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分析數據好幾年了,接觸過各類經濟指標,GDP、稅收、金融、出口、固投、規工、社消、用電量、人均收入等等。但因為各地統計的規範性不壹、標準不壹,有些重要指標壹直存在不少偏差。
比如之前居士整理過的規工數據,這幾年才被國家統計局整頓,有些省規模以上工業營收和利潤總額被腰斬的都有;還有固投也是,國家統計局正在整頓中,從公布出來的某些城市數據看,被腰斬的、砍掉30%以上的都有。GDP也是同理,近五六年來幾乎每年都有省市在被重新核算、擠水,至今還有不少地區(城市)的GDP和基礎數據無法適配,總有壹天也會被整頓的。
那麽大家認為哪些經濟指標才是相對可信的,而且可以體現省(市)的真實經濟實力呢?我先說說我認為相對可靠而且比較重要的幾項數據指標吧。
國內稅收或三大稅、壹般預算收入內稅收稅收數據在5年前也不壹定真實的,經歷了2次改革:營改增和國地稅合並後,基本上已經杜絕了瞎報、虛增和空轉。
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說過“經濟決定稅收、稅收決定經濟”,足見稅收之重要。全國統壹市場、統壹稅制,減免稅收等都要通過國務院批準。所以除了少數地區和產業(西部某些產業有企業所得稅15%優惠、高新技術產業企稅15%稅率、規下企業有稅率優惠等),基本上可以反映地區所有產業的產出和經濟成果。
當然也要分析地區間的產業結構,比如三產發達的城市稅收偏低,工業城市稅收偏高(工業稅收稅率高)。另外大總部城市、省會城市有不同程度的吸稅,主要是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
在我看來,稅收是最能體現省(市)經濟實力的指標之壹!
金融機構存貸款金融存款余額反映各城市對資金的吸附能力、投資和產出強度等。尤其是同檔城市間的比拼,能壹定反映城市潛力和發展趨勢。資金流動是最實在的,產出強度厲害、尤其是產品輸出多,投資商青睞,這些是最實在的。
貸款余額,是體現投資的增長率。很多人對這個數據有所誤解,認為是負債。其實不然,現代經濟只要上規模的活動大部分都要走貸款,可以體現地方各項投資的活躍。風險?做什麽是沒有風險?改革開放壹樣有風險,但讓我國經濟發展至今!而且所有貸款都要有資產抵押的,不存在空手套白狼的事!
當然這項數據同樣存在大總部、省會的不同程度吸金功能,不同檔次的城市之間不可直接對比。
居民用電量和第三產業用電量因為工業用電結構性差異太大,比如濱州用電量超過1000億千瓦時,但絕大部分是電解鋁耗能,而且增值率極低。所以工業用電只能工業結構差不多的城市或地區可以比較。
居民用電量可以體現城市規模,人均居民用電量可以體現地區生活水平;
第三產業用電結構性差異較少,耗能低增值率高的金融業、軟件信息業、房地產業等也不過耗能最高的批零業和傳統服務業的不到倍數而已,何況前者規模本身就不大,總體來看,第三產業平均耗能各地區差異不大的。所以第三產業用電量可以體現各地的服務業規模大小,尤其對於大中城市來說,具有很大的比照意義。
人均可支配收入、整頓後的工業數據、社保等人均可支配收入雖然是抽樣數據,但省級的話樣本較大偏差是較小的,後面我會寫壹篇專門解析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構成,基本上是相對靠譜的。大致可以體現地區(城市)的居民收入水平。
規工數據被國統局整頓後,絕大部分省市已經接近數據真實,只有少部分還存在偏差。所以可以大致通過最新的規工營收、利潤總額來看各地的工業規模。
社保可以體現各地企業的規範性,這個在今天社會還是比較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