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在天,潛龍伏水
恐龍(Dinosaur)壹詞,是英國解剖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在1842年提出的。這是根據西臘字首deinos,意即恐布的;以及字尾sauros,意即蜥蜴,組合而來。這個辭匯在不同國家文字中,呈現不同的字形與念法。其中最有趣的,是壹位Kikuyu族人不解的問道,我們怎麼可能對壹個還不完全知道它是否實存的東西,給予壹個名字呢?所以在Kikuyu族中,沒有「恐龍」這個詞匯!
到底,什麼是恐龍?科學上,恐龍這個類群,必需界定於壹個演化上的概念。它必需要包含經由最早的***同祖先型,所承襲後裔的所有動物群。由於化石紀錄的不完整,我們或許永遠無法找尋並且監定出,所有恐龍真正的祖先是誰;然而可以經由監定它們遺傳並且承襲自最早恐龍,所衍生的獨特特徵,而認識出這壹個族群的所有成員份子。在親緣系譜分類中,恐龍所衍生***享的特徵,是緊密關系到它們移行的方式:(1)後肢位居身體直下方,在前後方向的平面上搖擺,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2)骨盤完全垂直;(3)髖臼上緣承受體軀重量,膨大成為骨質的緣飾,支撐起股骨。因此,恐龍所衍生***享最關鍵性的兩個特徵就是:髖臼窩具中心孔;髖臼上方具有膨大的骨質緣飾。
飛龍在天,翼龍不是恐龍。翺翔天際,悠然自得,它們是祖龍類群中,與恐龍親緣最近的近鄰!前肢的第4指伸長延展,支撐起翼膜;它們是中生代天空中的掌門人。幾乎與恐龍同步登上了演化的舞臺,也幾乎同時在滅絕的災變中,壹起謝幕。祗是翼龍這個支系沒有留下任何的子嗣後裔,走入了歷史的灰燼。我們不知道它們究竟怎麼飛翔,也不知道它們究竟怎麼行走?果真是像個滑雪的健將,支著雪撬,笨拙又古怪的奔跑嗎?
龍在水,魚龍、蛇頸龍、幻龍、滄龍….,它們都不是恐龍。悠遊於汪洋的水域中,隨波逐流,它們是羊膜卵動物類群中,雙弓類的壹群,是恐龍的遠親。適應遊泳的習性,發展出像是魚的鰭狀附肢,流線形的體軀,也是趨同適應演化的結局。
重新下海,金大班的第壹夜:羊膜卵的誕生,是諾曼第登陸試探成功的關鍵。戀水情節的難以割舍,迫使這壹群重返水域的爬行動物,發展出適於遊行的漿狀附肢。中龍,不是恐龍,它們是板塊漂移的見證,在二億八千萬年前,岡瓦那古陸(Gondwana)的水域,中龍留下了化石的遺贈;板塊的漂移,讓昔日毗鄰而居的中龍,散布在今日南非、南美洲、澳洲與南極洲大陸。敏銳的華格納重新鑲嵌起這散置的拼片,提出了了不起的大陸漂移理論,而中龍,無疑的是板塊漂移的見證。
王朝的遞變
江山代有王者出,各領風騷數億年。皇朝的無常,與陸棲脊椎動物的脈動,正是我們關註的焦點。整個陸棲生命史中,先行者的演化發育與其終極命運,是了解恐龍在這個大網絡中,真正格位的關鍵所在:第壹王朝,是石炭紀與二疊紀早期,原始的爬行類與兩生類; 第二王朝是獸孔目、似哺乳爬行動物的先行者;第三王朝正是恐龍統領了大地;而第四王朝,則將榮耀歸屬於哺乳動物,我們的遠親近鄰。布妥舞臺,好戲開鑼;恐龍承先啟後,登上了演化的大舞臺,扮演起叱咤風雲,不可壹世的要角。
恐龍的崛起與滅絕之謎,是千古的懸案。成敗論英豪,瀟灑走壹遭,它們是好樣的(基因好)?還是好命的(運道好)?它們黯然步下了舞臺,楚囚相泣,是不適(基因不佳)?還是不幸(運道不佳)? 達爾文物競天擇、楔子相嵌的艱困奮戰理論,怎麼說?化石記錄,昂首闊步邁向滅絕的見證,又怎麼說?禍福總相倚,陰陽必相生;三疊紀結束前的大滅絕事件,給恐龍開啟了契機;白堊紀結束的另壹次大滅絕事件,卻敲響了晚鐘。成也滅絕,敗也滅絕,是偶然還是宿命?奧妙的大自然!
滅絕,是所有生命的宿命。地球史近六億年的化石紀錄,徵顯了五次的大滅絕事件,生命形式與類群重新洗牌。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科學家還不完全確知,倒底是天外火球的隕石╱慧星雨的兇手?還是德幹高地無止盡大地的咆哮,噴發出遮天蔽日的火山灰燼?災難浩劫,歷歷在目;屍骨已寒,證物布陳;詮釋,是科學家極盡可能,合理的述說壹段故事罷了。
假若,小雨沒有打在我頭上,好奇寶寶問,那麼恐龍會怎樣?誘發好奇心,引領想像力,建築大架構,孩子才是大未來,這真是關鍵性的壹個好問題!全球已知103個銥異常的地點,都指向罪犯的殺戮武器,是從天而降的慧星雨╱隕石群。冒煙的槍口,指向墨西哥奇休魯布隕石坑的傷痕。六千五百萬年前,假若,"小雨″沒有打在我頭上,重新倒帶,再造生命的劇碼,演化會遵循著同壹軌跡復制嗎?好端端存活了壹億六千萬年的恐龍,會增大腦室,使用工具,甚而制造武器嗎?而我們遠親近鄰的哺乳動物祖先們,依然是忍辱負重,或者委身求全,在巨大的陰影下茍且偷生嗎?二億二千五百萬年前,魁北克的瑪尼寇根隕石坑(Manicouagan)註記著恐龍王朝的開啟;六千五百萬年前,猶加頓的奇休魯布隕石坑(Chicxulub)註記著恐龍王朝的告終。假若,小雨沒有打在我頭上,又會怎樣呢?
竊蛋龍在孵蛋?
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與蒙古科學院,在戈壁荒漠考察挖掘(1990-1995年),大放異彩。2.5公尺體長的竊蛋龍化石,被發掘蹲伏在20顆以上蛋的巢穴中,破碎蛋中有胚胎成形的幼體。復原模型的竊蛋龍(Oviraptor),叼著奔龍的幼體,回到巢中餵食,就像是現生鳥類的行為。科學是演化的,竊蛋龍成為了孵蛋龍。靠著蛛絲馬跡、斷簡殘片,古生物學家重建生命史,既有趣、又迷人!
古生物學家奧斯本(Osborn)在1924年命名竊蛋龍(Oviraptor philoceratops)。它奇特的腦袋具有似鳥的嘴喙,覆蓋角質的鞘,嘴巴沒有牙齒,僅有兩顆骨質突出物。這是用來咬碎蛋殼的嗎?實情僅能猜測,情境卻生動的描繪了壹只暴怒的原角龍,回到窩巢中,誓死還擊偷蛋的家夥。科學家左手握持著證據,右手捧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試圖建構起壹個又壹個的傳說軼事。
壁荒漠中滾滾紅塵,覆雨翻雲,遮天蔽日。盡職的"竊蛋龍"伸出母親溫暖的臂膀,護持著壹窩無辜孩子的溫床。八千萬年前影相的定格,生命歷史永恒的記憶;化石,述說著那失落世界中,漸形消逝的傳說與軼事。古物物學家撥動著每壹個充滿著好奇心孩子們的心弦。
恐龍怎麼生小孩?
有殼卵(Cleidoic egg)誕生的壹小步,是脊椎動物演化的關鍵性壹大步。羊膜卵動物(Amniotes)割舍了億萬年戀水的情節,脫困水域,建立了陸棲安居的第壹個灘頭堡。孕育於汪洋,截斷了波濤的臍帶;大海依然是所有生命的母親,午夜夢回的鄉愁。 有殼卵半滲透礦化的外殼,選擇性氣體的進出,精心呵護著生命的誕生;羊膜包裏的各式袋子,供應生命發育成長的搖藍、溫床。逃脫不了大海亙古、幽冥的記憶,精心扱取壹方汪洋,包裏在最私有的密室,壹個個超海(Hypersea)的有殼卵,巧妙的轉化了最初始的水世界。
雞蛋中挑骨頭,骨頭中看恐龍。1923年,安德魯斯在戈壁荒漠找尋到第壹窩的恐龍蛋,石破天驚,恐龍怎麼生小孩的千古懸案解密了。半個世紀之後,歐納在蒙它那州的龍蛋山,揭開了慈母龍孵蛋,育子的另壹個謎,恐龍照應小baby。 1974年,中國河南省西峽地區,上萬枚恐龍蛋陸續被發掘,震驚中外。這是恐龍的下蛋埸?還是恐龍的育嬰房?吹毛求疵的古生物學家在龍蛋中挑骨頭,精致保存的骨頭,訴說著億萬年前鐮刀龍類胚胎安祥的睡姿;睡姿復原的模樣,記憶著那壹個失落世界中,恐龍怎麼樣生小孩的傳說軼事。
壹窩窩形狀、大小、紋飾各異的蛋化石,我們怎麼知道是誰下的蛋?科學家還真的不知道,除非在精致的蛋中,還躲藏著即將破殼而出的小恐龍胚胎。 蛋的分類與恐龍的分類,是二條難以交流的平行線:長形蛋科,蜂巢蛋科,棱齒龍蛋科,叢狀蛋科與圓形蛋科,是聰明的小小技倆。 慈母龍孵蛋育子;竊蛋龍蹲伏在窩蛋上,冷冷的屁股貼在蛋上,為了是什麼;40公尺蜥腳類恐龍怎麼生蛋?又怎麼孵蛋?甲龍孵蛋嗎?角龍孵蛋嗎?霸王龍孵蛋嗎?壹連串有趣又迷人的問題,等待著妳我去解答!
恐龍的食譜大餐
食與性是演化的兩大因子。恐龍怎麼生小孩,是最迷人的議題;恐龍怎麼填飽肚子,則是最復雜的行為與機制。如同現生的各式動物,在恐龍食物鏈的最底層,是植物的群落與吃植物的多樣種屬。這些基本類群,就提供了肉食者與食腐肉者,成群結隊的覓食或者孤獨的掠食個別的獵物。太陽,提供了植物的能源;植物,則提供了動物的能源。
達爾文認定生態的戲碼是壹場又壹場復雜編舞的情節,是介於競爭者、掠食者與獵物之間的持續奮戰,所謂"大自然充滿血腥的利齒與尖爪之爭鬥″。然而,絕大多數的戲碼,卻是根植於每日之間互動***生的演化關系。為了掠取並處理它們每日的食物大餐,有些恐龍發展出極為特異的裝備,像是抓取的前肢,回旋自如的勾爪,研磨食物的牙齒,甚或消化大量纖維食物的發酵大桶——即,肋骨撐起大大的肚子。
恐龍的覓食,僅有兩種方式:吃植物的沙拉大餐,或者彼此相食。吃素的,容易取得,卻難以操作消化;吃葷的,容易分解消化,卻難以取得。腕龍類群利用牙齒與胃石,每天要消化壹噸的沙拉大餐;鴨嘴龍類群發展出碾碎、咀嚼植物驚人的齒式、面頰與頜肌;角龍類則發展出銳利、狹窄的嘴喙,剪狀的齒列陣。它們各自演化出不同類型的咀嚼策略:蜥腳類專精於特化的扱取食物;鴨嘴龍類裝備好特化的處置食物;而角龍類則發展出特化的篩選食物。
口的形狀,往往透露出恐龍覓食的策略,及其適應演化的造型。甲龍類寬廣、扁平的嘴巴是泛化的食植者;小型鳥腳龍類窄小的嘴巴,是精致篩選食物,特化的食植者;竊蛋龍特化有喙的嘴巴,倒底是覓食蛋或者貝類?至今未明,但是顯然它們的食譜極為特殊,是詳加篩選的。食肉類恐龍沒有規律、現成的食物源,它們發展出致命的利齒與堅頜。異特龍成小族群攻擊,掠食成群結隊的梁龍、迷惑龍、或者鴨嘴龍的活體或屍首。它們無疑的是中生代超級的獵食機器。有些科學家深信暴龍類並非真正的掠食者,而是超級的食腐肉恐龍。這或許涉及到大型、食肉類恐龍最根本的議題:它們倒底是內溫型("溫血″)的,還是外溫型("冷血″)的?因而,需要較多量的還是較少量的食物?
它們倒底吃葷還是吃素?我們怎麼知道的?恐龍主要可以區分為食肉類群的獸足龍類家族;與食植類群的蜥腳形家族與鳥臀類家族。根據牙齒形式、牙齒磨蝕面、顎機能、體軀藍圖形態、骨骼同位素化學分析,胃含殘存物質、糞便化石,以及沈積環境的綜合研判,我們可以合理的加以推論。
龍的傳人,龍的故鄉
半個世紀前,中國人親手發掘、研究、復原裝架的第壹只恐龍,昂首矗立在重慶的北培。許氏祿豐龍(Lufengosaurus huenei)體長約6公尺,站起來高達3公尺,是中國古脊椎動物學之父,楊鍾健院士窩居於昆明瓦窯村,幾經寒暑的成果。龍的傳人,從此開啟了恐龍研究的嶄新領域;龍的圖騰與恐龍的科學,從此分道揚鑣。
楊老遊走於科學與人文兩界,題詩以誌:千萬年前壹世雄,賜名許氏祿豐龍。種繁寧限兩洲地,運短竟與三疊終。再造猶見崢嶸態,像型應存渾古風。三百骨骼壹卷記,付與世者究異同。行草飛揚,豪情奔放,典型在夙昔。
中國,是恐龍的原鄉。"龍骨"壹詞最早證載於晉朝(265-317A.D.)的華陽國誌,在今日四川省挖掘到龍骨,極可能是侏羅紀恐龍的化石。而「龍」又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祥獸,是整個文明中的圖騰。 龍的圖騰發展為"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的形象。穿鑿附會於皇權的威望,龍骨、龍齒成為了中藥之壹味。飲用這些馬化石的牙齒、哺乳動物化石的骨骼,滋陰補陽,中國人五千年來就深深相信會有向上騰升的大力。
分布於在中國各地的蜥腳形恐龍這個家族,是中生代的巨無霸。孩子們印象中,恐龍是龐大的、遲緩的、愚笨的、註定要失敗的,多是來自於這群恐龍制式的傳統概念。它們果真是如此嗎? 從侏羅紀最早期原蜥腳類的祿豐龍;到這壹只侏羅紀中期嬌小的巧龍,它是圓頂龍的親戚,是壹只未成年的幼體;到侏羅紀晚期巨型的峨嵋龍,它是梁龍的親戚。在侏羅紀公園的地景中,枝葉扶疏,生意盎然;金黃的陽光,灑遍大地。峨嵋龍成群結隊,呼朋喚友,悠閑的啃食樹梢的嫩葉,山中林間凍結了歲月。
大象,有著長長的鼻子;恐龍,有著長長的脖子。大象的鼻子靈巧搖擺,恐龍的脖子能活動自如嗎?還是僵直生硬?它們是昂首高舉?還是水平搖擺?像是壹具利用杠桿原理的吊車,上方經由拉力而張馳,下方承受壓縮力。蜥腳類恐龍長長的脖子,妥協於機械動力杠桿原理,以及活生生分節頸椎的組構。 背側張力拉緊的單元,是由肌肉、筋、腱所構成;而腹側不能壓縮的單元,是由礦化的骨骼或軟骨所構成。迷惑龍(雷龍)是背側拉緊型,活動自如;馬門溪龍、峨嵋龍、圓頂龍是腹側拉緊型,天生不能大幅度搖擺自如;梁龍則擁有著雙重系統型,頸子很長,卻不能活動自如。行為,註記在骨骼連鎖的結構中。
從侏羅紀最早期到白堊紀結束,董枝明教授將中國恐龍歸位成十個組合帶,徵顯了王朝遞變的更叠:
(1)祿豐龍—卞氏獸組合帶〔祿豐龍,雙脊龍;侏羅紀最早期〕
(2)雲南龍—中華尖齒獸組合帶〔侏羅紀早期〕
(3)蜀龍組合帶〔巧龍,單脊龍;侏羅紀中期〕
(4)峨嵋龍—四川龍組合帶〔峨嵋龍,沱江龍;侏羅紀晚期〕
(5)馬門溪龍—永川龍組合帶〔馬門溪龍,永川龍,鹽都龍;侏羅紀晚期〕
(6)鸚鵡嘴龍組合帶〔鸚鵡嘴龍,中華似鳥龍,準噶爾翼龍;白堊紀早期〕
(7)原巴克龍組合帶〔白堊紀中期〕
(8)巴克龍組合帶〔亞洲古似鳥龍;白堊紀晚期〕
(9)原角龍組合帶〔原角龍,繪龍,迅掠龍;白堊紀晚期〕
(10)南雄龍組合帶〔白堊紀最晚期〕
特展中,除了(2)、(7)、(10),其它七個組合帶都有代表性的成員。而十九件恐龍骨架復原標本,完整的代表了兩大支系、五大家族的成員份子。
恐龍長了毛,孩子也瘋狂
在恐龍的身體上,找到羽毛,曾經是脊椎古生物學家家多年的夢想。歐斯創(John H.Ostron)在德國索倫霍芬化石寶庫中尋尋覓覓,悵然而歸;最後,卻在中國遙遠的遼西如願以償。
中華龍鳥?中華鳥龍?
困惑著舉世古生物學者的眼光,人們第壹次見到了帶著羽毛恐龍的希望。Dinosaurs Take Wing!讓所有的孩子們瘋狂,讓所有的恐龍專家發慌。 原始祖鳥和尾羽龍的登場,施予了接續的重擊。它們身上披戴了真正的羽毛,有了羽軸和羽枝。羽毛(feather),不再是"鳥綱"的標記與專利!1999年,徐星讓世人再度驚嘆。
北票龍不只為帶毛的恐龍家族,增添嶄新的成員,它披戴的羽毛已遍布了全身。而千禧中國鳥龍的接續發表,不僅是世界上已知保存最完整的奔龍類群,而且更進壹步保存了更為精美的絨羽構造。奔騰而起,張目咋舌;千禧中國鳥龍無疑是大自然禮贈千禧年最完美的珍寶。
壹個半世紀以來,早期鳥起源、演化的證物,僅僅局限在始祖鳥的壹根羽毛,七件骨骼化石標本;以及中生代晚期相當進階型的黃昏鳥類與魚鳥形類的零星化石。案情太過復雜,撲朔迷離;手中掌握的證物又太少。 中生代的早期鳥***有34個屬,其中壹半以上是在1990年之後所發掘到的。而至為關鍵的中國鳥兒們,占有了7個屬,舉足輕重。它們擁抱在中國古鳥類權威侯連海的懷中,深怕再次展翼飛走了。始祖鳥、聖賢孔子鳥、嬌小遼西鳥、步氏始反鳥、鄭氏波羅赤鳥、燕都華夏鳥、六齒大嘴鳥、真品化石與您相見。
想飛:萬事俱備,僅待東風
飛翔,是壹連串偶發事件的意外結局。果真如此嗎?Hallett(1984)描繪壹系列恐龍家族,從奔行、捕食、跳躍、騰空而起的想像。飛翔,倒底是經由樹棲,從天而降、滑行、拍翅飛行的試鏈?還是從地升騰的脫困?美國國家地理雜誌(1998)描繪壹系列翅的演化,從龍到鳥,增添裝備,折疊的腕關節、拍打的能力、飛行的羽翼、掌控的小翼羽、到鬼斧神工的現代羽翼。飛翔,征服了大自然最後壹片的棲境。
現代鳥類骨骼設計與功能的演化,有著幾個重要的階段。針對飛翔,許多骨骼上關鍵性、功能上的創新發明,在早期獸足類恐龍中,多半是別具用心,另有所途:
新獸足龍類(單脊龍、雙脊龍):骨骼成中空式,原支撐重量的足趾Ⅰ除去。
新合尾龍類(永川龍):轉動自如腕關節,部署妥當抓握的前肢,叉骨、烏喙骨發育。
腔尾龍類(中華鳥龍):烏喙骨與胸骨開展,為胸肌備妥基臺;保溫的初羽,長臂。
手盜龍類(尾羽龍):先驅式具中軸的羽毛,用作展示、孵育的用途。
擬鳥類(迅掠龍):軀幹緊縮,增強尾椎堅實性,作為平衡、機動功能。
鳥類(原始祖鳥):飛行、樹棲功能;側向肩關節,不對稱羽翼,倒轉拇指。
扇尾鳥類(孔子鳥):高聳骨突,支幹形烏喙骨、尾綜骨。
鳥胸骨類(始反鳥):三叉小管為羽翼旋肌,小翼羽掌控低速飛行,舵羽,全然反轉拇指抓握。
真鳥(鴿子):彈性叉骨,高聳龍突胸骨。
隕石--恐龍的終結者?
距今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壹次突發事件,導致許許多多原本生活在陸地和海洋的生物走向歷史,也使稱霸中生代的巨大恐龍在地球舞臺上消失。在漫長的地球史書中,介於白堊紀與第三紀之間的「K-T界線」地層,紀錄了這段突發而影響深遠的隕石撞擊事件。
場景壹:
科學家推斷在六千五百萬年前,直徑達10公裏的巨大隕石撞擊到現今墨西哥的猶卡騰半島(Yucatan Peninsula),超高速撞擊產生強烈爆炸,使得數兆噸的碎屑物沖入大氣層,灰燼和煙霧遮蔽了天空達數個月之久,造成全球物種大量的滅絕。
場景二:
意大利Gubbio地區的K-T分界黏土層中,發現了異常高量的銥元素。在地球分化過程中這種高比重的元素應是留在地核內才對,在壹般地殼中是很少見到的,但是在K-T分界中厚度僅有壹公分左右的薄黏土層內,卻異常的富集。科學家們推測,高含量的銥元素可能是巨大隕石墜落所造成的結果。事實上,除了義大利外,在全球各地的陸地和海底的K-T分界層中,都有發現銥元素異常富集的現象。
場景三:
海洋鉆探計畫(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在現今美國佛羅裏達州東部外海563公裏所鉆探的深海巖心中,詳實紀錄著此壹突發事件,以及撞擊後全球物種遭受到巨大浩劫的悲慘畫面。在事件發生前,海洋呈現壹片生氣盎然、蓬勃興盛的氣象,接著物種突然發生大滅絕,而在事件發生之後,殘存物種再度緩慢復蘇,並有新種繁衍出現。
『新近幾期的重要隕石撞擊事件』
散布在北美、歐洲中部、象牙海岸和澳洲四大區域的似曜巖類(Tektite),乃是地表發現的玻璃物質。近幾十年來,科學家們為了驗證「似曜巖類乃是隕石撞擊所造成」的說法,已分別在北美、歐洲中部和象牙海岸散布區附近找到了當時隕石沖撞的地點-隕石坑,且隕石坑四周巖石與該區似曜巖類的地化特性密切相關,這說明了似曜巖類乃是隕石超高速撞擊地表,並造成地表物質熔融且快速冷卻所形成的玻璃物質。
北美似曜巖類主要分布在美國德州和喬治亞州壹帶,是在三千五百萬年前撞擊所造成。
歐洲中部似曜巖類(Moldavite)是在壹千五百萬年前的撞擊事件時形成,主要散布在捷克地區。
非洲象牙海岸似曜巖類乃是在壹百壹十萬年前隕石沖撞的地表熔融物質。
而距今七十萬年前所形成的澳洲似曜巖類,散布區域北從中國的雷州半島,經中南半島、菲律賓、蘇門答臘、泰國,南至澳洲,涵蓋地球表面約十分之壹的範圍。
上述四次的重要隕石撞擊事件,雖然全球物種不致於產生如六千五百萬年前與恐龍絕滅有關的壹次撞擊事件般巨大的變化,但是沖撞後物質飛濺所涵蓋範圍之大,不禁令人對撞擊當時的景況,膽顫心驚。
跋
「真理」是天邊的彩霞,「科學」是另壹種信仰,信仰定奪了我們對大自然的觀點,而大自然是奧秘的。科學不斷的演化,新的證據誘發了嶄新的「詮釋」與假說,建構了新的思維模式。波普氏哲學認定:科學中沒有所謂果真能夠被驗證的任何真理存在。上百萬個觀察不能夠證明某壹個科學上的結論為真,而單壹個觀察卻能夠證明壹個科學上的結論為偽。偽命題因而能夠從科學領域中被排除,但是「真理」依然在未能證實的「推測」中被尋尋覓覓,尋——尋——覓——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