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誰說說漢朝歷史

誰說說漢朝歷史

漢朝分西漢、東漢 西漢簡介 秦朝滅亡後,繼之而起的是壹個強大的王朝,這就是西漢王朝。 西漢是繼秦之後的強大的統壹的封建王朝。西漢建立後,在諸多制度上承襲了秦制,又實行了輕徭薄賦的政策,使社會經濟穩步發展,農業、手工業及商業領域均取得明顯進步。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上,漢武帝又進壹步采取措施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如推行“推恩令”、“中朝”制、鹽鐵專賣及“獨尊儒術”等。在征討匈奴的同時,西漢政府還派張騫出使西域,擴大了對外交往,絲綢之路隨之產生。而以“昭君出塞”為標誌的和親,漢中央與周邊民族的關系也在繼續得到發展。西漢後期社會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導致王莽改制和綠林、赤眉大起義。西漢時期在文學、史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等領域的成就輝煌燦爛,影響深遠。 西漢建立(前206年-前202年) 楚漢戰爭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到處出現割據勢力,而劉邦和項羽也在這時崛起。項梁找到了楚王的後代,立為楚懷王(後為楚義帝),並且各自出兵,打算攻滅秦朝。 劉邦聽從謀士的安排,於公元前207年12月首先攻入關中,秦王子嬰投降,劉邦入據秦都鹹陽。劉邦未實現“先入關者為王”的約定,因自己的實力不及項羽,退軍霸上。此後項羽漸握大權,憑借自己強大的武力進行統治,分封諸侯。立楚懷王為義帝,封自己為“西楚霸王”。他將劉邦封在蜀地,且將劉邦的國號定為漢。該年中國有18個諸侯,1個義帝。不久,劉邦在自己的封地整頓軍隊對項羽進行進攻,前期並不占據優勢。不過,劉邦的軍事才能雖然無法與項羽相比,但劉邦善於使用人才,他重用蕭何、張良、陳平等謀士為他效力。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不被項羽重用的將領韓信,正是他出色的軍事才能使局面逆轉。在最後的垓下戰役中,劉邦贏了項羽,而項羽拒絕了屬下東渡烏江卷土重來的建議之後,他在烏江邊自盡,為楚漢戰爭畫上了句號。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稱皇帝,定國號為漢。6月定都長安,西漢王朝誕生。 休養生息(前202年-前141年) 與民休息也就是我們歷史上常說的“修養生息”政策 休養生息政策指大動蕩、或長期戰爭以後,統治者不搞勞民傷財、嚴刑峻法的統治,改以寬刑薄賦的政策,保養民力,增殖人口,以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休養生息政策自漢高祖開始,歷經幾代皇帝(惠帝、呂後、文帝、景帝),執行了六七十年。結果是“海內殷富,國力充實”。班固說:“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 無為而治漢高祖稱帝後,有鑒於秦亡經驗,遂在政策上采取道家“黃老治術”、“無為而治”的理念。 首先,采取“郡國制”,郡縣和封國並存。皇帝分封侯國和王國,其中侯國只享有封地內的稅收無軍事和行政權並受郡的管轄,而王國則擁有獨立的政治和軍事權力。另外,對內註意興修水利,減免賦稅,為恢復農業發展創造條件;對外則和親匈奴,維持邊區和平。漢朝這壹系列政策大體維持了壹時和平,但亦引致壹系列問題,對內的輕徭薄賦政策,令地方上壹些豪強勢力日大,形成土地兼並;對外則匈奴侵略日頻,威脅邊區和平。 在執行這些政策之余,漢高祖也對在楚漢相爭中有大功的異姓諸侯王們起了猜忌之心。韓信就是在這時候被蕭何用計被呂後處死,隨後彭越、英布等人也相繼被鏟除。異姓諸侯王幾乎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劉姓諸侯王。劉邦在白馬之盟上對眾人說了壹句話:“非劉氏而王者,天下***擊之。” 劉邦在討伐英布叛亂時受傷,不治死亡。時為前195年。 呂後專權漢高祖死後,政權漸漸被高祖皇後呂太後所掌握,繼位的太子漢惠帝因受到呂後的刺激,不理政事,惠帝死後,呂太後連立兩傀儡皇帝,並漸漸削弱劉氏,並封諸呂為王,掌權長達八年。這種局面壹直到呂後死後,周勃和陳平奪禁軍權,斬殺呂產等人,才告消滅。 文景之治呂太後死後,由於諸呂掌握兵權,而功臣更不滿呂氏專權,太尉周勃、丞相陳平施計奪取呂氏的兵權。由於漢高祖只余下兩個兒子,朝臣以淮南王母家趙氏強橫,代王母家薄家善良,故以呂太後所立的傀儡皇帝非惠帝親生為由,迎立代王恒即帝位,是為漢文帝。他減輕人民的負擔,減輕刑罰,其子景帝即位後,也持續此種政策,因此歷史上將此時期稱為“文景之治”。文景二帝都是道家思想的推崇者,主張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在此期間,國家穩定發展,國力大大增強。 只是,景帝在位期間,聽取晁錯的意見,進行削藩。操之過急,結果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為此時期唯壹的壹次動亂,且為期不到壹年,結果由周勃的兒子周亞夫所平定。七國之亂後,朝廷設法剝奪各個諸侯王的力量,加強中央集權。 大漢盛世(前141年-前48年) 對外戰爭 西漢中期算是漢朝最強盛的時段。景帝死後,太子劉徹即位,即漢武帝,壹上臺便改“無為而治”的治國策略,對外三度攻匈奴,把匈奴驅逐至漠北地區、打通西域,造成“絲綢之路”;對內則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力量;並召開“鹽鐵會議”將制鹽和制鐵的事業收為國有。但武帝對外的戰爭也是有代價的,武帝三打匈奴後繼續對匈奴攻伐,令匈奴邊患再次復燃;武帝時國家的稅收再次增加,同時武帝將刑罰也再次加嚴,武帝後期因此發生了壹些暴亂;開銷甚大,因此創立“均輸”、“平準”官,與民爭利。另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成為了中國固有的文化潮流。 劉徹死後,劉弗陵、劉病己繼承遺誌,他們在任時,漢國的經濟最繁榮,政治最穩固,文化最昌盛,科技最發達,疆域最遼闊,綜合國力是世界第壹,史稱武昭宣盛世。 武帝晚年,發表了著名的輪臺之詔,這也表達了漢武帝對自己深刻的反省,國家也漸漸穩定下來,使漢武帝雖有亡秦之失卻無亡秦之禍。 衰敗滅亡(前48年-公元9年) 衰於元成 宣帝於43歲時病死,太子漢元帝即位。元帝以後,豪強大地主兼並之風盛行,中央集權逐漸削弱,社會危機日益加深。加上漢成帝沈迷於溫柔鄉。王氏的權力愈來愈大,自王太後的親戚王鳳以來,全由王氏子侄出任大司馬大將軍,王氏在朝廷的勢力日漸鞏固。 敗於哀平 漢成帝死後,成帝皇後趙飛燕聯同太子合力排擠王氏。太子即位是為漢哀帝。把哀帝祖母傅太後及生母丁太後入主宮禁。大司馬王莽見大勢已去,向太皇太後王氏建議暫時退讓,結果王莽辭官回到新野新鄉封國。 漢哀帝不事政綱,讓漢朝逐漸衰弱。而“斷袖之癖”典故中的的寵奴董賢,二十二歲時拜為大司馬輔政。 漢哀帝死後,王氏權力再起,此時,王莽以君子之姿逐漸幹預朝政。最後,他殺孝平,廢孺子,於9年1月10日正式稱帝,改漢為新,西漢亡。 東漢簡史 漢光武帝 西漢末年,土地兼並之風愈演愈烈,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淪為奴婢。王莽代漢建新之後,新帝王莽先後頒布了“王田令”、“私屬令”等壹系列新政,力圖緩解西漢中期之後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然而,王莽改制觸動了大豪強與許多上層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激烈反對與排斥,加之改革措施過激過快,終於使這場由封建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自救式改革以失敗而告終。王莽改制不但沒能緩解西漢中後期以來不斷激化的社會矛盾,反而使得這種矛盾空前激化,加之新朝末年水旱災害不斷,終於在新莽天鳳年間爆發了著名的綠林與赤眉大起義。壹時間,四方相應,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昆陽城下,面對新朝號稱百萬(實為42萬左右)的圍剿大軍,西漢皇族後裔出身的劉秀沈著冷靜、奮力死戰,終於在其他綠林軍的配合下,壹舉摧垮新莽42萬大軍。昆陽之戰,標誌著新王朝賴以維持其統治的軍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盡。同年,綠林軍攻破長安,王莽死於變民之手,新朝滅亡。新朝滅亡之後,曾與綠林軍並肩作戰的劉秀北渡黃河,與綠林軍徹底決裂,從而開始了他占有河北,逐鹿中原,進而兼並天下的霸業。公元25年,即東漢建武元年,劉秀在河北登基稱帝,因劉秀系西漢皇族的後裔,故國號仍為“漢”,劉秀就是漢世祖光武皇帝。因劉秀所建立的漢王朝首都在洛陽,劉邦所建立的漢王朝首都在長安,在地理位置上壹東壹西,故後世稱劉邦所建漢朝為西漢,劉秀所建漢朝為東漢。劉秀定都洛陽之後,不斷對四方用兵,先後消滅了盤踞關中、號稱百萬的赤眉軍,割據隴右立地稱王的隗囂與在西蜀稱帝的公孫述等大小數十個割據勢力。經過12年的東征西討,劉秀終於在東漢建武十二年即公元37年掃滅了最後壹個割據勢力—“成家帝”公孫述,自此,經歷了自新莽末年長達近二十年的紛爭混戰,古老的中華大地再次歸於壹統。 光武帝在平定天下之後,重視生產與人民生活的恢復與發展,遭戰亂破壞的生產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復,人口與墾田數目大大增加,史稱“光武中興”。又歷經漢明帝、漢章帝30多年的統治,東漢的國力空前強盛,四夷臣服。公元121年,攝政長達17年之久的鄧太後駕崩,東漢王朝自此結束了她的黃金歲月,朝政急轉直下。東漢自和帝起,皇帝都是年幼即位,而攝政的閻氏、梁氏、何氏等太後皆無鄧太後的政治才能與賢淑品德,她們或私欲過重,或優柔寡斷,使得外戚勢力與宦官橫行朝堂,朝政日益衰敗。漢靈帝即位之後,沈迷酒色,重用宦官,終於在東漢中平元年爆發了震驚朝野的黃巾之亂,東漢朝廷調集重兵才將這場聲勢浩大的變亂鎮壓下去。公元190年,剛剛平定了“黃巾之亂”的東漢王朝又逢“董卓之亂”,中央大權逐步落入董卓等權臣之手,而其他在外帶兵的將領與地方豪強也借助於圍剿黃巾軍的機會掌握了大量的武裝,從而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大幕,董卓、袁紹、曹操、孫堅、劉備等人紛紛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公元220年(東漢延康元年),曹操病死,沿襲了魏王爵位的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在洛陽稱帝,國號“大魏”,東漢滅亡。自光武帝開基創業到漢獻帝讓位於魏王曹丕,東漢王朝歷十二帝,立國196年。 東漢提倡儒學,太學林立,學術氣氛濃厚,故而東漢在中國歷史上的科技和文化發展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進和創新了造紙術,人類歷史上真正意義的“紙”—“蔡侯紙”誕生了,從而使中國結束了“竹帛”時代,這是壹個劃時代的變革,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文明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東漢還誕生了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科學巨人—張衡,他發明了水運渾天儀與地動儀,尤其是地動儀,直到1700多年之後,歐洲才發明了類似的儀器。他在天文學巨著《靈憲》中對月食成因的解釋,使他成為了世界上第壹個科學的揭示了月食成因的人。此外,被稱為文宗字祖的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成為了漢字學的開山鼻祖,故後人研究漢字必先讀《說文》;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的不朽之著,成為了日後中醫學的“醫方之祖”。華佗是世界上第壹個使用了全身麻醉進行外科手術的人,在醫學比較落後的封建時代,這是壹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班固所著的《漢書》,開創了紀傳體斷代史的先河,成為了繼《史記》之後的又壹部史學巨著。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上,各個領域都出現了傑出的代表性人物,其中“紙聖”為蔡倫,“科聖”為張衡,“醫聖”為張仲景,字聖為“許慎”,僅東漢壹代就出現了四位“聖人”,這是壹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