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說說故事中的幾位人物。壹、主人翁:爸爸,工廠鍋爐房的工人,壹個月只能回壹兩次家;媽媽,是壹個下崗女工,為了兒子每天在外接很多的活,還要照顧孩子的生活;孩子劉浩,是壹個盲童,意誌堅定,堅定地走自己認準的路。二、好心人:以電子琴學教為生的劉老師,賣饅頭包子的女老板,北京開小飯店的女老板,賣鋼琴的小夥子和女鋼琴王老師。
我所看的故事的大致情節是這樣的:壹天,媽媽為了讓劉浩壹個人在家時不孤單、不寂寞,於是買了壹個很便宜的玩具電子琴回家。結果是這個玩具電子琴改變了劉浩的壹生,沒有這個玩具電子琴,還真差點埋沒了壹位鋼琴天才呢,中國很可能缺失壹位鋼琴大師。媽媽下班回家,在家門口發現家中響起了音樂的聲音。進門壹看,劉浩手拿玩具電子琴。媽媽的潛意識裏:劉浩——兒子開過錄音機,並在她進門的那壹刻把錄音機關了。於是想當然地批評起劉浩來,叮囑他今後再也不要玩錄音機了,因為怕電到劉浩。劉浩的回答:他並沒有開過錄音機,音樂是自己用玩具電子琴彈出來的。媽媽不敢兒子的話,於是要求劉浩再彈壹次,她又壹次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家中會居然會有音樂天才?從來沒有學過電子琴的劉浩既然具有音樂天賦,在電子琴方面能夠無師自通?於是,決定讓他學電子琴,但對於壹個從未進過學校大門的盲童來說,其路途會是何等的艱難。功夫不負有心人,媽媽經過多方求助,以電子琴學教為生的劉老師終於答應教這個從來沒有學過音樂而又具有相當水平樂感的劉浩學電子琴,而且是免費的。在往後的日子裏,劉老師不僅教劉浩電子琴,還每天背他上學、回家,盡管在教學時,溝通起來非常有困難。但經過劉老師的因材施教,劉浩第壹次參加比賽就拿了當地電子琴的金獎。但隨著電視機中傳來鋼琴王子朗朗彈鋼琴的聲音,劉浩又壹次改變了自己的選擇,他覺得鋼琴的聲音太美妙了,於是毅然決定從此以後不彈電子琴,改彈鋼琴,不管媽媽如何勸說,劉浩只認定這壹條路,而且似“父”的劉老師也認為,劉浩應該去學鋼琴,但只能去北京學。媽媽在說服不了父親的情況下,毅然決定帶兒子上北京求學。
在北京的求學之路,更是艱辛。第壹,城市太大,人生地不熟,找不到老師;第二,身上只剩下五十元,不敢住店,只能在開放的公園門口睡覺,吃飯也困難;第三,劉浩不是非常理解媽媽處境。還好世上好人不少:賣早點的女老板能夠虧本賣給他們包子,開小旅館的女老板能夠免費讓他們住宿,開鋼琴店的小夥子能夠讓劉浩在店內彈琴,等等。媽媽在北京陪兒子找老師,爸爸在家裏也不閑著,拼命工作,為了孩子把自家的房子賣掉,把錢送至北京,回單位住鍋爐房。功夫不負有心人,劉浩的伯樂終於出現了,經過簡單的面試,王老師,估計是位教授吧,她收下了這個從未彈過鋼琴的盲學生。經過王教授的調教,劉浩有了機會與朗朗同臺演出。故事告訴我:劉浩是幸運的。當然,他的幸運是來自自己的天賦,加上不懈的努力。
這部電影,應該屬於紀實性的,拍攝起來,也不復雜;經費,也不會需要很多吧。但給人以強大的震撼。但,有“魂”在。它在教育人們,在引導人們;在宣傳友愛、友情。
電影告訴:壹是我們國家父愛母愛的偉大:既然養了孩子,就壹定要把孩子養好。教育了我們當代青年,不要對自己的孩子,特別是當孩子有這樣那樣的缺陷時,都要負起父親母親的責任。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幫助弱者的精髓沒有丟掉:劉老師對劉浩的幫助是巨大的,劉浩的出現,對他的教學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語言不通。有時甚至對牛彈琴,如他告訴劉浩,彈某首曲子時心裏要充滿陽光,劉浩居然毫無反應。還好,事後劉浩問他什麽是陽光時,他才意識到自己的語言有問題。北京的女老板們,不會因為媽媽沒有錢而瞧不起他們。三是中國兩千年前的優秀教學方法——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在這裏得到詮釋:因材施教,就是要求老師對不同的孩子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但我國的義務教育卻理解成為因教材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簡直是無鬧。國家的發展,首先是教育的發展。難道劉浩的成長,不值得教育行政部門的老爺們三思嗎?
筆者不是電影評論人員,但筆者覺得當今電影的教育意義缺失得很厲害了,電視也是這樣。目前,媒體也只關心壹部電影的票房收入多少,從沒有見到媒體、甚至電影評論人員關註壹部電影的教育意義;電影電視的管理部門也沒有對電影和電視的教育意義進行審查,只關註它們的轟動效應。這是我國電影電視只有轟動效應,而沒有影響力的所在。如《亮劍》,這部電視劇所反映的內容,筆者看過了很多反映戰爭的書,無論在那個戰役都找不到類似的情節。這就是在誤導我們的年輕壹代。
為此,筆者呼籲相關的“專家”“學者”們,拿出專家學者特有的精神來評價我們的電影電視,影響我們的電影電視吧;我們國家電影電視主管部門的官員們應當既要依法行政,真正履行好的職責,也要有對國家和人民負責的精神,請妳們認真審視我們的電影電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