花,內心更是壹朵花。”其實,小學生的犯錯行為習慣是無意的。所以,老師在培養孩子“定性”方面,老師要多想辦法,不能操之過急。
二年級的小學生,有時還是定不下心來學習的,特別是壹個調皮的、好動的孩子。小學生定不下心來學習,大多是無意註意引起的。因此老師就要用有意去引導學生學習興趣。小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是壹個循序漸進發展的過程。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必須也要循序漸進,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更要註重循序漸進地有意去引導學生有意註意,吸引學生的註意力,培養孩子的“定性”。如老師在上課時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上課時可用壹些“口令”齊背壹些古詩詞詩句,來引起學生用心聽講的註意力。再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習慣,要讓學生註意觀察事物或圖畫的某個點面,引導孩子註意事物或圖畫的顏色和形狀,有意地引導孩子觀察具體的圖象,再引導學生寫下來。從觀察的角度看,引導學生第二代從直觀,再到抽象。引導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某種特點,要帶著目的,要求孩子發現有什麽相同,什麽不同,再讓學生說說事物或圖畫的特點,並用壹此表揚、獎勵的方式,吸引學生的註意力和激勵學生多發言,從而培養了孩子的“定性”學習。再如引導學生定下來,靜下來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等,老師可從引導學生審題做題入手。如做單元練習測驗題時,有很多照樣子的題型,讓學生去想題目看好樣子進行思考,
學生仿例子,再寫出答卷。通過這些反復多次的訓練,要學生定下來思考,靜下來想問題。學生思維能力就會慢慢提高。如練習仿寫句子,要學生照樣子:
小猴高興得跳起來。
小學生就會仿寫:
小鳥歡快得飛起來。小狗高興地叫了起來。
……。
從壹年升上到二年級,無論從學習格式或是內容方面,還是行為方面,都必須先讓學生學會去模仿,這樣對培養學生的“定性”思考能力都非常重要,從而達到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從壹年級到二年級,思維上有壹個質的飛躍,思維發展很快。如做作業比以前專註了,雖然作業量比以前多了,大部分學生能認真地定下來做好寫完,說明學生有了壹定的“定性”。培養學生“定性”,老師可從學生聽課的課堂習慣上進行了培養,可讓學生模仿好的學生榜樣。讓學生專心聽講,不講話,不搞小動作,不過位,不做與本科無關的事,上課該讀的就要讀,該寫的就要寫,該思考的時候就要思考,該觀察的就要認真觀察。再如認字,要註意抓住認字的規律,字的關鍵之處和字的不同點進行區別。引導學生做事專註,老師在教學上可有意引導學生在觀察老師或身邊的人是怎樣做事的,做事成功了沒有。並告訴學生專心做事才可以成就大事,才能事倍功倍。
總之,教無定法,教是為了不教。有了良好的“定性”習慣,學生學習做事都會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