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燈初上鬧市西,原料經早已備齊,食家哩逐漸接住黎,妳睇人多檔口太細。? 這首《大排檔小唱》描述的正是我們熟悉的大排檔:雜亂無章地壹字排開在街邊,價廉物美,食物選擇多,有時壹家店可以吃到粉面、小炒、燒烤和砂鍋粥。
大排檔那份熱鬧和無拘無束,使到食客們可以自由地在街頭享受美食,幾口冰啤酒,幾碟小炒,同朋友高談闊論,和檔主閑話家常,這是其他食店所不能提供的溫情文化。
半島君在大學裏最開心的經歷,就是和好朋友去大排檔。我們穿著人字拖,坐在街邊的紅白藍膠凳,邊用熱茶洗碗,邊叫夥計寫單。
通常,壹打啤酒,幾碟小炒,說說笑笑,猜拳搖色盅,壹個晚上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有什麽不開心的事情,和朋友吃頓大排檔就好。
這種市井美味,嫌棄的人覺得邋遢,喜歡的人認為它是城市特有的街頭美食和文化。李燦森(Sam
Lee),則屬於後者。13年,啊Sam專門選取了香港大排檔作為背景拍攝品牌的Lookbook,詮釋了專屬香港的街頭文化。
大家在評價大排檔食物的時候,通常會用到「鑊氣十足」。之所以夠鑊氣,是因為大排檔用了石油爐炒菜,食材和鐵鍋經過高溫爆炒、反應的瞬間,使到食材和醬汁引發焦香的融合。
像壹碟「鑊氣十足」的幹炒牛河,夾起來幹身,沒有多余的油和醬油留在碟上,而且每條河粉都色味均勻(醬油太多會鹹,太少會淡),猛火走油的牛肉嫩滑,韭黃芽菜爽口。
每間大排檔都有自己的性格和魅力,今期,半島君和妳壹起尋找更多特別的大排檔美食和故事。
根記大排檔
如果要在香港吃大排檔,很多人首先想到中環和廟街。半島君建議,不妨鉆進深水埗的橫街窄巷,那裏是香港最多鐵皮大排檔聚集的地方,更懷舊、傳統。幸運的話,很可能會遇到阿樂、Eason、發哥這些大牌明星。
像根記大排檔,40年代開張至今,早午市還能看到壹班老街坊,在這裏吃多士飲奶茶,看報紙聽電臺。而且大部分舊客壹聲「照舊」,夥計就知道怎麽下單了。
幾年前,現已八十高齡的邱伯伯就將生意交給孫子打理。年輕人也不怕辛苦,按照爺爺教導的方法手作美食,用自家設計的火水爐,即叫即煮。
根記的招牌菜是炸豬排,用的是小鐵鍋、新鮮熱油即炸,壹次炸兩件,夠熱夠嫩夠香口。
和很多大排檔壹樣,根記也是家庭經營,壹家人樂得自在。現在水吧由八十多歲的邱婆婆負責,奶茶很好喝,先用幾種不同粗幼的茶葉溝成茶膽,再加黑白淡奶,經驗+好料,沖出的奶茶怎會不香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