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文學構思

文學構思

平時積累的些許個人心得體會,不壹定合用,算是拋磚引玉吧:

文學構思的突破

構思猶如閃電,產生在壹個洋溢著思想、感情和記憶的意識裏。當這壹切沒有達到那種必然放電的緊張階段以前,都是徐徐地,逐漸地積累起來。那個時候壹到,這個被壓縮,還稍微有些混亂的內心世界,就產生閃電——構思。

文學構思突破的幾種形式

(壹) 意念式

它常常是作者大量積累了生活材料之後,並確定了題材範圍許久,但等於沒有壹個意思能使整部作品升騰起來。這時,常常是壹個突如其來的意念,壹下子就能使作品的思想含義深刻得多,其藝術感染力也隨之劇增。

如甘鐵生的《人不是含羞草》,寫的是壹群待業青年奮鬥的故事。這題材許多人寫過,但它卻有感人至深的地方,除了文章所含的生活韻律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找到了能恰如其分地表達這些奮鬥青年的“意念”——人,不是含羞草。因為含羞草在中國是草,在非洲的熱帶雨林可長成參天大樹。有人說,中國不利於人材的發展,作者卻說,人,不是含羞草。

恰恰是有了這個深刻的意念,使人讀來在背景的冷調子裏感悟到壹種昂揚的奮鬥力量。

(二) 點睛式

我國古典文學中常出現此類具有藝術突破的作品,內中妙語,頓使作品煥發光彩。

如《聊齋誌異》的《鴿異》,寫了壹個酷愛鴿子的悲劇故事。

故事先寫壹張姓公子養鴿種類繁多,接著進入情節,某夜壹白衣少年翩然而至,看過張公子的鴿子後,領他到家看鴿,那都是絕世罕有的珍品。再三乞求下,張公子求得壹對。這鴿,皮肉晶瑩,通體若無隔閡,臟腑可數。回家視若珍寶,精心哺養。壹天,父親壹做大官的朋友問他:“畜鴿幾許?”退而思其言,疑其要,。心矛盾之極;給又不舍,不給又恐得罪父友、大官。最後把那對白鴿“籠送之,自以為千金不啻也。”張公子甚得意,可那官連壹聲“謝”也沒有。幾天後,張公子忍不住問:“前禽佳否?”大官答曰“亦肥美。”原來大官把那鴿給吃了。

點睛之筆在“亦肥美”三字。“亦肥美”不亞於壹出悲劇對人心靈的震撼,使作品飛騰起來。這三個字把張公子愛鴿成癖的癡情、白衣少年托付骨肉的深情通統擊個粉碎;把壹個不學無術、貪婪嗜食、摧殘美好的老昏官形象赤裸裸地活現於紙上。

當然,這點睛之筆要在關鍵時刻才奏效,如沒有對張公子愛鴿成癖的闡述,沒有對白衣少年仙鴿珍異的描寫,沒有對張公子在大官索鴿時內心矛盾沖突的刻畫,當“亦肥美”三字出口時,會有如此強烈的悲劇效果嗎?

(三) 關目式

所謂關目式,是戲曲中的用語,是指貫穿於戲曲始終的小道具。

歐. 亨利的短篇《最後壹片葉子》,細節運用上有精湛獨到的匠心。

壹個病入膏肓的姑娘,絕望地看著窗外秋風中的藤架說,她的生命將隨最後壹片藤葉的飄落而結束。然而壹天天過去了,藤架上有壹片葉子任憑寒風呼嘯,卻始終沒有落下,姑娘的眼中燃起了希望之火,病也漸漸好轉。她與那片最後的藤業壹起,迎來了生命的春天。

小說妙在結尾:當姑娘贊美最後壹片藤葉的生命力時,朋友告訴她,那片葉子是壹位畫家用彩筆畫上去的。

這出乎意料的壹筆,使得“藤葉”這壹細節在全篇之中占據了無比重要的地位,達到了濃烈的藝術感染力。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歐. 亨利式的結局”

(四) 動作式

動作,壹種戲劇術語,早在紀元前三百多年,亞裏士多德就認為戲劇的基本要素是動作,他甚至認為動作與情節是同義語。

如妥思托耶夫斯基的《白癡》中有壹場令人驚心動魄的場面——燒拾萬盧布。娜司泰謝當著壹群上流社會的貴族、商人、官吏,把自己賣身的十萬盧布輕蔑地拋進了壁爐。所有的人都瘋狂地看著那捆燃燒著的巨款,就象在灼燒自己的心壹樣。

無獨有偶,中國古典小說《杜拾娘》中,杜拾娘怒沈百寶箱,也是靠動作調動起整篇作品的情緒高潮。杜拾娘與李甲性格的發展和完結,沒有“怒沈”這壹動作,是很難表現出來的。

(五) 劇增式

在文學創作中,有壹種與“突變”正好相反,它先預示出壹種細微或小小的證候,然後或在結尾或在高潮時突然以同類現象的劇增而對讀者或觀眾產生強烈的震撼作用。

民間故事:壹縣官瘋狂壓制人民,甚至明令禁止人民點燈。壹男子因違令而被投入監獄。其妻哀求縣官欲探獄。縣官說:妳在風雨之夜秉燭從家徒步到監獄,如蠟燭不滅放了妳夫,如燭滅就砍了妳夫。這妻子在風雨之中,小心翼翼地捧著點燃的蠟燭艱難地向前挪進。然而蠟燭卻在監獄的大門前被風吹滅了。縣官殘忍地殺害了她的丈夫。這下把全城的百姓都激怒了,人們高舉火把,形成壹片火海,殺進了縣衙。

故事開頭不許點燈,全城是壹片黑暗,至秉燭探監,壹點幽幽燭光在黑暗中移動,忽然燭光壹滅,徒然變成壹片火海。這就是從壹點燭光到壹片火海的劇增。

(六) 巧合式

俗話說:“無巧不成書”。因而在生活中本不相關的,在文學作品中卻可“巧合”。文學構思利用了這中巧合,以此牽動全局,也生就了無盡的趣味。但以巧合為構思,要掌握好分寸,否則往往給人壹種虛假的、缺乏真實的感覺。

文學構思的方法,是大海洶湧的潮頭,每壹次湧起,形態絕不相同,但當它以澎湃的激情撞擊礁石的時候,就顯出其壯美的天性。

講究文學構思的作品,常不以情節的離奇取勝,作者也偏重於從日常平凡淡泊的常事中探尋出文學的韻味。

試想:壹片藤葉、壹方手絹、壹點燭光、甚至三個字,有什麽神奇之處呢?然而它們卻在作家尚處於昏沌的狀態時,象壹團火光、壹道裂破長空的閃電,刷地照亮了所有的材料,賦予形象以生命,給予作品以飛翅,將思想內涵推向藝術的升華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