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誰知數學故事說說吧

誰知數學故事說說吧

高斯級數小朋友們妳們可知道數學天才高斯小時候的故事嗎?高斯在小學二年級時,有壹次老師教完加法後想休息壹下,所以便出了壹道題目要求學生算算看,題目是: 1+2+3+4………+96+97+98+99+100=? 本以為學生們必然會安靜好壹陣子,正要找借口出去時,卻被高斯叫住了!原來呀,高斯已經算出來了,小朋友妳可知道他是怎麽算的嗎?高斯告訴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將1加至100與100加至1;排成兩排想加,也就是說: 1+2+3+4+…………+96+97+98+99+100+ 100+99+98+97+96+…………+4+3+2+1 =101+101+101+…………+101+101+101+101 ***有壹百個101,但算式重復兩次,所以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於5050。 從此以後高斯小學的學習過程早已經超過了其他的同學,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後的數學基礎,更讓他成為——數學天才。 2、雞兔同籠妳聽說過“雞兔同籠”的問題嗎?這個問題,是我國古代著名趣題之壹。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有若幹只雞兔同在壹個籠子裏,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求籠中各有幾只雞和兔? 妳會解答這個問題嗎?妳想知道《孫子算經》中是如何解答這個問題的嗎? 解答思路是這樣的:假如砍去每只雞、每只兔壹半的腳,則每只雞就變成了“獨角雞”,每只兔就變成了“雙腳兔”。這樣,(1)雞和兔的腳的總數就由94只變成了47只;(2)如果籠子裏有壹只兔子,則腳的總數就比頭的總數多1。因此,腳的總只數47與總頭數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數,即47-35=12(只)。顯然,雞的只數就是35-12=23(只)了。 這壹思路新穎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數學家贊嘆不已。這種思維方法叫化歸法。化歸法就是在解決問題時,先不對問題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將題中的條件或問題進行變形,使之轉化,直到最終把它歸成某個已經解決的問題。 3、數學優秀小故事:門打開了,進來的是壹個年輕的小夥子。劉建明先生請他坐下,小夥子自我介紹說:“我是內地的導遊,叫於江,這次我帶領了個旅遊團到香港來旅遊,聽說您的大酒店環境舒適,服務周到,我們想住妳們酒店。” 劉建明先生連忙熱情地說:“歡迎,歡迎,歡迎光臨,不知貴團壹***有多少人?” “人嘛,還可以,是個大團。” 劉建明先生心裏壹陣驚喜:壹個大團,又壹筆大生意,真是太好了。作為壹名導遊,於江看出劉建明先生的心思,他記上心來,慢條斯理的說:“先生,如果妳能算出我們團的人數,我們就住您們大酒店了。” “您請說吧。”劉建明先生自信的說。 “如果我把我的團平均分成四組,結果多出壹個人,再把每小組平均分成四份,結果又多出壹個人,再把分成的四個小組平均分成四份,結果又多出壹個人,當然,也包括我,請問我們至少有多少人?” “壹***多少呢?”劉建明先生馬上思考起來,他壹定要接下這筆生意,“沒有具體的數字,應該如何下手呢?”他不愧是精明的生意人,很快就知道了答案:“至少八十五人,對不對?” 於江先生高興地說:“壹點都不錯,就是八十五個人。請說說妳是怎麽算的?” “人數最少的情況下是最後壹次四等分時,每份為壹人,由此推理得到:第三次分之前有1×4+1=5(人),第二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壹次分之前有21×4+1=85(人)” “好,我們今天就住這裏了。” “那妳們有多少男的和女的?” “有55個男的,30個女的。” “我們這兒現在只有11人的房間,7人、5人的房間,妳們想怎麽住?” “當然是先生您給安排了,但必須男女分開,也不能有空床位。” 又出了個題目,劉建明還從沒碰到過這樣的客人,他只好又得花壹番心思了。冥思苦想之後,他終於得出了最佳方案:男的兩間11人房間,四間7人房間,壹間5人房間;女的壹間11人房間,兩間7人房間,壹間5人的,壹***11間。於江先生看了他的安排後,非常滿意,馬上辦理了住宿手續。壹樁大生意做成了,雖然復雜了點,但劉建明先生心裏還是十分高興的。 智鬥豬八戒 話說唐僧師徒西天取經歸來,來到郭家村,受到村民的熱烈歡迎,大家都把他們當作除魔降妖的大英雄,不僅與他們合影留念,還拉他們到家裏作客。 面對村民的盛情款待,師徒們覺得過意不去,壹有機會就幫助他們收割莊稼,耕田耙地。開始幾天豬八戒還挺賣力氣,可過不了幾天,好吃懶做的壞毛病又犯了。他覺得這樣幹活太辛苦了,師傅多舒服,只管坐著講經念佛就什麽都有了。其實師傅也沒什麽了不起的,要不是猴哥憑著他的火眼金睛和壹身的本領,師傅恐怕連西天都去不了,更別說取經了。要是我也有這麽壹個徒弟,也能有壹番作為,到那時,哈哈,我就可以享清福了。 於是八戒就開始張落起這件事來,沒幾天就召收了9個徒弟,他給他們取名:小壹戒、小二戒…小九戒。按理說,現在八戒應該潛心修煉,專心教導徒弟了。可是他仍然惡習不改,經常帶著徒弟出去蹭吃蹭喝,吃得老百姓叫苦不叠。老百姓想著他們曾經為大家做的好事,誰也不好意思到悟空那裏告狀。就這樣,八戒們更是有恃無恐,大開吃戒,壹頓要吃掉五、六百個饅頭,老百姓被他們吃得快揭不開鍋了。 鄰村有個叫靈芝的姑娘,她聰明伶俐,為人善良,經常用自己的智慧巧鬥惡人。她聽了這件事後,決定懲治壹下八戒們。她來到郭家村,開了壹個飯鋪,八戒們聞訊趕來,靈芝姑娘假裝驚喜地說:“悟能師傅,妳能到我的飯鋪,真是太榮幸了。以後妳們就到我這兒來吃飯,不要到別的地方去了。”她停了壹下說:“這兒有張圓桌,專門為妳們準備的,妳們十位每次都按不同的次序入座,等妳們把所有的次序都坐完了,我就免費提供妳們飯菜。但在此之前,妳們每吃壹頓飯,都必須為村裏的壹戶村民做壹件好事,妳們看怎麽樣?”八戒們壹聽這誘人的建議,興奮得不得了,連聲說好。於是他們每次都按約定的條件來吃飯,並記下入座次序。這樣過了幾年,新的次序仍然層出不窮,八戒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去向悟空請教。悟空聽了不禁哈哈大笑起來,說:“妳這呆子,這麽簡單的帳都算不過來,還想去沾便宜,妳們是永遠也吃不到這頓免費飯菜的。”“難道我們吃二、三十年,還吃不到嗎?”悟空說:“那我就給妳算算這筆帳吧。我們先從簡單的數算起。假設是三個人吃飯,我們先給他們編上1、2、3的序號,排列的次序就有6種,即123,132,213,231,312,321。如果是四個人吃鈑,第壹個人坐著不動,其他三個人的座位就要變換六次,當四個人都輪流作為第壹個人坐著不動時,總的排列次序就是6×4=24種。按就樣的方法,可以推算出:五個人去吃飯,排列的次序就有24×5=120種……10個人去吃鈑就會有3628800種不同的排列次序。因為每天要吃3頓鈑,用3628800÷3就可以算出要吃的天數:1209600天,也就是將近3320年。妳們想想,妳們能吃到這頓免費鈑菜嗎?” 經悟空這麽壹算,八戒頓時明白了靈芝姑娘的用意,不禁羞愧萬分。從此以後,八戒經常帶著徙弟們幫村民們幹活。他們又重新贏得了人們的喜歡。 取勝的對策 戰國時期,齊威王與大將田忌賽馬,齊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馬:上馬,中馬與下馬。比賽分三次進行,每賽馬以千金作賭。由於兩者的馬力相差無幾,而齊威王的馬分別比田忌的相應等級的馬要好,所以壹般人都以為田忌必輸無疑。但是田忌采納了門客孫臏(著名軍事家)的意見,用下馬對齊威王的上馬,用上馬對齊威王的中馬,用中馬對齊威王的下馬,結果田忌以2比1勝齊威王而得千金。這是我國古代運用對策論思想解決問題的壹個範例。 下面有壹個兩人做的遊戲:輪流報數,報出的數不能超過8(也不能是0),把兩面三刀個人報出的數連加起來,誰報數後使和為88,誰就獲勝。如果讓妳先報數,妳第壹次應該報幾才能壹定獲勝? 分析:因為每人每次至少報1,最多報8,所以當某人報數之後,另壹人必能找到壹個數,使此數與某所報的數之和為9。依照規則,誰報數後使和為88,誰就獲勝,於是可推知,誰報數後和為79(=88-9),誰就獲勝。88=9×9+7,依次類推,誰報數後使和為16,誰就獲勝。進壹步,誰先報7,誰就獲勝。於是得出先報者的取勝對策為:先報7,以後若對方報K(1≤K≤8),妳就報(9-K)。這樣,當妳報第10個數的時候,就會取得勝利。 蝸牛何時爬上井? 壹只蝸牛不小心掉進了壹口枯井裏。它趴在井底哭了起來。壹只癩( lai)蛤蟆爬過來,甕聲甕氣的對蝸牛說:“別哭了,小兄弟!哭也沒用,這井壁太高了,掉到這裏就只能在這生活了。我已經在這裏過了多年了,很久沒有看到過太陽,就更別提想吃天鵝肉了!”蝸牛望著又老又醜的癩蛤蟆,心裏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決不能像它那樣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裏!”蝸牛對癩蛤蟆說:“癩大叔,我不能生活在這裏,我壹定要爬上去!請問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話!這井有10米深,妳小小的年紀,又背負著這麽重的殼,怎麽能爬上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壹段,總能爬出去!”第二天,蝸牛吃得飽飽的,喝足了水,就開始順著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到了傍晚終於爬了5米。蝸牛特別高興,心想:“照這樣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想著想著,它不知不覺地睡著了。早上,蝸牛被壹陣呼嚕聲吵醒了。壹看原來是癩大叔還在睡覺。它心裏壹驚:“我怎麽離井底這麽近?”原來,蝸牛睡著以後從井壁上滑下來4米。蝸牛嘆了壹口氣,咬緊牙又開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蝸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最後堅強地蝸牛終於爬上了井臺。小朋友妳能猜出來,蝸牛需要用幾天時間就能爬上井臺嗎? 4 回答者: jiangfan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