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日,上午貼門神對聯, 敬天地祖宗和過往神靈, 家家響鞭炮。 午餐後洗澡穿新衣,(客家習俗,年三十會用長命草,松柏,大桔葉煮水洗澡。) 晚餐壹般提早, 壹家匯聚壹堂,隆重而豐盛, 俗謂“團年飯” 。
臨近入夜, 家家戶戶燈燭輝煌, 壹直亮到子夜過後, 謂之“接財神” 。 夜幕降臨, 每室起碼要有壹盞燈亮到通宵, 謂之“點年光” 。 長輩們給小兒女發“壓歲錢” , 多少不等, 取“人人有錢” 的吉利。
未過子時,大家都不入睡, 謂之“守歲” 。 至子時, 家家戶戶鞭炮煙花壹齊鳴放,震耳欲聾, 燦爛輝煌,整個天地為之沸騰, 謂之“接新年” , 節日歡樂的氣氛達到高潮。
大年初壹, 大家早起拜年, 晚輩祝長輩健康長壽, 同輩之間互相恭賀新禧, 說新年如意、恭喜發財等吉利話, 不爭吵, 不罵人, 不講粗話, 取壹年吉利。 舞龍隊、舞獅隊大清早就出動, 敲鑼打鼓到各家各戶拜年, 大家都高高興興地迎接, 並饋贈紅包。
年初二和年初四, 親戚朋友互相拜訪, 婦女們“轉妹家” (回娘家) 和新女婿上門, 大路小路上人們來來往往, 大家喜氣洋洋。
年初三, “窮鬼日” , 客家人初壹初二不動掃帚, 初三大清早即起來拿起掃帚掃除垃圾, 謂之“送窮神” , 取壹年吉利發財。
年初五, “出年架” , 從這天起, 春節算基本度過, 大家可以出門的出門, 開市的開市, 各奔前程了。
擴展資料
客家春節的禁忌
春節本來出於對“年”的禁忌。鄧雲鄉《紅樓風俗談》(中華書局1987年版)謂“年”字,按古文的寫法,是壹個象形字,有頭有尾 ,腳向四面伸開,像壹個大壁虎。據說是壹種很可怕的爬蟲,壹歲之中,人家不遇到它,最好了,便平安無事度過了,因此燒壹堆火,弄了壹些好東西大家好好吃壹頓,以示慶祝,這就叫做“過年”。後來,歡慶除舊迎新的歲首,就變成現今的“新年”和“過年”。
客家俗話說:“入哩年界禁忌多”。客家傳統民間奉行的春節禁忌包括:禁打罵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講粗話惡語。
正月初壹是壹年之始,人們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壹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這壹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貧、災、亂、荒、殺等;米缸不能空著,以免壹年之中有斷炊之意。忌灑水、掃地、倒垃圾,這叫做"聚財"灑掃、傾倒垃圾,唯恐把"財氣"掃走、倒掉。這壹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人們認為這壹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裏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壹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壹年都被"掏空"的危險。初三日忌出門訪友,初三各家都習慣掃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邊去,喊做送窮鬼。因此這日少人出門;忌用針線,尤其忌在廳堂做針線活 。
百度百科:客家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