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河源龜峰塔的詩句 1.關於“龜峰塔”的古詩文名句
龜峰塔,位於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新興路龜峰山上。六角七層樓閣式磚塔,高35米。始建於唐代,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曾重修。鬥檐平座,無頂蓋。故民間有“河源塔無頂,龍川塔無影”之說。塔內有螺旋形梯級可登塔頂。
相關古詩/龜峰塔
——日來塔垂影,雲去塔孤峭。巨鎮雄上方,福田種多少。
(明)鄭敬道,莆田舉人,正德九年任河源縣令。
——屹屹孤峰萬古名,浮屠高聳入秋晴。望中好似昂天筆,倒寫雲箋雁字橫。
(元)謝天與,河源人,延祜元年舉人。
——浮屠突兀跨高峰,萬古江山勝概同。曾倚危欄題姓字,此身如在半天中。
(明)古文集,嘉靖元年歲貢。
——江上交流水,城南突兀峰。浮屠看倒影,多寶識真容。獅象連趺坐,蓬瀛駕海蹤。七層應負重,矗處白雲封。
(清)陳張翼,仁和舉人,乾隆七年任河源縣令。
——龜峰壹望秀蒼蒼,塔古參天歲月長。阿育規模誰創建,釋迦舍利此安藏。日臨寶級影高下,風送慈鈴聲抑揚。我欲偷閑登絕頂,觀遐見勝壯詩腸。
(明)鄭敬道,莆田舉人,正德九年任河源縣令。
——浮屠高崎碧霞霄,百裏湖山八望遙。門對雙江澄幾席,樹搖孤月壯淩。丹飛樓閣留香雨,綺結幢雲控玉簫。自是靈基堪不朽,幾回青藹接仙橋。
希望能幫助到妳
2.關於河源的詩句
1、送盧舉使河源
唐代:張謂
故人行役向邊州,匹馬今朝不少留。
長路關山何日盡,滿堂絲竹為君愁。
2、送友人使河源
唐代:賈至
送君魯郊外,下車上高丘。蕭條千裏暮,日落黃雲秋。
舉酒有餘恨,論邊無遠謀。河源望不見,旌旆去悠悠。
3、奉送宋中丞使河源
唐代:李端
東周遣戍役,才子欲離群。部領河源去,悠悠隴水分。
笳聲悲塞草,馬首渡關雲。辛苦逢炎熱,何時及漢軍。
4、河源破賊後贈袁將軍
唐代:法振
白羽三千駐,蕭蕭萬裏行。出關深漢壘,帶月破蕃營。
蔓草河原色,悲笳碎葉聲。欲朝王母殿,前路駐高旌。
5、驄馬
唐代:萬楚
金絡青驄白玉鞍,長鞭紫陌野遊盤。
朝驅東道塵恒滅,暮到河源日未闌。
汗血每隨邊地苦,蹄傷不憚隴陰寒。
君能壹飲長城窟,為報天山行路難。
鑒賞
首聯寫驄馬的毛色、裝飾與氣派。“金絡”,指用金裝飾的馬籠頭,形容它的富貴與華麗。“青驄”,指馬的毛色和品種,是產於西域的名馬,有青白相間的色澤。“白玉鞍”,指潔白似玉的馬鞍。開篇在讀者眼前展現的就是壹匹形貌引人註目、氣度不凡的良馬:有著壹身青白相間斑駁有致的色毛,裝飾著金光閃閃的馬絡頭,配以潔白玉石似的馬鞍,主人騎著它,揚著長長的鞭子,在京郊的康莊大道上來回蹓跶,奔跑,氣派十足。“金”、“青”、“白”,色彩的調配既富麗堂皇,又柔和舒適。用詞造意,鋪張誇飾,以突出驄馬華飾的高貴和揚厲矯健的雄姿,使馬的形象更為鮮明生動。
頷聯寫馬的敏捷、矯健和雄風。“朝驅東道塵恒滅,暮到河源日未闌。”早晨駿馬奔馳在長安的大道上,揚起的塵土很快消散;傍晚到達黃河的發源地,太陽尚未下山。“朝”、“暮”,早晚僅為壹天,說明時間的短促,“東道”、“河源”,兩地相距數千裏,用以誇張空間的闊遠。“塵恒滅”、“日未闌”,表現驄馬飛奔的神速、銳意進取的雄風。
頸聯刻劃驄馬的功業、品格和德性。“汗血”,即“汗血馬”,壹種產在西域大宛國的千裏馬。據說此馬在長途跋涉之中,至日中其汗從前肩髆小孔中流出,顏色如血。“每隨”、“不憚”四字,表現了驄馬艱苦卓絕、征戰沙場、出生入死、為國捐軀的昂揚的戰鬥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堅強意誌。頷、頸兩聯屬對工致,氣勢開宕、豪邁,讀後令人精神振奮。
6、夕次蒲類津 / 晚泊蒲類
唐代:駱賓王
二庭歸望斷,萬裏客心愁。
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
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
竈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
龍庭但苦戰,燕頷會封侯。
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
鑒賞
公元670年(鹹亨元年),吐蕃入侵,薛仁貴任邏娑道行君大總管出征西域,駱賓王也加入軍隊並任奉禮郎。
在軍中,他創作了許多邊塞詩,既描寫了艱苦的邊地戰爭生活,壯麗的邊塞風光;又抒寫了愛國報君的熱忱和望鄉思歸的情愫。
這首詩大約作於薛仁貴兵敗大非川以後,駱賓王隨軍征戰到蒲類津(今新疆巴裏坤湖東南岸),夜晚就地宿營時有感而發,將眼前景、心中情訴諸筆端,真實地記錄了當時輾轉征戰的境況。
3.描寫河源龜峰塔的作文450字
龜峰塔位於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南堤路的龜蜂山上,面臨東江與新豐江交匯之處,因其建在龜峰山上而得名。
傳說從前河源人民年年為水患所害,苦不堪言。神仙雲遊於此,看到民不聊生,萌發了惻隱之心,遂在新豐江與東江的匯合處投下巨龜,化為龜峰山,上置龜峰塔,以鎮水妖。至此人民安居樂業,歲歲平安。
龜峰塔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年(公元壹壹三二年),屬佛塔,歷來被列為“河源八景”之首,又享有“東江第壹塔”美譽,為廣[1]東省首批公布重點保護文物之壹。龜峰塔平面為六角形,第壹層外邊長為四點八米,內邊長為壹點六米,墻體厚為三點三米,通高四十二點六米。塔正門向東,塔外觀為七層,內為十四層,壹明壹暗,有如竹子,節節上升,層層收分。各層設有杉木樓板加鋪方磚,其中暗層有穿墻上下兩個門,四個佛龕。明層有壹門上通另壹層平臺和五個門孔通外邊平座欄桿,沿階梯盤旋而上,可達頂層。平塔屬青磚結構,平座和出檐均用隔層狗牙磚疊墊出挑,出檐較其它塔寬厚。平座設有木欄桿,每層六角均有角柱,柱間飾橫架欄額相連,為典型宋代仿木樓閣式磚塔。每層塔檐現改用灰色琉璃瓦,施瓦當滴水,角梁下懸掛銅鐘。龜峰塔經八百五十七年的風雨侵蝕,原塔頂已失,臺基被堆積塵土埋沒,塔檐與平座崩塌,瓦面無存,塔內各層原有木樓板亦已毀壞殆盡。
龜峰塔外觀為七層,內為十四層,屬磚仿樓閣式塔。塔呈六角型,底邊長為5米,內空心,塔底壁厚為3米,有穿壁磚級直上各層樓板,繞塔外平層座逐級可登上頂層。修復前,塔頂已毀,殘高為32米。龜峰塔修復前,塔身基本完好,未見有傾斜與裂縫。原塔為黃泥砂漿砌結,磚有青、紅兩種,尺寸不壹,規格有30余種。塔頂臺基已被堆積土埋沒,東北角有兩棵大葉飛榕。 從首層塔身梁枋洞孔分析和塔基挖掘考證,原應有副階存在,即首層六角均有3米左右的木梁鬥拱瓦面。塔身每層遞減,各層均有菱角牙磚疊澀挑出的檐口與平座,因年久失修,修復前的塔檐與平座,已有不少崩塌脫落,特別是二層東南角尤為嚴重。各層瓦面無存並遍生雜草飛榕,塔身內腔原有的木樓板,亦已毀盡無存。
4.河源市龜峰塔的歷史誰能說說
龜峰塔位於廣東省河源市的龜蜂山上,面臨東江與新豐江交匯之處,因其建在龜峰山上而得名。
傳說從前河源人民年年為水患所害,苦不堪言。神仙雲遊於此,看到民不聊生,萌發了惻隱之心,遂在新豐江與東江的匯合處投下巨龜,化為龜峰山,上置龜峰塔,以鎮水妖。
至此人民安居樂業,歲歲平安。 龜峰塔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年(公元壹壹三二年),屬佛塔,歷來被列為“河源八景”之首,又享有“東江第壹塔”美譽,為廣東省首批公布重點保護文物之壹。
龜峰塔平面為六角形,第壹層外邊長為四點八米,內邊長為壹點六米,墻體厚為三點三米,通高四十二點六米。塔正門向東,塔外觀為七層,內為十四層,壹明壹暗,有如竹子,節節上升,層層收分。
各層設有杉木樓板加鋪方磚,其中暗層有穿墻上下兩個門,四個佛龕。明層有壹門上通另壹層平臺和五個門孔通外邊平座欄桿,沿階梯盤旋而上,可達頂層。
平塔屬青磚結構,平座和出檐均用隔層狗牙磚疊墊出挑,出檐較其它塔寬厚。平座設有木欄桿,每層六角均有角柱,柱間飾橫架欄額相連,為典型宋代仿木樓閣式磚塔。
每層塔檐現改用灰色琉璃瓦,施瓦當滴水,角梁下懸掛銅鐘。龜峰塔經八百五十七年的風雨侵蝕,原塔頂已失,臺基被堆積塵土埋沒,塔檐與平座崩塌,瓦面無存,塔內各層原有木樓板亦已毀壞殆盡。
壹九八九年河源建市後,在省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龜峰塔獲立項修復。修復工程嚴格遵守“修舊復舊”,“不改變文物原貌”的原則。
該塔在民間有“河源塔無頂”的傳說,但據有關專家考證,龜峰塔願有塔頂,只是因為“鹹豐二年壬子,龜峰塔崩第壹級”(見《河源縣誌》)所造成的。縣誌所記的“崩第壹級”即是原來的塔頂。
且修復前在塔腔第六層發現的壹條大橫梁,就是建塔時用來承托塔頂的實物見證。從首層塔身外面的梁枋洞孔分析和塔基周圍出土的柱礎石可以證實,該塔原有副階存在,即首層六角伸出四米木梁塔檐,俗稱“塔裙”,這次按宋式復原。
在維修復原過程中,先後發現幾塊紀年磚。其中壹塊上刻“紹興二年壬子十壹月二十九日磚”;另壹塊上刻“萬歷三十年修”。
這兩塊銘文磚不但解開了該塔始建實際年代的千古之謎,而且還證實了明代萬歷年間重修過壹次的史實。修復後的龜峰塔更顯得莊嚴雄偉,瑰麗拔秀。
登上該塔憑欄四眺,新老市區壹覽無遺。現已開放為旅遊區,吸引著大量中外遊客。
2006年05月25日,龜峰塔作為宋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5.關於河源的詩詞
同學諸子河源行有作
同邀萬綠湖,應許未踟躕。
時有雲顏改,重來野岸殊?
山猶棲老弱,水不避庸愚。
景色暝曚後,嬋娟又在壚。
新豐江之畔
壹灣水墨幾番勻,濕露蟬音似更親。
奇綠幻煙誰看足?羨他岸宅與山鄰。
蝶戀花?遊萬綠湖
萬頃鮮鱗渾不裹,漫惹憨鷹,幾欲波心墮。
山似美人癡也頗,瓊臺壹枕千年臥。
收暑生涼知若個,草樹回風,綠到湖中舸。
試問喧城車馬簸,何如靜岸慵閑坐?
6.關於河源的詩句
1、送盧舉使河源 唐代:張謂 故人行役向邊州,匹馬今朝不少留。
長路關山何日盡,滿堂絲竹為君愁。 2、送友人使河源 唐代:賈至 送君魯郊外,下車上高丘。
蕭條千裏暮,日落黃雲秋。舉酒有餘恨,論邊無遠謀。
河源望不見,旌旆去悠悠。 3、奉送宋中丞使河源 唐代:李端 東周遣戍役,才子欲離群。
部領河源去,悠悠隴水分。笳聲悲塞草,馬首渡關雲。
辛苦逢炎熱,何時及漢軍。 4、河源破賊後贈袁將軍 唐代:法振 白羽三千駐,蕭蕭萬裏行。
出關深漢壘,帶月破蕃營。蔓草河原色,悲笳碎葉聲。
欲朝王母殿,前路駐高旌。 5、驄馬 唐代:萬楚 金絡青驄白玉鞍,長鞭紫陌野遊盤。
朝驅東道塵恒滅,暮到河源日未闌。汗血每隨邊地苦,蹄傷不憚隴陰寒。
君能壹飲長城窟,為報天山行路難。 鑒賞 首聯寫驄馬的毛色、裝飾與氣派。
“金絡”,指用金裝飾的馬籠頭,形容它的富貴與華麗。“青驄”,指馬的毛色和品種,是產於西域的名馬,有青白相間的色澤。
“白玉鞍”,指潔白似玉的馬鞍。開篇在讀者眼前展現的就是壹匹形貌引人註目、氣度不凡的良馬:有著壹身青白相間斑駁有致的色毛,裝飾著金光閃閃的馬絡頭,配以潔白玉石似的馬鞍,主人騎著它,揚著長長的鞭子,在京郊的康莊大道上來回蹓跶,奔跑,氣派十足。
“金”、“青”、“白”,色彩的調配既富麗堂皇,又柔和舒適。用詞造意,鋪張誇飾,以突出驄馬華飾的高貴和揚厲矯健的雄姿,使馬的形象更為鮮明生動。
頷聯寫馬的敏捷、矯健和雄風。“朝驅東道塵恒滅,暮到河源日未闌。”
早晨駿馬奔馳在長安的大道上,揚起的塵土很快消散;傍晚到達黃河的發源地,太陽尚未下山。“朝”、“暮”,早晚僅為壹天,說明時間的短促,“東道”、“河源”,兩地相距數千裏,用以誇張空間的闊遠。
“塵恒滅”、“日未闌”,表現驄馬飛奔的神速、銳意進取的雄風。 頸聯刻劃驄馬的功業、品格和德性。
“汗血”,即“汗血馬”,壹種產在西域大宛國的千裏馬。據說此馬在長途跋涉之中,至日中其汗從前肩髆小孔中流出,顏色如血。
“每隨”、“不憚”四字,表現了驄馬艱苦卓絕、征戰沙場、出生入死、為國捐軀的昂揚的戰鬥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堅強意誌。頷、頸兩聯屬對工致,氣勢開宕、豪邁,讀後令人精神振奮。
6、夕次蒲類津 / 晚泊蒲類 唐代:駱賓王 二庭歸望斷,萬裏客心愁。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
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竈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
龍庭但苦戰,燕頷會封侯。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
鑒賞 公元670年(鹹亨元年),吐蕃入侵,薛仁貴任邏娑道行君大總管出征西域,駱賓王也加入軍隊並任奉禮郎。 在軍中,他創作了許多邊塞詩,既描寫了艱苦的邊地戰爭生活,壯麗的邊塞風光;又抒寫了愛國報君的熱忱和望鄉思歸的情愫。
這首詩大約作於薛仁貴兵敗大非川以後,駱賓王隨軍征戰到蒲類津(今新疆巴裏坤湖東南岸),夜晚就地宿營時有感而發,將眼前景、心中情訴諸筆端,真實地記錄了當時輾轉征戰的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