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新聞角度的目的,就是要把事實的新聞價值更加充分、更加突出地挖掘和顯示出來,更好地起到新聞報道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
從新聞寫作的實踐來看,新聞角度壹般分為挖掘角度和表現角度,前者以采訪為主,後者則是偏重寫作采集,二者互相關聯,互為補充,進而使角度變得獨特和鮮活起來。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專兼職通訊員要有較強的政治理論水平,善於把握正確的方向。
要善於把握正確的方向就要善於找好新聞的由頭。什麽是新聞的由頭呢?顧名思義,由者,緣故也。由頭,用壹句通俗的話說,也就是寫作的引子或者理由。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客觀報道。新聞由頭,就是妳手中的素材是否值得寫、妳寫的事件或人物是否有根據、稿件是否具有新聞價值的基本依據。
新聞由頭是新聞事實中最敏感、最突出、最新鮮的部分,不僅是新聞的基本因素,而且是決定新聞價值的重要因素。新聞由頭有兩性:較強的時效性,引出新聞主題的重要性。
新聞由頭有兩個作用:第壹個作用:強調所寫事件或人物的新聞價值。即告訴讀者和聽眾稿件中的事件或者人物為什麽現在成了新聞,妳報道的這個新聞的來源和獲得的途徑。
第二個作用:翻新舊聞,拯救想報道卻過了時效的事件和人物。現實中,我們任何人都不是先知先覺,哪裏有新聞,擁有現代傳播技術和龐大采編隊伍的專業媒體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新聞捕捉到手,就別說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了,不可能預知新聞。事實是,許多新聞被我們發現時,它早就成舊聞了;有時,新聞事件是逐漸顯現的,這期間或許還有個過程,當我們發現時,沒準就不可避免地成了“舊聞”,那麽,如何讓這些舊聞成為新聞呢?這壹切,都需要我們去找壹個讀者想了解的新聞由頭。新聞由頭是使“舊聞”成為新聞的橋梁。
找新聞由頭,要立足於新聞的變動。壹、尋找時間上的最近處。在尋找“新聞由頭”時,要從時間的最近處著筆,這點似乎大家還能掌握,都能把最近的時間寫在開始,新聞要時間新沒錯,但時效性並不是新聞的惟壹要求,並不等於就有了新聞由頭,同時還應特別強調內容新。是否是新聞由頭則要從內容上判斷,應該是內容上的最新點。
二、挖掘內容上的最新點。
新聞總是與事物的某種變動相聯系的,我們就要有較強的捕捉新聞的能力,新聞事件壹經發生,就要緊緊抓住它,以第壹時間迅速發播出去。在挖掘內容新上找新聞由頭,除了註意具有典型性的新聞事實以外,還應當註意那些具有知識性、趣味性的新聞事實。抓住這樣的新聞事實進行報道,能夠更多地引起人們的興趣,給人以知識,給人以啟迪。如果新聞已離發生有很長壹段時間時,就得下功夫捕捉與之相連的漸變過程中的新情況,采取以“新”帶“舊”,由近及遠的辦法,把舊聞變成新聞。如果能在過時的事件中從內容新上尋找“新聞由頭”,也能夠寫出好的報道來。這就需要我們獨具慧眼,發現已知新聞事實的變動。
在我們在平時的采訪中,時常遇到“遲到”的新聞。就是說,等發現是好新聞時,事實已經發生過壹段時間了。遇到這種情況怎麽辦?我們可以學習不少老新聞工作者的做法,善於從事實的變動中挖掘“新聞由頭”,這樣不但能把“死”新聞救活,而且還能寫出很好的新聞。從發現事實上的新變動中找新聞由頭,要處理好新變動與舊聞事實之間的關系,即:舊聞確實有值得重新報道的價值;新變動是在舊新聞事實基礎上的變動,它們之間有緊密和必然的聯系,新變動的“新”,應是新聞媒體當前所急需報道的內容。
其實,在我們平時的采訪中,只要妳處處留心,做有心人,就不難發現隱藏在身邊的新聞,然後,在采訪中多問、多記、多觀察就不難給這個新聞找個發布的由頭。
尋找新聞由頭應註意的問題。現場觀察後寫成的新聞由頭要有新內容。不要把那些與要報道的事實無聯系的事來作為新聞由頭。所謂“了解到”式由頭,就是作者把自己到某個部門、某個單位去了解情況的事作為新聞由頭。幾月幾日了解到與新聞發生的時間無關,因此不能作為新聞五要素的。如果說這種方法值得推廣的話,那麽,記者和通訊員無須再緊張了,可以不急不忙,隨便什麽時候到什麽單位去采訪,都可以寫出“新鮮”的新聞來,甚至還可以寫出“昨日”新聞來。然而,這種方法也不是就不能用。在某件事報道的時機與記者或通訊員去了解這件事的時間相吻合時,是可行的。慎用“截至”式由頭。有的通訊員寫稿時找不到好的新聞由頭,而以寫稿時的時間為準,采用“從某年某月某日截至到某年某月某日”的程式作為新聞由頭。這便是“截至”式由頭。要慎重對待截取的時間。不用“馬虎眼”由頭。凡有“最近、前不久、日前”等“馬虎眼”壹類詞兒的導語,均稱“馬虎眼”由頭。用這種“馬虎眼”的詞兒,只能剝弱消息的時效性。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愚弄讀者的做法。因此,我們要堅決擯棄“馬虎眼”的由頭。實踐證明,采訪中只要耐心地尋覓,由頭還是有的。
二、讓新聞“溶入”人性化
優秀的新聞作品選擇角度是多變的。有時為了使那些純政策性的經濟性的“硬新聞”受到讀者和聽眾的歡迎,就得在各方面巧妙運作,充分發揮情景的作用,精選各種“切入點”把經濟報道和指令性報道與民間習俗、社會時尚、地理環境、文化歷史和現代技術等交叉,使新聞報道視角獨特,受人歡迎。如今,“獨家新聞”並不意味著妳搶到了“第壹落點”和“第壹時間”就擁有讀者和聽眾,而是要求作者、媒體使用獨家的觀念、獨家的視角、獨家的方法,挖掘比別人更加深入的新聞事實。
三、拓展“新角度”,強化“三意識”
新聞寫作的看家本領就是“搶新聞”,而好的新聞,從來離不開好的角度,而好的角度的產生,則有賴於“三個意識”。那“三個意識”呢?
1.新聞價值要有“讀者意識”。這似乎是壹個順理成章的問題。但是,要把這種“讀者意識”貫徹到采訪、寫作、辦報、辦臺之始終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經常的琢磨。
2.新聞價值要有創新意識。壹篇好的作品,離不開好的角度,而再好的角度,如果觀念陳舊,也會失去它應有的光彩。
說到創新,首先要突破“自我”,突破個人占有知識的局限和社會實踐的局限,不斷否定“自我”。這樣在全新的狀態下,才能以最新的視角,選準最新的寫作角度。這就要求我們深入生活,深入實踐,通過知識和經驗大量的積累,激發出新的創意,實現新的角度。應當不斷突破陳舊的思維定勢,用政治家的頭腦,科學家的嚴謹,新聞記者的敏銳,突破思維上的局限性,克服過去那種高唱“四季歌”的模式化報道思維,變指令報道為循循善誘的報道;改單純經營性報道,為經營者與授眾的雙重報道,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時代,達到求新、求活、求好的目的。
3.實現新聞價值要有“精品意識”。角度確定以後,要實現它的新聞價值,“精品意識”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形式和內容是壹對矛盾,它們既是對立的,又統壹的。壹篇文章,壹個節目,光有好的角度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好的內容,要以“生花之筆”加以潤色,使讀者從壹篇好的新聞作品中除了得到信息,還能獲得壹種美的享受。
在我們企業新聞宣傳報道工作中,為什麽我們許多基層通訊員的稿件寫得簡單、幹澀、不生動,或不了解新聞事件的背景情況,掌握的縱向和橫向的對比資料不充分,從而使許多有價值的新聞不能充分地展現出來為報刊媒體所采用。其原因:多是因基層通訊員羞於采訪、怯於采訪、難於采訪。通訊員如何克服這三種情況,寫出好的新聞報道來呢?根據30多年來從事新聞宣傳工作的經歷,總結了以下幾條經驗:
壹、心懷高遠大膽采訪 勤於動筆敢寫敢發
作為我們身在基層的普通通訊員(包括最初我自己)都有這樣壹種心態:我只是壹名企業的普通員工,又不是從事專職文字的工作者,寫稿子是領導的要求,為了完成指標,或者只是業余愛好,找別人問這問那的,別人會笑話妳。其實,這種擔心並不是沒有原因。筆者剛從事業余新聞寫作時,只是礦上的壹名掘進工,有人就說:成天背個山耗子冒充打山匠(打獵人)。也有人說:不安心本職工作,想借此攀高枝、換工作。不管別人怎麽說,通訊員始終要抱定這樣的信念:新聞寫作也好、還是別的什麽寫作也好,既然領導要求妳寫或者妳是業余愛好,但這總算是壹個高尚的愛好。就算是通過新聞稿件的寫作,展現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也是現代社會大力倡導的事。同時壹個有先進理念的企業,他務必是重視新聞宣傳的企業。我們重慶能源投資集團從原來的重慶煤炭管理局起就把新聞宣傳納入了企業黨政工作的考核內容之壹,進行新聞寫作競賽、評比、表彰獎勵20余年不間斷。特別是礦業公司新的領導班子從2005年上任以來,董事長、黨委書記劉成明、副書記宗學超、總工程師余能俊等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調整完善了稿件采用獎勵制度,親自帶頭寫稿、改稿,對新聞宣傳工作提出了對內為主,對外為輔,內外結合,外塑企業形象,內聚職工之心的工作原則。把企業新聞宣傳工作認定為是: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壹部分;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先進企業文化的培育和展示。有了這樣的認識和定位,我們通訊員胸中就應該樹立起“位卑未敢忘憂國,我為企業作貢獻”的正氣,肩負起專兼職通訊員的責任,大膽地去采訪,大膽地寫,大膽地發。正如但丁所說的那樣: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拋開壹切閑言碎語,主動大膽地采訪寫好自己的新聞稿件。
同時,從枝術的層面上來說:采訪是獲得新聞的基本手段。可以說沒有采訪就沒有真正的新聞報道。因為只有通過采訪,妳才能獲得大量的新聞素材;只能通過采訪,妳才能獲知新聞事件的起因、發展、結果。所以通訊員必須高度重視采訪,才能使自己寫出真實、生動、感人的好的新聞報道。
二、舍我其誰勇於采訪 追新求異不變之定律
我們基層通訊員在最初從事新聞采訪寫作時,面對重大的新聞事件往往還有這樣的想法:外有報社記者,內有專職新聞幹事。他們都把新聞寫完了,我還去采訪寫什麽?其實新聞是采寫不完的。特別是重大事件的報道,它需要多角度、多側面、持續後繼的報道。也許記者、企業專職新聞幹事采寫了事件的主要軀幹報道。但是,往往大事是還有許多分叉枝葉,事件對當地、對群眾的影響等等。這些是最值得身在基層、身在其中的通訊員去采寫的。
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全國的電視、報紙、雜誌的重量級記者都深入到災區中去了,在各級電視、廣播、報刊上鋪天蓋地的報道著災情、搶險救災先進事跡。在這種強大的陣容面前,還有我們通訊員的戲唱嗎?如果我們認為他們都寫了、報道了,我們再去寫,再去報道可能用不出來,那麽就會舍其而棄之。但是,我們並沒有放棄,因為有我們的救護隊員前往災區抗震救災,最了解當地的險情,最熟悉搶險救災的過程和進展情況,作法,當地災民對他們的評價。為此,我們能過手機通話、短信傳輸及時采訪了解情況,撰寫的天府三匯壹礦奔赴災區搶險救災;抗震救災有著天府人的風采;險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重慶煤監局領導赴災區慰問天府救護隊員;戰鬥在搶險救災第壹線等稿件分別被工人日報、中國煤炭報、經理日報、煤炭礦山報、當代礦工、重慶工運、重慶能源、重慶煤炭等報刊采用,被多家網站轉用。
以上事例說明:通訊員和記者、專職新聞幹部很多時候都是站在同壹條起跑線上的,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就看妳采訪的是否深入,寫出的報道是否精彩,投送報刊是否符合要求。
這就需要我們在采寫新聞中要側重於方向性的、前瞻性的、預測性的新聞;註意找特點、抓問題、會透視,通過現象看本質;認清形勢找特點、通過比較找特點、具體分析找特點;註意抓問題的訣竅是:抓實際工作中急待解決的問題;抓社會公眾關心的問題;抓帶有傾向性的問題;抓事物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在大家寫的時候,再幫大家壹點點小的技巧:註意幾個結合:上下結合:將上級精神與實際情況相結合;點面結合:個別和壹般、特殊和普遍、局部和整體的結合;縱橫結合:縱的認識:對事物歷史與發展的完整了解;橫的認識:對壹事物與他事物有機聯系的了解;正反結合:相反的兩個個別事實之間的聯系。
新聞除了必備基本概念、常識、要素、價值等等之外,其競爭歸根到底是個性和特色風格的競爭,追新求異是新聞不變之定律,用事實說話是新聞不變之原則,生動、鮮活是新聞不變之外衣,沖擊力和震撼性是新聞不變之筋骨,在此框架下,大家可以盡情詮釋特色、彰顯個性,而不必跟誰看齊,尋求壹律。
回想1988年3月3月31日,我采寫的把領導班子置於群眾監督之下-----川煤十處堅持四個不變,把處長負責制與職工民主管理結合起來,促進了生產發展;7月1日的天府礦務局狠抓黨的自身建設------增強了黨組織“強身、免疫、造血功能;1990年2月13日的聯系群眾的通道,促進生產的動力,天府礦務局三匯壹礦幹部下井形成制度,等稿均被《重慶日報》頭版頭條采用,試想:如果我當時顧這顧那,看到了好新聞的發生、認識到了事件的新聞價值卻沒勇氣去采訪,那麽何來這樣耀眼的見報稿呢?很多時候,通訊員就是要有舍我其誰的信心和勇氣去寫作采訪。即使不能見報發表,但是通過這樣的過程鍛煉了自己、提高了自己,何樂而不為呢?!
三、機智有謀善於采訪 勤於耕耘終有收獲
我們通訊員在克服了羞於采訪、怯於采訪的心理外,還要克服采訪中的畏難情緒,學習和掌握壹些基本的采訪技巧和與人溝通的方法,從而完成自己的采訪任務。
對於通訊員來說,常常面對的新聞主體是企業領導和職工。對領導的采訪,許多基層通訊員的害羞和畏怯現象較為突出。而通訊員的報道中往往又必須要有領導的意圖、看法和認識。要解決好這壹問題的方法是:在開會中領導作報告、作指示時,通訊員要比壹般的員工更要認真聆聽、認真記錄,也許壹句話就是妳報道中精彩的導語;他的壹段論述,就是對某件事的理解、認識和觀點的闡明,這樣妳就可以大大節省對領導的直接采訪。如果這樣得到的信息還不夠完整充分,妳下來後可以用請教探討的口吻把妳想要知道的東西表達給領導,領導也會在放松舒暢的環境中把他的想法、觀點傳達給妳。這樣可以避免直接采訪時相互之間的生硬和別扭。如果這樣還不能達到妳的意圖,必須對領導進行直接采訪,又疏有采訪領導的經驗時,妳不仿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把妳要提的問題壹條壹條的書寫在本子上,直接向領導提出來。壹個有水平的企業領導,他是樂於接受本單位通訊員采訪的,甚至是主動幫助通訊員完成采訪任務的。因為他正需要妳把他的想法以、做法、和觀點宣傳給職工、傳達到礦區、傳播到社會。所以通訊員大可不必擔心會吃閉門羹。如果吃了閉門羹,那只能說明是這個領導沒水平。
對於采訪普通職工,情況就要相對復雜些了:有愛說的,有不愛說的;有說起來就滔滔不絕,想把他知道的不管與此事相關不相關的事都告訴妳的;也有妳話說了半天、問遍了壹切,他就是蹦不出半個字來的。不管是遇到何種情況,我們通訊員都要抱以平等、平和的態度對待被采訪者。對於壹般的普通員工和不是很特別的事件,我認為通訊員壹般不要掏出妳的采訪本,在看似普通吹牛聊天的交談中,妳往往能得到很多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和事實材料。對於愛說者,要善於做壹個傾聽者、引導者和篩選者。大多數情況下不要貿然打斷他們的談話,壹是這不禮貌,二是被采訪者會感到很掃興,接下來的交談就不會很舒暢和愉快了。對於不愛說者,有時可以顧左右而言他,努力找到他感興趣的話題,比如他的家庭、他的孩子、他最喜歡的業余愛好,這往往能激起人的談興,然後再引入妳想要的話題不遲。
其實采訪就是壹項與人交往、與人溝通的技巧。只是它形式更專業壹些,目的更明確壹些。如何很好地把握,還得靠通訊員在實踐中體會和揣摩。只有踏踏實實的學會和應用好采訪這壹新聞寫作的基礎和基本技巧,在未來的新聞寫作之路中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和提高。
談到這裏可能還會有通訊員說,這都是理論上的多,具體我們怎樣去把握,去采寫呢,這裏我不仿把企業或者報刊黨需的慣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四季歌告訴大家,以提前打好有準備的仗,提高上稿率:
新聞報道有重點,聽我為您說壹遍。壹月生產開門紅,領導都去送溫暖。此月常開職代會,會議精神要宣傳。二月春節在眼前,扶貧濟困解愁難。春寒料峭風如刀,別人不寫我前趕。三月青年學雷鋒,滿街紅帽似火焰。植樹造林美家園,不妨也去投壹篇。四月正是黃金季,企業最忙是生產。深入基層到壹線,扛起相機莫等閑。五月紅歌大家唱,勞動模範是關鍵。典型人加典型事,最是感人壹瞬間。準確時間莫忘記,別說某年某壹天。六月半年即將過,報上常見雙過半。七月天熱直流汗,瓜果糖茶送壹線。黨誕之月要抓住,最紅最香是黨員。雨季馬上就來到,防洪防汛抓得嚴。八月最易鬧稿荒,投稿至少上壹半。有事報事莫遲疑,會議文件有金山。九月計生好上稿,基本國策寫兩篇。還有大事莫忘記,國防教育要宣傳。十月國慶活動多,防凍防堵記心間。十壹月裏忙沖刺,最後壹月捷報傳。如有數字盡管報,報完今年謀明年。來年只需報思路,空口白話也不嫌。企業新聞有規律,生產政工兩方面。生產技術和進度,永不過時是搶險。政工包括黨工團,容易忽視是紀檢。文體活動在工會,勞動競賽送溫暖。宣傳幹事有任務,寫稿要把路拓寬。消息通訊加言論,散文隨筆和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