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恩施年俗文化大觀

恩施年俗文化大觀

生活在鄂西南恩施地區的土家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節俗文化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壹個側面展現了本民族的心理、信仰、道德、倫理、習俗、價值觀、思維方式等。年俗文化又是節俗文化中的又壹重要組成部分,下面簡而述之。

1.殺年豬

壹直以來,土家人有餵年豬的傳統,每到農歷的冬臘月,便是殺年豬的時候。殺了年豬不僅可以過個好年,壹年到頭吃肉也有了保障。誰家的年豬殺了幾頭,殺了多重,也是貧富懸殊的象征。殺年豬要看日子,不得和家裏人的屬相沖突,否則會認為給家裏帶來不順。比如,家裏人有屬狗、屬虎、屬雞的,殺豬的那天就不能是這幾種屬相中的壹種。看好了日子再請屠夫,還要請左鄰右舍力氣大的男子幫忙,完畢按頭數給付屠夫刀口錢。

俗話說“蛙吃跳,豬吃叫”,沒有瀝過水的豬肉最做好吃。這壹天,主家會請族人、平時走訪密切的親朋好友吃“泡湯”宴。壹頓泡湯宴後,剩余的肉全部制作成臘肉。土家人腌制臘肉的習俗,也是與山區氣候潮濕有關,煙熏之後便於保存,而且肉色好看,入鍋燉、炒,香飄幾裏。

2.忙年

臘月二十邊裏,恩施土家人開始忙著辦年貨。烙豆皮兒、做醪糟兒、打豆腐、推湯圓兒,主婦們忙活個不停。壹個媳婦兒能幹不能幹,就看她能否做的壹手好茶飯。打糍粑是壹項技術活,也是力氣活,非得族裏會做粑粑、力氣大點的男子參與不可。

豆皮兒、醪糟兒、豆腐、湯圓兒、糍粑都是用自家生產的糧食制作,人只要勤快能幹,就不用愁沒得。另外,還得趕集置辦壹些拜年的東西。拜年準備送幾個樣,當家人早已經劃算好了,該買些什麽,心中有數。糖果、糕點、面條、酒等拜年的東西必須得買。圖個熱鬧喜慶的鞭炮煙花、祭祀用的香蠟紙必須得買。條件好些的,還會買些幹貨和家裏沒有的新鮮蔬菜,再給家裏老老少少置辦幾件新衣。年貨準備得充足不充足,能看出壹個家庭富裕不富裕。

3.過小年

恩施土家人有過小年的習俗,在臘月二十四這天祭祀竈王爺。送竈時,為了讓竈王爺上天說些好聽的話,人們就用膠牙糖敬他,把他的牙齒粘住,使他不能亂說話。或用酒精塗抹竈門,醉得竈王爺不能亂說話。除夕夜,再把竈王爺接回來。

土家人信奉頭上三尺有神靈,做任何事都覺得有雙眼睛在看著,也就是“人在做,天在看”。心中有敬畏,做事必然會掌握分寸,這其實就是壹種很好的自律。

民間傳說,這壹天是老鼠嫁姑娘的日子,老鼠們顧不上惦記糧倉裏的糧食,壹個個躲藏起來了。主人家難得消停壹天,不用跟鼠鬥,正好有閑工夫打掃家裏的衛生。這種細活兒,毫無疑問地落到媳婦兒們頭上。首先,架起長梯用長掃帚打掃屋梁上的陽塵,主要是竈屋和火坑房,那是煙熏火燎留下的傑作。打掃的時候,頭上戴上草帽或裹根頭巾,防止陽塵落到頭發上。接著,把屋內旮旮旯旯的蜘蛛網、雜物清除幹凈,把地面掃幹凈,家具擦幹凈。過後再將床上的被褥拆了洗幹凈。男人們則將房前屋後的雜草除幹凈。壹陣忙碌下來,屋內屋外清清爽爽。

3.土家年

恩施土家人有在除夕頭壹天吃團年飯的習俗,也叫過趕年。傳說明朝嘉靖年間,土家將士奉命出征討伐倭寇,為粉碎倭寇企圖趁過年進行偷襲的陰謀,便提前壹天吃團年飯,第二天突然發起進攻,大敗倭寇。為紀念抗倭勝利,從此土家人提前壹天過年的習俗就被沿襲了下來。土家族為了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為了反抗侵略的鬥爭史通過這樣壹個節日民俗被流傳了下來,可歌可泣,對樹立民族自尊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現在,吃團年飯壹般都在除夕這天了。家族大的,從臘月二十七八就開始團轉轉年,壹直持續到除夕這天。團年的飯菜很豐盛,要有吃有剩。有的人家,燉的臘蹄子、鹵的豬頭肉、蒸的年飯要吃到正月十五。有些人家有意往年飯中撒壹把谷子,吃年飯時,家中小孩便說“好多的谷子”,圖個吉利。團年的菜必須有壹道魚,討個“年年有余”的吉祥。圖吉利,討吉祥,是土家人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真實寫照。

吃團年飯前,先燃放鞭炮。只要聽到誰家的鞭炮響了,就可以斷定這家在團年。近些年禁鞭,這個環節就被減掉了。要是在遠離城區的鄉下,團年的鞭炮聲劈劈啪啪,此起彼伏,平時冷寂的鄉村壹下子就活過來了。接著舉行“叫祖”儀式,也就是請先祖們回家團年。這個儀式由當家人完成。先在桌上擺幾副杯、碗、筷,給碗中揀點菜、添點飯,將筷子擱在碗邊(平時忌諱),在杯中斟點酒,壹壹叫過之後,開始燒紙,再將酒潑在地上,最後倒點茶在地上。叫祖的過程中,要和先祖們對話,如同他們活著壹般,只是隔著壹層屏障看不見。儀式結束,全家人上桌團年,除非特殊情況,壹個都不能少,意味著壹家子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吃過團年飯,男人們貼對聯、掛燈籠。女人們把家人當天洗澡換洗的衣服背到活水的地方漿洗。天色暗下來的時候,當家人帶領兒孫們去先祖的墳頭祭拜,點香燭、燒紙、放鞭炮、磕頭。祭祀,為的是讓後輩們數典不忘祖,繼承先祖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精神財富。

晚上,壹家子坐在火炕或是火盆邊談天說地,有說有笑,其樂融融。有故事的老人擺起龍門陣,聽得孩兒們壹個個睜大眼睛,實在熬不住了大人抱在懷裏睡。這叫“守歲”。能熬夜的守個通宵。

正月初壹,天剛蒙蒙亮,當家男子壹早起床放鞭炮出天行、挑秧水。誰家起得早,說明誰家勤快。這壹天,壹家老少都不允許睡懶覺,貪睡的小孩子硬是要被爹媽叫起床。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警醒家人不能好吃懶做,勤勞才能致富。

4.拜年

恩施土家族人的拜年習俗,從地域上看,全州六縣二市不盡相同。有的地方年前拜族人,年後拜丈人。有的地方初壹初二不出門,初三初四拜丈人。有的地方還有“有心拜年端午不遲”的說法。

壹般來說,晚輩給長輩拜年,平輩和朋友之間相互拜年。拜年拜年,粑粑上前,糍粑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面條、糖、酒。樣數的多少、厚薄,顯示關系的輕重。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拜年,得背個臘蹄子。若是蹄子小,或者沒得背的,說明姑娘家日子不是很好過。長輩不給晚輩拜年,只回禮,或給孩子壓歲錢。

拜年是人際交流的最好時機,通過相互走動,不僅聯絡感情,達到和諧的目的,還可以相互傳遞信息,說不定就能從中發現事業的機會。

5.年俗娛樂活動

恩施土家人過年,離不開群體娛樂,從城鎮到鄉村,群眾參與程度高,以玩龍燈、玩獅子、劃采蓮船、打連響、打耍耍為主。

更具特色的要數正月十五趕毛狗子了。毛狗子(狐貍的俗稱)喜歡偷雞吃,所以必須得趕走。先用竹筒做成火把或用木梓油做成蠟燭備用,再砍樹枝搭成棚子,放入草紮的毛狗子,堆放未破節的竹筒和火炮樹葉(見火起泡,爆裂出聲)。天黑,男女老少全部出動,在屋邊及路邊插上點燃的火把、蠟燭,然後燒燃毛狗子棚,這邊的人群發出“哦嗬”聲,那邊的人群高喊“趕毛狗子喲!”此時,滿山遍野火光沖天,叫喊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熱鬧非凡。

趣味十足的年俗娛樂活動,需要參與人密切配合,融洽了鄰裏的關系。平時有什麽隔閡的,通過參與這樣的活動也就消除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有些傳統的年俗文化消失了。消失,是因為沒有存在的必要性。比如,祭竈神、祭門神。通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土家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認為靠神靠不住,靠***產黨、靠自己,才靠譜。有些習俗的消失,是因為客觀對象消失了,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了。比如,趕毛狗子。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毛狗子銷聲匿跡了,就沒有保留“趕毛狗子”這個習俗的必要了。有些習俗雖然被流傳下來,但是簡化了。比如拜年,早前是挑或是背東西,不管多遠,都是如此。後來改為給錢,再後來什麽也不帶,只帶張嘴巴,壹家玩壹天。

任何壹種文化現象,其誕生還是消失,既有著歷史的必然性,也有著現實的客觀性,能夠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連,才有生機和活力,才容易被沿襲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