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天真無邪。
《小兒垂釣》作者胡令能?朝代唐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白話釋義:
壹個頭發蓬亂、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邊學釣魚,側著身子坐在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小孩漠不關心地擺了擺手,生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
擴展資料創作背景: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此詩分垂釣和問路兩層,第壹、二句重在寫形:垂釣,第三、四句重在傳神:問路。
第壹、二句,“蓬頭”寫小孩的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學”是這首詩的詩眼。這個小孩子初學釣魚,所以特別小心。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眼前。
“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側坐,而非穩坐,正與小兒初學此道的心境相吻合。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專心致誌於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壹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後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於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系──路人之向小兒打聽問路,就因為看得見小兒。
《小兒垂釣》胡令能到農村去尋找壹個朋友,向釣魚兒童問路後所作。其具體創作時間未得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