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黃岡羅田的習俗

黃岡羅田的習俗

鄂東北的清明節習俗

鄂東北的清明節習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祭亡魂。人在異地,依記家鄉清明。

再回首,往事依舊,年年如初。祈先人,佑我華夏,風調雨順。

我的家鄉在湖北省大悟縣的壹個小鎮上,那是壹個很有然而名氣的小鎮,叫作宣化店鎮,群山疊巒,歷史悠久,戰爭經常在那裏洗禮。貧窮不言而喻,然而民間的壹些風俗傳統在那裏也保存得相當完好。清明亦不例外。

記得小的時候,或許也不是小時侯吧。在高中之前,因為沒有離開家鄉,年年也是要祭祖的。我們那裏,祭祖又叫上墳,上墳之前不能吃早飯,而且清明的前壹天,上墳的孩子大人都要去洗澡,顯出祭奠的誠意。而且女人是沒有權利去祭祖的,除非是那些年紀很小的小女孩。壹般早上六點鐘,有時更早,五點左右,爺爺,爸爸喊我們起床。祭祖壹定要帶上壹些東西,比如鞭炮,鐵鍬,鋤頭,阮子(也不知道那兩個字怎麽寫,大概就是這個音,是壹種竹子做的裝土的工具)還有黃表紙。值得註意的是,鞭炮有所講究,壹般不能用花炮,不然人家就是妳家祖墳開花了,雖然不知道是什麽意思,但感覺那是壹種很大的侮辱;壹般帶的是小炮(我們那裏的稱呼,就是小鞭炮},還有組合炮,還有壹種炮,不知道它的學名叫什麽,我們那裏稱之為“咚噠”(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兩個字,因為它的聲音壹咚壹噠兩響,故此稱呼)。天剛蒙蒙亮,老人,孩子,都是壹個宗族的,由老人帶隊,壹起出發。小孩子老是爭著搶著要扛鐵鍬,鋤頭往前沖,覺得在前面走的感覺很爽。大人們就尾隨其後,手裏掂著炮竹和紙,用扁擔挑著阮子。壹大隊人馬,說說吵吵,在清早給空曠的原野,寂靜的黎明壹種感召,仿佛告訴這個世界,天就要亮了,請起床迎接美好而喧囂的壹天吧。有時,好像是經常在路上會遇到熟人,他們也是去上墳,老人還會和他們寒暄壹陣,述述舊事,說某某又作古了,感嘆壹陣。

到了墳場,也不是什麽很正規的公墓壹類,都是自家以前的田地,老人臨終前交待某地風水好,死後妳們就把我埋在什麽地方。後來老人的老伴或是兒子兒媳以及壹些其他什麽人死了之後,都把他(她)埋在那兒,逐漸就成了壹片墳地。但這也不是唯壹的,譬如我家,自我祖父的祖父搬遷過後,我們這壹支脈就離老墳地比較遠,後來有些人死了也就不埋在老墳場了,埋在他(她)生前看中的地方(不過也有些老人執意要落葉歸根,遷回老墳場的)。墳場都是比較偏僻的地方,平常也沒有人敢過來,所以就是叢草雜生。大人們就先扯掉雜草,再用鐵鍬,鋤頭等在墳上修理壹下,換上新土,有時附近沒有很多的土,就挑著阮子去挖些土過來。墳呈三角形形狀,在正三角的角上要放幾張黃表紙,再將墳帽倒放在上面,墳帽就是壹堆土,不過是有講究的,它大概呈圓錐形,直徑大概是二十來公分吧,高大概十公分,底面壹定要有草,而且要是青草(好像就是對應壹句俗話,叫做墳頭長青草,在我們那這好像是壹個褒義詞,不過我不知道是什麽意思),各個側面都是黃土。等到看起來像那麽回事的時候,就開始祭拜,都是從仙逝的輩長者祭起。有老人帶頭叩頭,然後按輩分年齡大小壹壹去給先祖磕頭。磕頭的時候,墳的正前壹定要燒紙,而且紙在所有人祭拜完之前是不能滅的,所以壹定要人在墳前輪流看護著。同時,鞭炮齊放,至於祭奠完了鞭炮還在響,鞭炮放完了祭奠還沒有結束,那些倒沒有什麽要求。依次,祭奠所有的亡者。但是如果是輩分低的或者同輩但年紀小的,那樣的就不能祭拜,因為不能亂了輩分。

祭完回家,還壹定要記得在家裏的每個門前插上楊柳,據說是始於介子推,具體是因為什麽,好像也沒有人知道,反正就這樣傳承下來。回到家把楊柳插好之後,就可以吃早飯了。但是這還沒有完,吃完早飯還要去老祖墳祭奠,據說是什麽始祖。雖然那附近也有些同宗族的人,但是上面說的阮子,鐵鍬,鞭炮之類還是要帶上,以示誠意。規矩都差不多。壹般那裏的宗族人都會管遠道而來自家人壹頓中飯,不管認不認識,只要是祭祖的,絕對有飯吃。(因為是地方風俗,很多東西都是用地方俗語表示,如有不懂,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