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請能解釋:“在佛為禪,百木為茶。”這句話的意思。

請能解釋:“在佛為禪,百木為茶。”這句話的意思。

茶,與佛、禪相生息。在佛教而為禪,在百木而為茶。禪心茶味,如人飲水,冷暖(2007-01-14 22:17:14)轉載

茶,與佛、禪相生息。在佛教而為禪,在百木而為茶。禪心茶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何謂禪心?即平常心是也。佛法既在茶湯中,茶心與佛心,又有何異殊呢?如果能真誠地從心的安放得修為茶道,那是真正達到“純無雜的三味境地”了。此身我是悟不到這麽高深的

禪茶壹味與中國古代文人

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有壹千多年的茶文化歷史。所謂文化,從廣義上來講是指人類歷史實踐過程中創建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茶文化雖然只是中國文化體系的壹部分,但它豐富的內涵,是與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的。

夾山寺歷史悠久,曾是佛教禪宗祖師講經之所,唐代高僧善會,宋代高僧圓悟克勤都曾在夾山寺講經說法,普渡眾生。夾山寺是佛教禪宗“宗門第壹書”《碧巖錄》的結集聖地。夾山是譽滿東南亞的茶禪祖庭。夾山寺開山祖師唐朝善會講禪說法,悟出了“茶禪壹味”的真諦,並且由宋代高僧圓悟克勤的親筆書寫,刻為石碑,壹路流傳下來,成為千古絕唱。“茶禪壹味”,佛家與茶結緣,不僅對豐富茶文化內涵、提高茶葉生產技術起到巨大的影響;而且從佛教儀式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飲茶程序,是中國茶文化史的源頭活水。

縱觀茶史,茶經歷了由野生采集到人工栽培的漫長歲月,佛教和茶早在晉代結緣,寺院植茶使得僧人成為最早人工栽培茶樹的人群之壹。相傳晉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廬山東林寺以自植的佳茗,款待摯友陶淵明,“話茶吟詩,敘事談經,通宵達旦”。佛教和茶結緣,對推動飲茶風尚的普及,並使得茶的活動成為壹種文化,達到超凡脫俗的高雅境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壹茶壹禪,兩種文化,有同有別,非壹非異。壹物壹心,兩種法數,有相 無相,不即不離。佛教禪寺多在高山叢林,得天獨厚,雲裏霧裏,極宜茶樹生長。農禪並重為佛教優良傳統。禪僧務農,大都植樹造林,種地栽茶。制茶飲茶,相沿成習。許多名茶,最初皆出於禪僧之手。如佛茶、鐵觀音,即禪僧所命名。其於茶之種植、采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創造。中國佛教不僅開創了自身特有的禪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國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禪融為壹體,而成為中國的茶禪文化。茶不僅為助修之資、養生之術,而且成為悟禪之機,顯道表法之具。蓋水為天下至清之物,茶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與禪家之淡泊自然、遠離執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壹啜壹飲,甘露潤心,壹酬壹和,心心相印。茶禪文化之潛移默化,其增益於世道人心者多矣。寺院崇尚飲茶、種茶的同時,將佛家清規、飲茶讀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融為壹體,“茶佛不分家”、“茶禪壹體”、“茶禪壹味”由此產生。茶與佛有相通之處,均在主體感受,飲茶需心平氣靜,講究井然有序地啜飲,以求環境與心境的寧靜、清凈、安逸。依山建寺,依寺種茶;早成古風。僧人戒五欲,既無“洞房花燭夜”之欣喜,也無“金榜題名時”之春風得意,講禪讀經、飲茶品茗,便成了淡薄名利的僧人基本功課和主要嗜好。

僧侶敬神、坐禪、念經、會友終日離不開茶。禪茶道體現了井然、樸素、養性、修身、斂性的氣氛,也揉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感情。禪宗茶道在宋代發展到鼎盛時期,並移植到日、韓等國,現在已向西方世界傳播,對促進各國文化交流作出了努力。

自古以來,茶與文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從來名士愛評水,自古山僧喜鬥茶”。這是揚州八怪之壹的鄭板橋,為揚州青蓮齋六安山道僧葉館寫的壹副對聯,十分精確地道出文人與僧人評水鬥茶的殊好。茶文化與禪文化同時興旺於唐代,其使茶由飲而藝而道,融茶禪壹味者,則始自唐代禪僧茶聖陸羽,其所著《茶經》,開演壹代茶藝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