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要娶媳婦先建廁所;
3,另類美食:昆蟲美食節;
4,非洲買婚制:1個老婆60美元;
5,神奇的非洲:“咬人”治病術;不穿上衣的非洲時尚;
6,非洲女孩的“百辮”發型;
7,非洲人喜歡穿藍色婚紗:非洲人穿婚紗嗎?
要說以前,還真沒什麽非洲女孩結婚穿婚紗。那時候的婚禮照片上,新娘自然是傳統的非洲打扮,不少人選擇蠟染布、繡花布等高檔布料制作的漂亮衣裙。即使非洲沿海城市裏的天主教、基督教徒,已經習慣在教堂結婚,卻同樣很少穿婚紗拍照。究其原因,壹是壹般人不舍得在這方面花錢;另壹個是傳統的婚紗比較適合…愛美的富拉尼人:身上刺青展示美;拔門牙切耳朵:馬賽人的“獨特”的愛美方式;西非:女孩求婚男孩不能拒絕;西非沙漠美男大賽,勝者可以壹夜風流;壹般地說,北非國家遵循阿拉伯的禮儀、規則及行為準則,采用阿拉伯的手勢語言及禮貌習慣;中非國家沿襲黑非洲的多種文化的特點,而南非在很大程度上受荷蘭及英國影響。
埃及:在埃及,每周的工作日是從星期六到星期四,星期五是穆斯林的休息日。所有的人,要進入清真寺,都必須脫鞋子。如果被邀請到埃及人家吃飯,習慣上帶花或巧克力作為禮品,在送禮或受禮時,壹定要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能只用左手。款待埃及人,要用不含酒精的飲料。埃及的社會活動開始的時間壹般比其他地方晚。晚宴壹般要10:30或更晚些才開始。
利比亞:在利比亞安排會晤要盡量提前,並準時到達。但利比亞人對時間的運用很靈活,他們並不很遵守時間表上的安排。邀請吃飯或參加招待會是壹般的款待形式。制定有嚴厲的禁酒法律條文。如被邀請到利比亞人家吃飯,只有男人能參加,而且要為男主人帶禮物,不能為他的妻子帶禮物。談話時避免談政治、宗教及其他有爭議的問題。
南非:在南非,存在嚴格的有關種族與膚色的習俗和社會成規,在這方面,妳最好效仿妳的東道主行事。在南非很難避免談到當地政治,尤其是種族隔離政策。妳可以發現,當地人對這個問題看法不壹。多數南非人會說兩種語言,即英語和南非公用語(來源於17世紀的荷蘭語)。泰國人習慣"合十禮"(即合掌躬首互向對方致禮),合十時常互致問候"沙瓦迪卡"(泰語"您好"的意思)。別人向妳合十問候時,妳也要合十回敬,否則失禮。合十後,便不必再握手問候或告別,但僧侶對俗家則不必回禮。見面或告別時的握手禮,尚未普及流行於泰國社會。
坦桑尼亞人非常好客,十分註意尊重老人,並註重禮節。晚輩見到老者要用敬語問候,晚輩在長者面前不能坐姿不端正,不能在長者離席前先行離席,同長者席地而坐時,不能伸腿或後仰,更不能把腳伸向別人。晚輩接受長者送的東西時,要雙手接,如果東西很小,可用右手接,絕對不可用左手去接;遞東西給他人時,也要用右手;不得用左手接、遞時,要向對方致歉。在坦桑尼亞,日常生活中左右手分工明確,右手用來握手、拿東西、吃飯,左手用來洗下身。 在待客方面,坦桑尼亞人不願意生人隨便進入自己家門,更不喜歡生人進入臥室。有前後門的家,客人須從前門進入,只有十分親密的朋友才可走後門。
肯尼亞阿巴爾德拉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內有家三星級旅館———“樹頂”旅館。這家旅館建在“樹”上,客人能觀賞自然保護區內的野生動物。因此,住店客人不少,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也曾在此住過。
樹上公主樹下女王
1952年2月,伊麗莎白公主來到當時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下的肯尼亞旅遊。壹天,公主為觀賞野生動物下榻樹頂旅館。當晚,公主接到父王駕崩的消息和由她繼位的詔書。次日,伊麗莎白中斷旅行,立即返英。次年6月2日,伊麗莎白正式加冕為女王。樹頂旅館的經營者們借機為自己樹碑立傳,大肆宣傳“樹上公主樹下女王”的故事,還刻成碑文立在頂層平臺上,供遊人拍照留念。
樹頂旅館設計別致
早期的樹頂旅館完全搭建在幾棵大樹杈上,是全木結構,當時較為簡陋,屬於規模較小的“吊腳樓”,主要是向派駐肯尼亞的英國軍政官員以及西方探險考察人員提供觀賞野生動物服務。後來名氣大了,遊客絡繹不絕,在原址旁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目前的建築仍為全木結構並基本保持著原來的古樸風格和野趣,只是大樹杈變成了數十根大木柱。建築底層高高吊空,上面有三層,各層設有客房,兩頭有觀景走廊,頂層有寬闊的觀景平臺。
人們在旅館除了觀賞四周美景外,還可以用旅館提供的食品逗引飛來飛去的各種鳥和上躥下跳的白尾猴、狒狒。旅館後面有幾個天然大水塘,水塘裏有鱷魚、水龜,中間有壹片被蘆葦覆蓋的陸地,上面有成堆的鳥蛋。
“樹頂”賞景別有情趣
我在肯尼亞工作時曾多次光顧樹頂旅館。旅館有數十個房間,每次可接待100多位遊客。
阿巴爾德拉野生動物園海拔約1200米,面積約400平方公裏。在其他野生動物園,人們通常可以開著車到處漫遊觀賞動物。而阿巴爾德拉是荒野,野獸出沒,危機四伏。所以,壹旦上了樹頂旅館,就不能隨便下來,只能呆在上面觀賞動物。遊客壹般由旅館專車接到距離旅館約200米處,遊客在幾位持槍工作人員的護衛下,經過專門通道走進旅館。
出於保護生態環境及防火的需要,旅館從不生煙火,所有食品均在接待站做好後運來,然後用微波爐加熱。
在樹頂旅館觀景除了看動物,還有壹項特別的表演。夜晚,旅館打開專用的探照燈照亮樓下左邊的壹塊空地,開始表演“給大象餵食鹽”。工作人員把鹽灑在地上,在那裏等待的幾十頭大象爭先恐後地用長鼻子將鹽從地上卷起,送入嘴裏,如此不停地重復著,地上的鹽都吃光了,大象還依依不舍地用鼻子拱著地面,不願離去。我問服務員大象為什麽愛吃鹽,他們只知道這是旅館保持很多年的傳統表演項目,為什麽給大象餵鹽和大象鐘愛食鹽的原因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風情奇特的馬賽人
非洲是世界上部族最多的大陸,大大小小***有2000多個,使用近千種語言,也是全球語言、民族最具多樣性的大陸。各個民族保持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地方傳統、情趣嗜好、道德禮儀等生活方式,反映出非洲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爛若星河的民風習俗。其中,居住於非洲東部高原上的馬賽族人,更是以其不同的人種特征,剽悍的種族個性,鮮艷多彩的裝束和別具壹格的風土人情而聲名遠揚。
馬賽人的長相較為特別:皮膚呈棕黑,臉龐稍窄,鼻頭略顯寬大,身材瘦而頎長。他們的風俗和裝飾更為特殊,男人們蓄長發或將長發編成條條小辮並插上漂亮的發飾,女人們則壹個個剃成光頭,以之為美。馬賽女孩從幼時就紮耳朵眼,並用牛油軟化耳骨,塞入耳墜,隨著年齡的增長,耳飾物也加大重量,鑲金、鍍銀、石子、珠子、鐵環等各種各樣的耳環掛了上去,耳廓越拉越長,耳孔越拉越大,直到兩耳垂肩,雙耳洞穿,甚至大到可伸過壹個拳頭。她們的頭上常戴有壹圈白色的珠飾,但更明顯的是頸部掛上壹個圓形的五顏六色的項圈。另外,手臂和腳上套著色彩繽紛的珠鏈或閃閃發光的鐵環銅環,這些飾品隨著結婚年頭的增加而不斷加碼,最重時竟達十四、五公斤。男人們也會在頸部、手和腳腕掛上彩色的珠環,但寥寥幾串,不會像女人們那樣渾身披掛。
馬賽男人除了身材瘦而高的外表特征外,再就是他們長年累月都披著壹塊紅色方格、長方形的布匹,從肩上垂下,壹披壹繞,這就是他們的服裝,也有人身披兩塊紅布,壹塊斜搭在肩上,壹塊圍於腰間。穿紅是為了嚇走野獸,因為從遠遠的地方看這些紅布,猶如荒原上飄動的烈火,具有很強的威懾力。與其他民族另有不同的是,他們紅布披衣的裏面,不僅沒有褲子,也沒有褲頭。
馬賽族是壹個落後的遊牧民族,馬賽男人養成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也鍛煉出壹身搏殺猛獸的好本領。他們外出時,總是帶著三件東西防身:
1、掂在手裏的長矛(或梭標)。馬賽人對長矛感情深厚,總是矛不離身,隨時防備來犯之敵和兇猛的動物。在少年時,父輩們就開始傳授他們舞矛、擲矛、擊矛等競技絕活。所以,馬賽人能夠在20米開外的地方用長矛準確地擊中運動著的物體。
2、腰佩彎刀,隨時抽出可以自衛。
3、拄在手中的棍。棍子因長期撫摸變得光滑發亮,走路時拄在手裏,休息時頂著屁股用作依靠。在東非壹些國家的工藝品市場上,就可以發現壹些以馬賽人獨特的站立姿態為造型而制作的工藝木雕。
馬賽人的家產是牛,誰擁有的牛數量越多,地位就越高,越易得到其他人的尊敬。男人在娶妻時,牛是財富的象征,也是定婚時的聘禮,牛越多,娶來的妻子就越多,因為馬賽人實行壹夫多妻制。馬賽人的主要食品和飲料皆取於牛,他們認為牛身上的任何東西都是幹凈的。每天早上用餐前,男主人用繩子在牛的脖根處捆紮壹下,然後取出利箭,射入牛的脖子,鮮紅的牛血像半開的自來水壹樣汩汩淌入下面的小桶。壹頭牛間隔兩星期抽壹次血,每次可供5-6個人飲用,血抽夠後,主人將繩子解開,牛血立即止住,傷口也是讓其自然愈合。吃上幾片烤牛肉,喝上壹杯帶有牛的體溫的新鮮血液,馬賽人又開始新壹天的生活。也有壹些男人更省事,拿著小刀,對著牛的脖子“唰”地就是壹刀,然後插上管子就喝,幹脆來個茹毛飲血。馬賽人的家中沒有菜籃子,但他們的身體並不缺少維生素,這可能歸功於常年飲用牛血的功勞。
馬賽人不但長相、衣著、飲食有些獨特,他們的傳統舞蹈也與眾不同。跳舞時,男、女青年分列兩邊,女子們站成壹排擺手聳肩,齊聲歌唱,權當舞者的“啦啦隊”,男青年中有壹個人走出場,用盡氣力,噌噌地往上躥,蹦了幾下後歸隊,然後走出下壹位繼續“旱地拔蔥”。“跳高”完畢,男青年走向女子們,與她們行碰面禮,這也是男女青年脈脈傳情的壹種方式。馬賽人跳舞是實實在在地“跳”舞,這種“跳高”的方式是馬賽部落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
俾格米人——世界最矮的人種
在中國古代的傳說中,曾有關於“小人國”的故事,在國外的民俗文學中也有過不少“小人國”的記載。世界上果真有“小人”嗎?當我走入非洲才知道,在中部非洲赤道線兩側的熱帶雨林裏,的確生活著壹個身材非常矮小的民族——俾格米人,他們是世界上最矮小的人種。
吳先生是上海人,曾在中部非洲的幾個國家裏做原木收購生意,對地方上黑人民族的生活狀況和民風習俗有所了解,並和森林裏的俾格米人有過接觸。他曾向我講述第壹次探尋“矮人國”的情景。
五年前的壹個旱季,因工作需要,吳先生深入到喀麥隆、中非、剛果三國交界地帶的壹個林區。這個林區位於森林深處,遠離人煙,林區的主人雖取得砍伐權,但交通壹直是個問題。在偶爾的壹次聊天中,壹名黑人雇工告訴吳先生離此不遠的地方,生活著壹群非常矮小的人,他們居無定所,不知從其他什麽地方剛遷來不久。第二天壹早,按捺不住獵奇的心理,吳先生叫上另壹位華人,帶上兩名黑人雇工,向俾格米人可能活動的區域開進。
尋找的過程非常辛苦。臨近中午,他們隱約聽到前方有人喊叫的喧鬧聲,很像是獵人在恫嚇野獸。四人來了精神朝著聲音的方向尋去,但空無壹人。其中壹黑人雇工說:現在已進入“非常時期”,俾格米就在附近,暗中監視我們,如果我們接近他們的生活區,會有人自現原形,否則對方不會主動接觸我們。所以,大夥要裝著毫無戒意,有說有笑,盡量朝附近有空地、有香蕉樹的地方去尋。果然,在通往前面平坦之處的草徑上,默默地站著十多個手持長矛和弓箭的俾格米男人,平均身高在1.2米左右,最高不會超過1.48米。吳先生頗感興奮,掂著背包,剛上前兩步,就引起對方壹陣騷動,其中壹矮人嗷嗷地怪叫兩聲,其他人立即揚起長矛、舉弓搭箭,瞄準四人。吳先生連忙退後幾步,從包中取出鹽巴、瓷缸等禮物遞給身邊的壹位黑人雇工,讓他上前。黑人雇工不懂矮人們的語言,就抱著東西,作出吃、喝肢體語言與他們交流。壹矮人接過禮品,用小手指蘸點鹽嘗了壹下,然後讓他們後退等候,他自己拿著東西返身跑回送信去了。趁此間歇,吳先生和善地打量這群俾格米人。他們身體矮小,但四肢健狀,身材勻稱,腳板寬厚,臀部平坦,腰系樹葉或樹皮做成的圍裙,有幾個人的臉上還用刀刻出條條疤痕,顯得威武和精神,這大概就是最古老最簡樸的紋面。與其他黑人不同的是,這群人的皮膚呈深棕色或古銅色,鼻尖前翹,額頭突出,嘴唇很薄,頭發也不是特別卷曲,的確是壹個很獨特的民族。約20分鐘工夫,送信的黑人帶著壹位長者匆匆趕來,矮人們壹見來人,忽地站到兩旁,閃開道路,垂下手臂,面帶崇敬之情,可能這就是他們的酋長了。
還有很多,包括埃塞俄比亞人也很有特點以及吉布提人和索馬裏人,妳自己到知道裏去搜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