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包”建築外型很像蒙古氈包,它用柳條排編構築再和泥覆蓋,裏間打上木地板,架起火爐來,室內十分暖和。在夏季牧場上可以看到不少空無人住的“泥包”,聽牧民們說,到了草綠河開主人們重返這兒時,只須將舊包補修壹下,就可以居住了。
習慣於流動的蒙古族 (布裏亞特) 更多的還是使用傳統的蒙古氈包。這是能夠拆移的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它具有制作簡便、易於組裝、抵禦風寒等特點。中國其他地區的蒙古族,以及東北的鄂溫克、達斡爾,西北的哈薩克、塔吉克等民族多使用類似的氈包。僅是高矮、形狀略有差異,名稱也有所不同,但是整體構造,甚至民居文化和祖先拜火的遺風,都是同出壹轍的。
蒙古包的特點:
(1)適合自然環境
蒙古包以圓形為總風格,無棱無角,呈流線形。包頂為拱形,其承受力最強,包身近似圓柱形,上下形成壹個強固的整體。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風雪,不會使蒙古包陷於滅頂之災。搭蓋堅固的蒙古包,可以經受冬春的十級大風,由於包頂是圓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時候,把蒙古包的頂氈蓋上,它就形成了壹個球狀封閉體。因此它還能經得住草原上的大雨。連續幾天幾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卻安然無恙,再大的雨也不會漏進包裏。
蒙古包冬暖夏涼。蒙古地方自古奇寒,“三九的嚴寒,會凍裂三歲牛的犄角”。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蒙古包,沒聽說凍壞壹個人的,因為其壹,包裏有火,牧區有的是牛羊糞,只要火壹生起來,立刻熱浪撲面。其二,冬天氈包外面加厚,裏面又綁壹層氈子,隔風性能較好。其三,睡覺的時候,把家裏燒暖,把套瑙蓋上,門堵嚴,蓋上羊皮被、皮袍,怎麽會冷呢?其四,還可以在包裏盤座暖炕,從外面燒火。如果包內熱的厲害,還可以通過頂氈調解;在驕陽似火的夏天,在視野遼闊的高地搭上氈包,人坐其中飲酒唱歌,真是花香襲人,涼風撲面,奶油飄香,不啻仙宮帝闕。因為蒙古包形似球體,以白色為主色調,有較好的反光作用。其背面可以開天窗,還可以把圍氈邊撩起來,使其八面來風,如坐涼亭。尤其適合制做奶食品,因為不會酸得過勁。現在有的蒙古包已不住人,夏天專門用來做奶食品。
(2)適應遊牧生涯
搭蓋迅速:搭蓋蒙古包不必嚴格擇址,只要周圍水草好就行。蒙古包是壹種組合房屋,各個部件都是單獨的,搭蓋時不用很多人參加,二人足可。到壹個新地方以後,把它們從車上卸下來,只需生著火熬好奶茶的時間,壹座蒙古包就搭起來了。熬茶時還是野炊,到了
喝茶的時候,已經坐在蒙古包裏了。
拆卸容易:拆卸蒙古包,比搭蓋還容易許多。兩個人拆卸只需十幾分鐘。圍繩、帶子都是活扣,很容易解開。帶子壹解開,氈子和架木就自動分離。哈那、烏尼、套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很快就可以拆卸開並折疊起來。
裝載搬遷輕便:蒙古包以木、氈為基本材料,不用金屬、磚、瓦、水泥等,同時又是由各部件組裝而成,所拆卸的任何壹件都不重,壹個女人就可以舉起來放到車上。
維修方便:蒙古包所用的材料無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哪個部件壞了、舊了就可以把它換掉。蒙古包可以擴大,也可以縮小。不過在心理和習慣上,蒙古人不喜歡縮小。有“與其縮小氈房,不如縮小肚子”之說。
蒙古包的組成: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覆蓋物)、繩帶三大部分組成。
(1)架木
蒙古包的整體框架是木質結構,由套瑙、烏尼、哈那、門組成。
套瑙為架木的首腦,是蒙古包的天窗,套瑙的大小決定烏尼的長短、數量。套瑙為圓拱形,如撐開的傘,壹般由三個規格有序的圓形木環和四個弧形木梁組合而成,最大的圓木環外側,鑿有方形插口。
烏尼通譯為椽子,是連接套瑙和哈那的木桿,木桿長約為套瑙直徑的1.5倍,上端較細,下端較粗。上端插入套瑙環形木的方口,下端穿有孔眼,與哈那的孔眼壹致,用繩與哈那連接。
哈那是以柳木條用皮繩縫編成菱形網眼的網片。將若幹哈那連結,形成壹個圓形柵框,就是蒙古包的墻壁。蒙古包的大小,壹般由哈那的多少而定。普通蒙古包,多為四、五、六個哈那,也有八、十個哈那的大蒙古包。哈那有三個神奇的特性:其壹是它的伸縮性,高低
大小可以相對調節,不像套瑙、烏尼那樣尺寸固定。其二是它有巨大的支撐力。哈那頭均勻地承受了烏尼傳來的重力以後,通過網眼分散和均攤下來,傳到哈那腿上。這就是為什麽指頭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壓力的奧妙所在了。其三是外形美觀。制做哈那的木頭壹
般用紅柳,輕而不折,打釘眼不裂,受潮不變形,粗細壹樣,高矮相等,網眼大小壹致。這樣做成的氈包不僅符合力學要求,外形也勻稱美觀。
門,蒙古語稱作“哈拉嘎”。由門框、門檻和門楣組成,門框與哈那高度相等,門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門不能太高,壹般高約三尺五寸左右,寬約二尺五、六寸,人得彎著腰才能進去。門朝南或東南方向,可避西北風。冬季門壹般是雙層的,兩扇裏門叫風門,向兩邊
開。外門為單扇門,從左向右開,叫封閉門。此外門簾(蒙古語稱“烏德”)也是蒙古包的組成部分。蒙古包通常用兩種門簾:壹種是用氈子制做的,四邊納雙邊,有各種花紋。壹般多為白色,藍邊,也有紅邊的,上邊吊掛在門頭上。另壹種是用蘆葦或白柳條做成,壹般在夏季使用。
(2)苫氈
苫氈由頂氈、頂棚、圍氈、外罩、氈墻根、氈幕等組成。蒙古包的苫氈夏季蓋壹層,春、秋季節蓋兩層,寒冷的冬季則蓋三層,並在裏面掛簾子。套瑙上蓋的氈子叫頂氈,蒙古語稱“額入和”,是蓋住套瑙的正方形氈子,四周都有扣繩,夜間壓蓋,成正方形,白天揭開壹半,變成三角形。它有調節空氣新舊,包中冷暖,光線強弱的作用。頂氈亦稱氈包之帽、頂飾,素來看重。拆卸氈包時最先拿掉的就是頂氈,要放得離人腳遠遠的,防止踐踏和跨越。由於它苫蓋處於最高位置的套瑙,煙火所出,故重視之。遷徙時,和佛像放在壹起,走在車乘的最前面。
(3)帶子和毛繩
帶子和毛繩(圍繩、壓繩、捆繩、墜繩等)這些東西雖然零碎,卻起著很大作用;保持蒙古包的形狀;防止哈那向外炸開;使頂棚、圍氈不至下滑,在風中掀不起來。總之,對保持蒙古包的穩定和延長壽命都有很大關系。
蒙古包的搭蓋較簡單,先選擇位置,略加修整地面後將整個框架固定好,然後用毛氈圍好,再用毛繩拴繞即可。
蒙古包上的民族圖案較多,其裝飾主要在套瑙、額人和、圍氈和門簾上。常常以犄紋、回紋、卷字紋及其他各種引人註目的民族圖案裝飾。
蒙古包充分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審美文化。蒙古包的色澤潔白,整個形體為圓狀,套瑙與烏尼連接,呈日月射光狀,是蒙古族尚圓、尚日月的審美心理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