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評書又稱說書、講書,廣東粵語等地區俗稱講古,古代稱為說話,是壹種古老的漢族傳統口頭講說表演藝術形式,在宋代開始流行。各地的說書人以自己的母語對人說著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壹部份。清末民初時,評書的表演為壹人坐於桌後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至20世紀中葉,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說演,服裝也較不固定。而在中國改革開放後,在電子媒體及推廣普通話的沖擊之下,壹些方言的說書文化日漸式微,處於瀕臨消失的狀態,但還仍然有其活力。
3、區別:
①小說與評書屬於兩個不同的藝術概念。小說是壹種語言藝術,它是通過讀者閱讀文學作品,產生形象而獲美感和教育。評書則不同,它是壹種表演藝術,是通過說書演員講演故事,輔之以動作,使聽眾受到藝術感染和教育。因此小說與評書,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小說是通過語言文字來塑造形象,描寫情節,反映社會生活的;評書是通過聲音和造型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小說的讀者要有壹定的文化素養,至少要識字;對評書、不識字的人也可以聽懂和欣賞。
②欣賞方式不同。小說通過人們的視覺器官,對語言文字所描寫的情節產生聯想,從中獲得愉悅和教育。這種欣賞方式壹般是單人進行的,很少同時幾人甚至幾百人同看壹部小說。即使有時兩人同時欣賞同壹小說,兩個讀者欣賞小說的速度和產生的聯想差異也很大。評書是通過人們的聽覺器官,對評書演員所講述的情節和人物產生聯想,以獲得快感和教育的。欣賞評書壹般是集體進行的,聽眾少則2人,多則幾百人乃至百萬人之眾,同時欣賞壹部作品(電視臺播評書聽眾達數百萬),並且聽眾的欣賞速度和評書演員的評述速度成正比。
③小說故事情節的描寫是平鋪直敘式,而評書講述故事是通過“柁子”來進行的。小說對故事性的要求具有可塑性,而評書對故事性的要求十分嚴格,它靠“故事”取勝。小說和評書都要求故事情節有頭有尾,這是漢民族的欣賞習慣。但小說在展示故事情節時,或以時間為序、或以事件為序依次描寫。評書雖是寫的同壹事件和人物,在展示情節時就不同小說,它把整個故事情節分為若幹個相對獨立的“柁子”。
④ 評書的基本要素是“扣子”,小說對扣子的設置要求不嚴。評書中的梁子中有若幹扣子,所謂“扣子”是指扣人心弦的懸念。扣子有大扣子和小扣子。“大扣子”以敘述故事情節為主,結構嚴謹,絲絲入扣。“小扣子”是以塑造人物為主。
⑤小說描寫人物采用綜合手法,而評書靠 “開臉兒”塑造人物。
⑥在環境和場景的描寫上,小說離不開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評書僅作自然環境的簡單講述,叫作“擺砌未兒”,即對書中人物活動的背景場合作必要的交待。如城池、院落、村舍景色等地方進行講述,將景、人、情節三者結合,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小說對人物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也多作復雜詳盡的描述,但評書往往只作簡單的交待,不作大段的細致描寫。對自然環境的描寫也是簡明扼要的,寫環境也是伴隨著情節的發展而展示。
⑦語言上,評書也有不同於小說的特征:
A、語言的音樂性。
B、用“垛句”,即用大量的排比垛句加以誇張形容,以描述事件或人物。排比垛句氣勢磅礴,鏗鏘有力,可渲染氣氛,感染聽眾。
C、語言的大眾化、口語化。
D、評書語言的形象感。評書與小說都要求具有形象感,但評書比小說要求更高,因評書屬講唱藝術,沒有高度的形象感就無法吸引聽眾。
⑧小說的語言分為人物語言和敘述人語言,評書的語言分為“評”、“表”、“白”三類。 “評”指評價書中人物語言行為、思想。“表”指以說話人口氣敘述故事情節和介紹人物事件。 “白”指摹擬書中人物言談和聲音笑貌。“評” 和“表”、“白”是緊相連的,即將故事情節和摹描人物的聲貌、評價人物結合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