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培養興趣,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葉聖陶曾反復強調“習慣在學習中的作用,認為“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主張“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即“自主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進步與成長的重要因素,而習慣是在生活過程和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與培養起來的,要讓學生自主學習首先要培養學習興趣。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工作到忘我,時間過得飛快而愉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文化研究小組負責人米哈裏提到,如果人從小就體會過為興趣而忘我的滋味,就會感到快樂,並壹直主動尋找這種樂趣。因此,如果能讓孩子從愛好出發,如讓喜歡解數學題的孩子多做有挑戰性的問題;鼓勵喜歡寫作的孩子在學習之余積極投稿。這樣能激發他們的忘我精神和征服欲,久而久之,他們便會主動去體味這種感覺了。又如將壹些公式、知識等與生活中的事物聯系起來,讓他們覺得熟悉、有親切感;避免浮躁,引導他們透過知識之皮毛看到其真正的內涵,當他們真正去思考了,並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問題,當心裏有了成就感,就會感到學習的樂趣所在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老師適時適度地給予孩子贊賞。另外,不要太註重學習成績,只要他努力了,即使成績不理想也不要責怪,不妨和藹的對他說:“老師期待妳下壹次的表現。” 他們的自我成長就是在這樣的鼓勵和期望中完成的。培養興趣就是要在參與中培養,在成功中提高。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和愛好,尊重他們的個性,投其所好,鼓勵其每壹次的成功和與眾不同。如果"心中喜悅",勢必會引發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進而能充分全面地進行自主學習。
二、創設寬松自主的學習環境,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
教師的態度和管理方式應有助於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尊重每壹位學生,註意傾聽他們提出的每壹個要求和問題,並及時幫助和指導。我覺得尊重才會平等,和諧才能輕松,只有在寬松、自主、愉悅、合作的氛圍中,才能極大的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樂意去思考、探究問題,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學習環境,是學生敢於自主學習,充分張揚個性的前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運用知識方面的信息傳遞,更要運用關愛的眼神、親切的話語、幽默的語言、巧妙的情景等情感信息方面的交流,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寬松、愉快的氛圍中敢說、敢想、敢做、敢問,為學生提供敢於自主學習的空間,為他們的“自主學習”奠定基礎。
另外,我覺得教師不應該只做教給學生1+1=2的教書匠,而要做有思想的教師,不僅要明白教什麽,還要懂得怎樣教,更要清楚為什麽教。教師不應只是“講演者”,“壹貫正確的指導者”,教師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專家,而是學生的學習朋友和引路人,要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做學生的學習朋友和引路人,要求老師必須真正把握學科教學和學習的特點、重點、難點,把握學生的學情,將知識融會貫通,然後和學生壹起來探索學習。同時教師必須轉變角色,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始終是壹個發現者、研究者、操作者,實現了教師角色向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的根本轉變。切實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確立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準確把握教師在數學活動中的“角色”作用,擺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位置。
例如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裏孔子介紹了他在教育方面的體會,他並不覺得壹個老師壹言堂地給學生灌輸知識就能有好的教學效果,而是覺得關鍵在於怎樣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讓老師替學生去舉壹反三、反復列局,而是啟發學生去舉壹反三、觸類旁通。要做到這壹點,就必須堅持壹個原則:不要輕易地把答案告訴學生,也不要過多地替學生思考,更不要給學生灌輸標準答案。我想這是值得我們今天的老師在教學中思考和借鑒的。如果在講課時只是單純地將現成的答案灌輸給學生,學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會缺乏靈活運用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聰明的老師在向學生教授新課的時候,往往從提問或做遊戲開始,那樣壹方面容易能集中學生的思想,另壹方面也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它是壹種主動的、獨立的、元認知監控的學習,這正好符合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采取自主學習的教育新理念。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應該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他們做自己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獲得更大的進步和成長。
三、運用多邊互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現代教學提倡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動。我覺得以下方法不妨壹試:
1.讓孩子自訂學習目標及達成目標的方法。
美國臨床心理學博士米歇爾·惠特尼在《孩子,妳開竅了》中建議,讓孩子想想長期和短期目標,試著讓他們自己訂計劃。不過,惠特尼建議,孩子可決定什麽時候執行或終止計劃。當然,父母要對孩子的計劃進行約束,添加上壹些條款,如每天按時回家、先做功課、學習時不得分神等。“計劃本身不是壹定讓孩子達到某個目標,而是看能否成功遵守計劃,堅持到底。”惠特尼說,如果堅持下來,孩子就會感受到學習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並且讓他們看到了自己有能力和信心達成目標,會激發出自發學習的主動性。
2.理解孩子的強項和弱項
如果孩子數學成績不好,但語文成績優秀,教師不要強求他們把兩門功課都學好,而應該抱著“優勢更優,弱勢成績平平就好”的想法。正像有位老師為了鼓勵那些有美術特長的孩子,讓他們正面感受到被喜愛、被信賴,於是就在家中掛滿了這些孩子的圖畫,讓他們產生成就感。同時,這位老師還經常贊賞這些孩子將來壹定會在繪畫上取得成功。這樣就會讓孩子們更主動地去發揮優勢,此外,他們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弱項太差,同樣會努力學習其他的學科。
3.讓自主學習成為孩子學習的驅動力,這樣也需要家長的配合
我覺得有些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越俎代庖的行為,讓孩子喪失了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家長對孩子的呵護固然令人理解,但切莫過了頭。建議家長做到三點:第壹,讓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作業,啟發其領悟學習的真正快樂;第二,端正孩子的學習態度,讓孩子知道學習是自己的責任,應該向老師、書本學習,父母不可替代;第三,鼓勵孩子學會吃苦,無論作業做得多晚,都鼓勵他自己鉆研,如反復思考後依然不懂,家長不妨給孩子壹些啟發或鼓勵孩子和同學討論。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成為壹個組織者和引導者,正確、適時地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自主學習不再只是學生單方面的事情,而是成為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橋梁與紐帶。只要教師能夠用寬容的心態去對待學生的每壹個過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學生的每壹點進步;用欣賞的目光去關註學生的每壹個閃光點;用喜悅的心情去贊許學生的每壹點成功,用科學研究的方式去設計每壹個課堂教學的環節,學生的自覺主動學習就會慢慢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