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不僅僅是物質脫貧,更應該是精神和教育上的“脫貧”。
貧窮不是農民的代名詞。農村窮也是由於其地理位置、生活環境、勞作方式、文化知識、技術知識等等各方面的限制,從而造成了我們農村相對的落後和貧窮。以前說人窮誌短,現在說貧窮限制了妳的想象力。
其實說白了就是人窮了,精氣神也沒有,思想也放不開,碰到發財的機會、迎來好的政策,他們也不敢放開手腳去做,只能坐等機會白白流失。在實際的脫貧過程中,也確確實實有壹部分人就等著給送錢、送糧、蓋房,少了或不及時就不給妳簽字,總體感覺就是我窮我有理。
農村發展緩慢,與受教育水平還是有著壹定原因的,所以說我們在看到壹個又壹個貧苦戶走上富裕的時候,也要抓緊為鄉村孩子的教育獻計獻策,出錢出力,改善農村教育設施,提高教學水平,從根子上來消除貧窮。
人壹旦有了追求財富的精神,就會積極主動的去想辦法、找路子,這樣再加上我們各級政府的政策、資金、技術上的幫扶,脫貧只是時間上的問題。可要想讓農民從根子上世世代代、徹徹底底的改變貧窮,就要從精神和教育兩方面同時“脫貧”。
教育“脫貧”說的是兩個方面,壹個是農村孩子們的教育,另壹個是農村的種植技術、養殖技術、文化、政策、法律等等各方面的知識。我們先來說說農村孩子們的教育,都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可貧窮卻能讓孩子讓不起學或中途輟學,走上父輩僅僅是會寫出自己名字的老路。
如今大家都在講扶貧應該“造血”而不是“輸血”,我倒覺得扶貧首先應該把精神扶起來,激發起他們對財富的渴望,激發起擺脫貧窮的鬥誌,在他們的內心集聚成壹種發家致富的力量,讓他們真正的意識到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有沒有膽量去迎接財富、去創造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