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開頭壹段將大自然壹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寓說明於描寫之中,如同展現壹幅四季風光畫卷,既引人入勝又使人聯想,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壹點上說,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題目標作“大自然的語言”,其實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的說法.
(壹)思路清晰,層次分明.
本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壹部分(第1~3段)引出什麽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第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這四部分的內容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而且材料之間是按照邏輯順序來安排的.第壹部分說明物候學研究的對象,先從壹年四季物候的變化談起,用短短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叠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讀者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著,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例子,用“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這樣富有詩意的語言,告訴讀者,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自然地引出什麽是物候、什麽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裏的說明方法.第二部分,話題轉到農業上,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這部分也與文章結尾形成了照應.文章第三部分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條有理.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壹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壹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壹種條理.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壹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壹部分層次清楚.值得註意的是,每講壹個問題,都舉有實例,這樣文章就有說服力,也容易讓人明白.文章最後壹部分,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首先”“對於”“還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層意思,有輕有重,突出了物候學在四個方面對於農業的重要意義.最後,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語言”,與課文第壹部分照應.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說明語言準確、生動、典雅.
開頭壹段將大自然壹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這是壹種描寫的方法,給讀者展現了壹幅四季風景畫.“大地”“蘇醒”是擬人的筆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兩個結構相同的四字句配以壹個長句,具體描述大地的“蘇醒”,給人帶來壹片撲面而來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歸來”,活潑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壹下子就浮現在眼前.變黃的樹葉在秋風中是“簌簌”地落下來,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田間草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典雅、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如壹個個電影鏡頭.“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又是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為下文用另壹個擬人“大自然的語言”作準備.最後,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字概括這壹段的四季更替情況,極其簡潔.總之,作者在第壹段運用的優美詞語,美不勝收,令人目不暇接,以這些優美詞語為主,又構成壹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簡直像壹篇寫景散文的開頭.第二段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兩組詞,壹句四字,極其概括、雅致,文氣撲面.這壹段更讓人註意的是擬人手法的運用:“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麽……”三句話中“傳語”“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寫活了,它們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民操心,惟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此外,文章語言準確、嚴謹,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如第三段中“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壹句中的“許多”壹詞說數量,有範圍,不壹概而論,措詞嚴謹.在說明物候現象的時候,先分說“植物”和“動物”,再概說“生物”,用詞處處都經過推敲.在說明影響物候現象的四個因素時列出了精確的數字,舉出了確切的例子,並把例子加以比較,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壹度,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壹個星期.”同時還使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壹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
二、問題研究
1.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麽好處?
作者把決定物候現象的四個因素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壹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壹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壹種排列順序.這樣安排使文章條理清晰.
2.舉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舉壹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壹個例子,為什麽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兩個例子?
舉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可以舉壹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好幾個.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壹個例子,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了兩個例子,這是因為近海地區的氣溫,壹般人籠統的以為比內地暖和,事實上近海地區春天比內陸反而寒冷,這是讀者比較陌生的現象,只舉壹個例子,讀者還會以為有偶然性,舉兩個,讀者就確信無疑了.
練習說明
壹、閱讀課文,用壹兩句話回答下列問題.
1.什麽叫物候和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麽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麽意義?
本題目的是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提取信息,訓練概括能力.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回答下列問題.
本題目的是揣摩本文兩個重要句子的含義.
1.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沈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
(“次第”是什麽意思?請用它造壹個句子.)
次第,壹個接壹個.造句略.
2.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麽:“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這三個例子說明什麽道理?)
說明壹些普通的自然現象,在農業生產那裏,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
三、從下邊兩題中選做壹題.
1.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妳對下面這首詩的理解,妳有過與詩人類似的觀察和體驗嗎?說給大家聽聽.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擴展運用所學到的物候學知識.
1.農諺“清明前,開秧田”講的是根據節氣來確定“開秧田”的時間;“柳毛開花,點豆種瓜”根據物候現象來安排“點豆種瓜”的時間;“饅頭雲,天氣晴”根據雲彩的形狀預測天氣狀況.
2.課文中說“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夏秋兩季越往高處越遲”,“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正說明了這壹點.詩人在大林寺裏重遇春天美景後,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裏來了!其實,詩人並不會真的以為如此,這只是文學筆法罷了.
有過在初春爬山經歷的同學,可能曾留意到山上的樹木比平地上的樹木發芽晚.
教學建議
壹、通過本文的教學豐富學生的科學精神.
通過本文的教學來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誌趣.這篇課文同時也告訴我們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科學距離我們並不遙遠.
二、本文的學習重點是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必須扣住這兩個重點進行教學.概括要點就是通過學習,學生能夠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比如,什麽是大自然的語言,什麽是物候,什麽是物候學,影響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觀測對於農業有什麽意義等等.而學習本文的語言,主要是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特別是第壹、二段描寫四季景象的語言,要指導學生把它們積累下來並學會運用.
三、這是壹篇說明文,教學時可以淡化文體,只把它當作壹篇科普文章來處理就可以了.所以,重點還是積累科學知識,學習文章語言.但也可以適當地引導學生從中學到壹些讀、寫說明文的方法.比如,可以有意識地使學生註意,說明事物不僅要註意準確、科學,而且還要力求做到生動形象,所以要註意語言的運用;說明事物時,作者經常舉壹些例子,列壹些數據,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文章更有說服力;說明事物還要有條理,有主次,有詳略,這樣才更有邏輯力量等等.這些都可以適當地向學生點撥壹下.
有關資料
壹、我國現代物候學發展的推動者——竺可楨(張福春)
竺可楨(1890—1974),是我國現代卓越的科學家.他壹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都很高,而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壹.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壹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
他是我國現代物候觀測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組織起統壹的、嚴格的物候觀測網,是現代物候學發展的重要標誌.早在1931年的《論新月令》壹文裏,竺可楨在總結了我國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後,就倡議應用新方法開展物候觀測.在他的推動下,從1934年起,前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便選定了21種植物、9種動物、幾種水文氣象現象和差不多全部農作物,委托各地的農事試驗場進行觀測,這是我國最早的有組織的物候觀測.現在保留有1934—1940年的7年記錄,由於抗戰期間不少地方停測,其中僅有1934—1936年的記錄比較完整.比較正規和連續的觀測是從解放後開始的.1953年開始冬小麥的物候觀測工作,繼而又進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觀測.1957年起把農作物物候的觀測工作推向了全國.1961年,在竺可楨的指導下,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國物候觀測網,制定了物候觀測方法(草案),確定國內***同物候觀測種類:木本植物33種、草本植物2種、動物11種.可惜1966—1971年中,多數單位中斷了觀測,直至1972年才得以恢復.近年,國家氣象局所屬的各農業氣象試驗站也開始了物候觀測.觀測資料已陸續出版,第壹期年報的命名和內容,都是竺可楨親自審定過的.
他還帶頭撰寫物候專著,普及物候知識.1963年出版、1973年增訂重印的《物候學》壹書,是竺可楨多年研究物候的結晶.他結合我國的實際,系統地介紹了物候學的基本原理,我國古代的物候知識,世界各國物候學的發展,物候學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預告農時的方法等.1973年重印本中增加的“壹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動力”壹章中他應用唯物辯證法,闡釋了物候變化的內外因素及其聯系;由於物候變化原因的復雜性,他提出應從生理學、遺傳學等方面探索其奧秘.他還認為,物候工作是群眾性的工作,希望能在農村廣泛開展起來.全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具有較高的科學性、知識性.他的《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壹文,大量引用了古物候資料和采用了物候學分析方法.日本氣候學家吉野正敏評介該文時,說:“在氣候學的歷史中,竺可楨起了巨大的作用……經過半個世紀到今天,他所發表的論文,仍然走在學術界的前面.”竺可楨在壹生中,勇攀高峰,不僅為祖國爭得了榮譽,也為我國物候學增添了光彩.他的功績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和學習的.
(選自《物候》,氣象出版社1985年版)
二、名詞解釋
物候:主要指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規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節候的反應.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動、抽葉、開花、結實、落葉;動物的蟄眠、復蘇、始鳴、交配、繁育、換毛、遷徙等,均與節候有密切關系.非生物現象,例如始霜、始雪、結凍、解凍等,也屬物候現象.
農諺:有關農業生產經驗的諺語.農諺是農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得經驗的概括.壹般為通俗的韻語形式,便於記憶,對於傳播生產經驗和農業氣象等方面的知識具有良好作用.中國各地農諺非常豐富.如華北黃河流域壹帶關於播種和收獲的農諺有:“清明早,小滿遲,谷雨種棉正當時.”“麥到芒種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物候學:也稱“生物氣候學”,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動現象與季節變化關系的科學.
三、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例如: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
麻雀囤食要落雪.
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
龜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泥鰍靜,天氣晴.
豬銜草,寒潮到.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四、二十四節氣名稱的意義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將開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將來臨.
夏至、冬至:古稱“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經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這兩天晝夜相等,正好處在夏至和冬至中間.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增多.
驚蟄:開始打雷,氣溫上升,冬眠的動物開始活動.
清明:天氣晴朗,萬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壯生長.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
芒種:麥類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搶種時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表示這是壹年中最熱的季節.
處暑:“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結束,氣溫開始下降.
白露:氣溫降低,出現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涼.
霜降:開始下霜.
小雪、大雪:開始下雪,至大雪時形成積雪.
小寒、大寒:壹年中最冷的季節.
五、課文分析集錦
1.關於標題
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麽會有語言?我們讀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來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壹點上說,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
(許伯明《〈大自然的語言〉分析》)
2.關於壹、二兩段的講析
①文章開頭從“立春”寫起,以文學語言、擬人的手法敘述了壹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與花果的生育成長和鳥蟲的活動出沒,這些就是物候現象.文章寫春天,“大地漸漸從沈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這裏按時序選取了壹些具有特征的自然現象,說明了問題.接著寫夏天,強調氣候是“炎熱的”,又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季,主要選取“果實成熟”,樹葉黃落,“北雁南飛”,昆蟲“銷聲匿跡”等特征來寫.而寫冬天,則是從深秋“到處呈現壹片衰草連天的景象”,過渡到“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壹句話就成了.可以看出,作者在寫四季時,既抓住了各季節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寫法上有變化,詞語豐富,句式多樣,並恰當地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和壹些成語,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在普及科學的讀物裏,這種寫法很重要.在這壹段末了,總結了壹句:“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裏,年年如是,周而復始.”這句話點明四季變化循環往復的自然現象是帶有規律性的,這就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和基礎,又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劉鎮江《〈大自然的語言〉講解》)
②課文劈頭壹句:“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沈睡中蘇醒過來.”使人感到突兀不凡,壹時摸不透它的作用.但是,只要細心推敲“蘇醒”壹詞,就會略知端倪.緊接著讀下去,就會發現課文以濃郁的抒情彩筆描繪了花草鳥蟲等自然現象來展現“蘇醒”的內涵.更為重要的是顯現四季時序的更叠和特色: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實”;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地落下”;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其中,“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況;“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載”,是充滿的意思,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文章第壹段就生動形象地勾勒出壹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這樣開頭,仿佛遊離於題旨之外,其實不然.它既生動形象地說明花草鳥蟲的變化規律和氣候的密切關系,也出色地勾畫了大自然景象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畫面激起閱讀的興趣,也以生花妙筆給人以強烈的懸念,從而為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註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這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前壹分句,把花草鳥蟲的規律性變化和氣候的關系點出來,透露出物候學的蘊含;後壹分句誘發下文,點明這種關系對農事的影響:“杏花開”“快耕地”;“桃花開”“快種谷”;“布谷唱歌”“割麥插禾”.從而使人清楚地認識到,“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自然現象的規律性變化,都是“大自然的語言”.行文至此,點明了題旨.在這個基礎上,課文概述了物候、物候學的形成及其研究內容,使人對物候學的特性有壹個基本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