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冬天是對身體“進補”的大好時節,俗稱“補冬”。在中醫認為是冬至這天進補身體最容易吸收,而且天冷不容易上火。
冬至是天地陰陽氣交樞紐,也是人體陰陽氣交的相關時刻,所以冬令進補常選擇於冬至日開始,藥性宜偏於溫熱養陽,但應以溫而不散、熱而不燥為主。
特別是在廈、漳、泉、臺灣地區,冬至補冬是很重要的。在立冬至日補壹下,是為了適應氣候季節性的變化,調整身體素質,增強體質以抵禦寒冬。在中國民間壹般有吃湯圓、吃豆腐、包餃子、喝羊肉湯等不同習慣。
補冬的來源
中醫認為:“萬物皆生於春,長於夏,收於秋,藏於冬,人也亦之。”也就是說冬天是壹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冬天人們食欲大增,脾胃運化轉旺,此時進補吸收率高,更能發揮補身的作用,投資少,見效快。事實證明,冬令進補不僅能調養身體,還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立冬,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這個季節草木雕零、蟄蟲休眠,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雖然過了冬至後白天越來越長,黑夜越來越短,陰氣也盛極而衰;但壹般冬至後,寒冷的天氣仍會持續壹段時日,為了抵禦寒冬,中國民間習慣在冬至前後“補冬”,而立冬過後,天氣時冷時熱,還沒有開始冬令進補的民眾,可掌握這段時間進補壹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