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要選出壹個最能代表中華形象的朝代,那麽唐代必定首屈壹指。盛唐國運昌盛,同時宗教方面也以佛教最為興盛。在鑒真和尚東渡日本之前,玄奘大師就曾跋涉天竺,算是開了僧侶出使之先河。那麽鑒真東渡日本是和玄奘壹樣的目的麽,這就不得不說說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歷史經過了。
大唐的社會背景
眾所周知,唐朝是壹個了不起的封建朝代,它的經濟、文化等在當時同時期的諸多國家中算得上是高度發達,其國力之強盛,處於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當時無論大小國家的使節、商人乃至學者、僧侶皆對大唐長安向往,在他們看來除了求學、傳教、經貿更令他們感到人間值得的是能壹睹大唐之曠世風采。
同時大唐也派出了許多使臣出使外國,貞觀元年,楊良瑤作為大使受皇命訪問黑衣大食國,是我國第壹次派遣到地中海沿岸國家的使者。唐貞觀十七年,李義表、王玄策二人被封為使者,同行印度使節報聘,於貞觀十九年到達摩揭陀國。
再之唐代便利的交通及管理制度方便了國際交往,唐代不僅陸路通達各地,更是開辟了多條海道,其中三條就是通往日本。還有其他海道,如始發廣州跨過南海通往東南亞、西亞、東非的海道。所以大唐在當時國際上聲望很高,也成為了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往中心。
唐代佛法的昌盛
佛教的對社會正面的安定作用
自古到今,人們對於世界的認識漸漸深刻,對於心靈的認識也漸漸深入,有了情感所以便尋求精神上的寄托,不論出於對自然的敬畏還是處於靈魂的寄托,宗教逐漸成為了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如道教、儒教壹樣,佛教給予人精神動力,和行事處世規束。歷史上,宗教信仰對社會的穩定作用是後人有目***睹的,所以許多的統治階級大力發展宗教。而唐代佛教的興盛,便是如此。
統治者對佛教的推崇
唐代作為壹個開放自由、進取創造的時代,宗教發展也是與此同步的。佛教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推崇,除了其本身的特點還與當時統治者的授意是分不開的。自古以來統治者為加強自己的皇權統治,往往將自己與神明聯系起來,或自稱"天子"所執乃天意,再者就借宗教傳說擬造身世,以獲更多支持與認同。
自隋朝時期佛教開始發展,到了唐王朝更加重視佛教。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詔全國建立寺剎,並且專門設了譯經院,還大費周章請了國內外知名高僧來譯經院翻譯佛經典籍,宣化佛教。如此壹來便培養了大批高僧、佛教學者。
唐高宗時期,帝都和各州都開設官寺以祈願國泰民安。武則天在位時期,舉國大規模修建佛教寺剎廟宇,在各州設立有大雲寺,在女帝武則天時期佛教得到進壹步推廣和發展。
鑒真東渡
唐代名滿天下的佛學大師鑒真,學識淵博,他十四歲就出家了,曾在長安、洛陽遊學,後定居揚州大明寺,不僅佛學知識淵博還在醫藥、文學、建築方面都造詣高深。
中國與日本自漢代就已有來往,到唐朝代,兩國往來以及文化交流愈加頻繁,日本不斷向唐朝派"遣唐使"以及留學生學習中原佛法與其他科學技術。玄宗天寶元年,僧榮和普照二位島國求學者懇請鑒真大師派弟子到日本傳播佛教,普渡人民,鑒真的佛學意誌當仁不讓也,遂應允下來。
當時海路過長,航海之技術並不很成熟,鑒真的諸多弟子們壹想到這種九死壹生的渡海行動,無不感到憂慮忡忡。但鑒真壹再不聽勸阻還是進行了東渡之事。當時大唐官方對於鑒真東渡"出使"並未有任何許可,要知道壹個德高望重,才學淵博的大名高僧去出使壹個遠隔大洋的島國,這是能簡簡單單就去的麽?他帶去的不僅是佛教法籍還有當時中原最先進成熟的技術。所以大唐對於日本越過官方而直接要求鑒真東渡之事並未同意。
歷史上鑒真東渡是屬於偷渡行為,這已經是違反大唐法令之事。故此,鑒真數次東渡失敗不乏都被官府制止,以致後來官府派遣官吏將其捉拿歸案。但由於唐代統治階級對佛教重視程度非同壹般,所以大名僧侶的地位更加非小,所以鑒真本人並未有何損失。
有關鑒真東渡的歷史記載,鑒真***計劃了六次東渡。前五次都失敗了,鑒真的第五次東渡時,由於遇到風浪,漂流十四天的渡船在海南島靠岸。鑒真因疲憊暑熱,患了不輕的眼疾,最終沒能及時醫治,雙目失明。從鑒真準備第壹次東渡,到第六次成功東渡,歷時十二年之久,鑒真終於隨準備歸國的日本遣唐使成功到達日本。隨同而去的還有中原的許多珍貴的佛教文物。在日本鑒真擁有了天皇的上師身份,地位遠超普通僧侶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