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認為曹操是三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雖然壹部《三國演義》將曹操寫成奸詐小人,可縱觀歷史其他文獻,如:《三國誌》《後漢史記》《資治通鑒》等對曹操的評價均是正面大於負面。《三國誌》中說曹操:曹公“明略最優”,成事則“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禦軍十余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此正是第壹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所特有的豐采。作者遙想在那金戈鐵馬的年代,壹個並非出身於名門望族大家(孫武之後的孫堅),也無皇室血統(所謂天子皇叔的劉備),也非有三公四卿資歷的家族(袁家兄弟),僅僅是宦官的過繼之子的後人,本家也不過是有些錢財而已,於亂世之中,挺身而出,刺董卓,(《魏武略》還說他去刺殺過張讓)聚義眾,發矯詔。靠個人魅力自立於亂世,進而戰略明確,進京城,挾天子以令諸侯,壹統北方,成就大業。
自古以來,罵曹操者無非兩個借口:壹,汝南許劭曾經評價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既然如此,三國又是亂世,曹操當然便是奸雄。況且曹操自己說:寧我負天下,不可天下人負我。這便是奸雄的確鑿證據,故天下義士以此為依據,視曹操為不義之人;其實,許劭的原話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也。後來的反對者特別是那個寫《魏氏春秋》的史家,東晉的孫盛,為了自己貶魏擡蜀的目的,將英雄改成了奸雄。(我很奇怪,對於孫盛的書,歷史上認同的人還很多,連司馬遷在寫《資字通鑒》的時候,都選用了他不少的章節和資料。包括這句話。)壹字之差呀。唉,有時候,壹個人就毀在壹個字上,曹操就是這樣的。
二,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壹些人看來,世上之人,天子為大,天子事便是天下人的事。不是有句話嗎:天下乃皇帝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至於這個天子有沒有本事,是不是明君都無所謂,作為他的臣民,就要聽他的,要妳活,妳才能活,要妳死,妳就得死,死還要謝恩。而曹操竟敢挾天子以令諸侯,上朝配劍,把皇帝當傀儡,當然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曹操便成了不忠不孝的奸臣,應該下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翻身的。
當然現在的很多人(也有不少人還是這樣認為的)不這樣認為:曹操生於東漢未年,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頻繁。人與人之間真情少,利用大。作為壹個想要在亂世中生存並有所作為之人,警惕性是很重要的,雖然曹操做的過分了點(史說其性格多疑)所以才有“寧我負天下,不可天下人負我”壹說(連這個說法都找不到史料依據),然而這也是情形所逼。世間多少人不是如此想的?卻只有曹操敢於直說。而曹操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性格也是上當多了造成的。作者寧喜歡曹操這種真小人的性格,卻不喜歡劉備這種偽君子。
至於挾天子以令諸侯不過是曹操的戰略措施。作者本人設想如果生於那種亂世,也寧可選擇作壹方霸主,成就壹凡事業,也不會對壹個行將就木的腐敗無能的政府寄予希望。況且就如曹操所言:如果不是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不知當時的中原大地有幾人稱霸,幾人稱帝,天下大亂幾時休。整個三國壹百年左右的歷史,真正動亂時代前後不過二,三十年,過後雖然分為三國,民眾的生活相對反而比較安定。反觀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國內的動亂長達百余年,戰火不斷,比三國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三國初期諸侯稱霸,國內的動蕩遠比戰國時期還亂,沒有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動亂的局面的確無法控制。所以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僅不是罪,反而對民眾而言是功。
同時作為壹個諸侯霸主,曹操身上的霸氣未見,倒是文氣逼人。曹操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文學大家。不提他本身的詩詞歌賦的成就,看他促進民族大融合,取文姬歸汗的壹系列重文政策,也是三國時期其他霸主所不能相比較的。即使是把他打的壹敗塗地,在歷史上享有盛名的諸葛亮和有著顧曲周郎之稱的小輩英豪周瑜又留下幾部詩篇,著作?除因政治原因殺了幾個文人(如孔融等)外,曹操對士族是極其容忍的,也未曾迫害文人才子,否則就沒有建安七子的存在了。而他殺孔融等人是因為他們阻礙了自己的政治抱負,不是因為這些人太忠於皇帝,而是因為這些人容不得他。政治鬥爭是妳死我活的。歷史上這種血腥的政治鎮壓難道只有曹操曾經做過?不提太遙遠的事情,就是近代壹,兩百年的歷史上的這種政治鎮壓我們知道的還少了嗎?這些鬥爭的殘酷性恐怕比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吧。為什麽對曹操便如此苛刻呢?相反,曹操對有才之士是非常喜歡和寬容的。對關羽和趙雲的喜愛,對殺死陳宮的不得已,對殺死沮授的痛心無壹不表現出曹操的愛才之心。反對曹操的人說他這壹切都是惺惺作態。可是這樣的惺惺作態,袁紹,張魯,孫權等以及歷史上的許多人都做不出來。劉備到是哭出來了,真假幾分相信現在的人們都看出來了。而且在諸葛亮時代,蜀地能留下的人才恐曲指能數。
作者再來說說這千古討論最多的曹操的大罪:挾天子以令諸侯。千百年來,對於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對還是錯的爭論是最多的。特別是現代,更是討論的非常之多。作者略作了壹下統計,竟是贊同的少,反對的多。
在這裏,讓我們壹起回顧下曹操這個政策的出臺前後。當時,漢獻帝經過了董卓將他挾恃到長安,後又被李傕、郭汜搶來搶去,好不容易被韓暹和楊奉救回了長安,可已經被嚇怕了。當時漢室不興,典籍盡失,連皇帝的面子都沒什麽人去理了。當漢獻帝他們被韓暹、楊奉帶回洛陽的時候,人都快被餓死了。漢獻帝這時候先想到的是呂布,他發昭書,封呂布為平東將軍和平陶侯,請呂布去勤王保架。可是呂布也餓的夠嗆,有心無力,所以給漢獻帝回書,說自己找到糧食就去。漢獻帝想等妳找到糧食我就餓死了。正沒辦法的時候,派去找呂布的使者對漢獻帝說有個叫曹操的很有本事,試試找他。漢獻帝是抓個稻草就不會放手的,馬上就給曹操去了昭書。曹操時在許昌,與眾謀士們商量是否迎接漢獻帝,許多人對此不感興趣,有人認為洛陽守將韓暹、楊奉自恃有功於漢室,恐難以控制。唯獨曹操的首席謀士荀彧主張迎接漢獻帝,他說:“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影從,漢高祖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蒙塵,將軍首倡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遑遠赴。今鑾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懷感舊之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雖有逆節,其何能為?韓暹、楊奉,安足恤哉!若不時定,使豪傑生心,後雖為慮,亦無及矣。”於是,曹操作出了他壹生中最大的決定,也是讓後世爭論不休的決定:將漢獻帝迎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荀彧是個忠於漢室的人物,他鼓動曹操迎漢獻帝,並非為曹操著想,純是欲挽狂瀾於既倒、扶漢室於傾危。他想借曹操的手扶助漢室。他真誠地希望曹操能匡扶天下、振興漢室,他列舉的迎獻帝的理由有三,即“奉主上以從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義以致英俊”。後來,當曹操逼迫漢獻帝封自己為“國公”,荀彧還要公開反對,認為:“曹公本興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其實在當時,漢室已經沒有任何號召力,人們都認為漢朝“氣數已盡”,早已不堪扶持。正如郭圖和淳於瓊所言:“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可曹操不這麽想,當時的他還真有做名臣的心。他大概覺得漢室再危,也是正統。骨子裏的曹操還是那種文人的氣質,士大夫的思想。既然已經決定迎接皇帝了,曹操馬上命令曹洪帶兵前往。可惜,曹洪的兵被袁紹堵住了。跟皇帝聯系不上了。就在曹操嘆氣的時候,有個叫董昭的家夥早就看上了曹操,所以他都沒跟曹操打個招呼就用曹操的名義給楊奉寫了封非常恭敬的信,表示了曹操勤王的決心。這個楊奉正和韓暹爭權呢,接到信,大喜,立即派人聯系了曹操,並在皇帝和董承這些大臣面前說曹操的好話。皇帝聽的高興呀(妳快餓死了,有人送飯,妳能不高興嗎?),馬上封曹操將軍,並讓董承親自迎接曹操前來勤王,伴駕。好。這下曹操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找皇帝了。帶著大批的口糧,曹操見到了皇帝,自然是皆大歡喜。曹操隨後的工作就是借口洛陽距離他的根據地太遠,請漢獻帝遷都許昌。這點漢獻帝是完全贊成的,洛陽連個象樣的房子都沒有,召見朝臣的時候壹幫士兵就爬在墻頭上跟看耍猴似的看皇帝朝會。但是楊奉反對,他再傻也知道到了曹操的地盤上什麽都得聽曹操的。反對無效後,楊奉決定打,可惜又打不過,部下大將徐晃投了曹操,楊奉只好自己逃跑。漢獻帝到了許昌以後終於可以住上好房子,吃上飽飯,還可以“宗廟社稷制度始立”,再擺擺譜。曹操也並沒有學董卓“劍履上朝,參拜不名”,照常給漢獻帝下跪,漢獻帝自然更是得意,就馬上加封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這個時候,兩人的關系還很不錯。真正的交惡要在三年以後了。現在的漢獻帝還是心滿意足的。
開始的時候,漢獻帝挺配合曹操,讓封誰,就封誰,讓下昭就下昭。那些小軍閥還是不得不聽皇帝的。孫子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初的四年間,曹操充分利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以伐謀、伐交為主,開始了對周圍各個小集團的兼並。曹操倒黴就倒黴在了袁紹身上。這家夥,在當初漢獻帝窮困潦倒的時候,也打過這個主意的,出主意的是沮授。沮授對袁紹說“今州域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禦之!”這是明目張膽地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可郭圖和淳於瓊不同意:“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英雄並起,各據州郡,連徒聚眾,動有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也。”都知道袁紹是個墻頭草的,最拿不定主意的壹個人。好了,現在這個事情被曹操做了,袁紹不高興了。心想我不做的事情妳居然敢做,那我肯定不給妳好果子吃的。所以,當不知道那個家夥出主意讓漢獻帝封了袁紹壹個太尉的時候,袁紹氣極了,破口大罵。把本來是沮授說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安在了曹操的身上。從此世人就開始說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了。曹操知道了沒辦法,趕緊把自己的大將軍讓給袁紹,並且還讓皇帝封他做鄴侯。夠低聲下氣的了。可袁紹接受了大將軍的稱號,因為他不讓曹操做,但拒絕了鄴侯,也不知道出於什麽心思。
漢獻帝當然也明白這其中的名堂。其實他就是不明白,他身邊的那些所謂忠臣些也會讓他明白。這些董承之流,作者想他們定是對曹操十分不滿的。為什麽呀?很簡單,他們看不起曹操的,妳壹個閹官的後代,憑什麽那麽橫?曹操呢,自己有本事,當然看不起這群吃白飯不會做事的家夥。好,有了袁紹的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了的說法,再加上這些忠臣的攛掇,漢獻帝不高興了。不是有俗話說的嘛:升米恩,鬥米仇呀。妳給我壹升米,沒讓我餓死,我感激妳,妳是我的恩人;可妳給了我壹鬥米,就能給更多,妳不繼續多給,那妳就是仇人。好,這下曹操開始吃苦頭了。為了這個所謂的天子和朝廷,曹操付出了大量的財力,人力和物力,可不僅不討好,還受了不少的氣。在漢獻帝和那些吃了飯不做事的忠臣眼裏,妳曹操既然供給了我這些吃的,用的,還恢復了典章制度,妳就應該再知趣點,把妳的權利完全放棄了,全部獻給我好了,至於妳,功勞已經太大了,可以自動去了,歸隱也好,死了更好,就是不要在我這裏指手畫腳了。曹操當然明白,可曹操又怎麽放心把權利交給這麽壹群什麽都不懂的廢物,那簡直就是將自己壹生的辛苦白白打了水漂?所以他就是不放手。這樣壹來,那個漢獻帝就多次欲殺了他而後快了。可曹操不能讓人把自己殺了呀,他就只有去殺那些人。好了,殺人,再加上文人的渲染,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罪名就傳了開來,壹傳就是幾上千年。那些反對曹操做天子以令諸侯這件事情的討論的依據就是這樣來的。
贊同的呢?除了曹操在開始階段是有過壹點好處以外,作者認為主要的是,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對他自己的好處不大的,真正得到好處的還是中原的老百姓。因為不論怎麽爭論,有壹個事實是明擺的,那就是沒有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漢室早玩完了,(那個漢獻帝多半會餓死在洛陽。如果真那樣,曹操會怎麽樣?)那天下真的不知幾人要稱帝,幾人要稱霸了。就像張魯之輩就說漢室尚在,安敢稱帝?在遼東稱霸幾十年的公孫度父子也沒敢稱皇帝。真正稱皇帝的只有袁術這個不學無術的家夥。劉備那麽想做皇帝,在曹丕稱帝前,他都不敢動。眾所周知,要是真的稱皇帝的人多起來,人民的生活將受到更大的影響。因為大家都可以做皇帝了,妳有妳的政策,我有我的方法。那就會回到戰國時代。當然文字是不會亂了,可經濟呢?錢幣自然混亂,社會秩序壹點都沒了。戰亂更加頻繁,中原的混亂局面將更加不堪。三國的歷史也會重寫。所以作者堅決支持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因為他帶給了老百姓實惠。可惜曹操竟然為了這個背付了上千年的罵名。
哼,這些所謂的文人墨客只不過是當權者的口舌,他們怎麽會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看事情呢?還有那個羅貫中,真是個顛倒黑白的主,就是他,讓本來應該感激曹操的百姓竟也恨曹操入骨。而那時候的老百姓不會寫字,更沒有戲曲之流,當然留不下他們的感激。不過當時的青州,幽州的百姓聽到曹操滅了袁紹父子可是很高興的。所以我喜歡曹操的原因也是這個。
曹操在當時的社會情形下,其實是沒人能理解他的。因為他的思想已經超越了那個時代了,正所謂曲高和寡也。而後人所認識的曹操不過是文人筆下的曹操。文人,特別是古代的文人,在忠君思想下洗腦過的文人,誰敢說曹操的好話?自然是人雲,我雲,將曹操貶之又貶,乃至於貶到十八層地獄,不能再貶了,就讓曹操在那裏受罪好了。我為曹操壹哭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