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梁啟超和康有為話劇觀後感

梁啟超和康有為話劇觀後感

回到家已是深夜子時。我怕我再不記點什麽就要忘光了。我壹直對康有為很感興趣,因為他和我的名字很像。呵呵。

這是我第壹次看關於“康梁”的舞臺作品,確實讓我看到了想知道、想看見的內容。對於我而言,康梁反目,在我所了解的歷史內容中實在是壹種遺憾。 但是政見不合,不代表師徒情誼不存,最終的答案就是……誰也不恨誰。結局雖是康有為出殯,但是卻也象征著新時代的開始和壹段恩仇的和解。

說說內容吧。壹開始梁啟超出場就是壹個咄咄逼人、恃才傲物的熱血青年。每句話都冷嘲熱諷,頂得人嗝嘍嗝嘍的。但是最後被具有先進思想的康有為壹席話感化,投身“康黨”。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梁啟超不是壹個死讀書的人,他有很強的接收能力,同時也很有才華,最重要的是,他是個明是非、識良莠、知錯就改的好同誌。當然,我們要給了好同誌壹個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的機會嘛。別笑,對於壹個熟讀八股文的人來說,接納了這種顛覆封建價值觀的知識,無異於徹底脫胎換骨。梁啟超正是壹個放得下的人。最後,梁啟超單膝跪地拜師,康有為伸開雙臂接納,我在內心伸出也是雀躍地喊著:“在壹起~在壹起~”

第二幕講的就是康有為梁啟超試圖變法,集合了不少人公車上書。當每個人都展開手中的卷軸時,不禁令人想起後漢時期,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情形。了解歷史的都知道,此時的政權掌握在皇太後——慈禧——手裏。皇帝是個空架子。就像當年被董卓挾持的漢獻帝似的。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有人會提出反對。公車上書,是要改革政策。討伐董卓,是要匡扶漢室。其實大同小異,畢竟都是對當權者的挑戰。無論是慈禧還是董卓,權益被人侵犯,自然不會坐視不管。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慈禧太後,而是皇帝把握朝政,那麽他也未必會同意改革。畢竟第壹個君主立憲制國家的皇帝,是被送上斷頭臺的。

然後?然後慈禧太後就發怒了!(廢話)下令追捕“康梁亂黨”。譚嗣同沒有走,他聲稱革命是需要流血的。在這裏我查到他的幾個小特點:

第壹,譚嗣同會武功,而且很不錯。他與“廣東十虎”之壹的大刀王五有交往。回顧歷史來看,若要讓壹群誌同道合之人劫個法場絕非難事。

第二,譚嗣同懂佛學,他的死,度的是整個“社會”。這是區別他與傳統熱血青年的重要因素。這是壹個境界問題,不是“我很帥,我會名垂青史”這種想法。

第三,舞臺上的譚嗣同最後說了句“去留肝膽兩昆侖”,是歷史上他在《獄中題壁》作的最後詩篇。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我看了壹下網上關於最後壹句的解釋:我走了,留下了我那肝膽相照的兩兄弟(康有為和大刀王五)

噗~我先笑會兒。

如果我沒弄錯的話,這句話要麽恢弘大氣,合轍押韻,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要麽,就是譚嗣同把自己比作文武兼優的好漢,原以死喚醒世間的文人和武士。(文人忠肝、武人義膽。)

下壹幕就是康梁漂泊海外的故事了。這個地方感覺故事銜接得有點兒快,梁啟超壹上臺就已經剪了辮子,壹身西裝。也沒個過渡,莫說康有為接受不了,康葉葳也接受不了啊。好在不妨礙劇情合理發展。大清滅亡,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康有為沈浸在大清的毀滅當中,對著清王朝的牌位磕頭謝罪,但是另壹方面,梁啟超卻能放棄“君主立憲制”接受新的“***和制”思想。這壹段康梁二人的政治觀點有所碰撞,康有為認為梁啟超是“善變者”,梁啟超也開始對康有為的政治主張要求改變。

回國後,康梁二人的政治思維出現了更大的分歧。歷史上都是這麽說的,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復辟帝制。問題來了,康梁分別在報紙上展開輿論攻勢,康有為是“反對袁世凱復辟”,而梁啟超是“反對任何人復辟” 。就今天的眼光來看,梁啟超的觀點更加進步。二人的分歧在報紙上登出,有心人肯定也能察覺到曾經的“康梁”似乎意見不太相同了。

再下壹幕,便是日本人扶持的偽滿洲國成立,康有為被“返聘”了,高興的不得了,但是這和梁啟超的“***和制”觀點激烈碰撞。兩人終於鬧得不愉快,最後梁啟超摔了椅子,大喊:“世有康梁 再無康黨”。這句話很絕情,似乎康有為和臺下觀眾們都忘記了,壹開始梁啟超出場就是壹個咄咄逼人、恃才傲物的熱血青年。這麽多年來,他壹直沒變過。只是他作為弟子,不能失了禮數,而如今,他又壹次徹徹底底地要脫離對老師的信仰,這壹次,更痛。

最後壹幕是康有為出殯,這對歷經37年的師徒關系終於到了頭。梁啟超要送老師最後壹程卻被拒絕了,這種情況想想都心疼的慌。 梁啟超很無奈,但是他相信自己的做法是無愧於天地,無愧於老師和自己,無愧於心的。P.S.這裏插壹段,當死了的戊戌六君子並排走出來的時候,我壹直以為他們會伸出雙手壹跳壹跳地跟僵屍似的蹦跶下場。

最後康有為梁啟超兩人的對話其實是很重要的,不像某同學說的,都死了還扯這麽多(壞笑)

師徒這輩子只是信仰和政見的不同罷了,都是為了祖國強盛,都是好人,壹個“恨”字根本談不上。

在此,筆者總結壹下。康有為正當年之時,有了先進的思想,引領了壹段時代潮流。梁啟超年輕也能接受。然而當梁啟超正當年,尚能接受新的思想和事物的時候,康有為已經老了,他的思想和信仰已經定型,很難改變。所以在晚年,他才會有點倚老賣老,時不時拿個小梳子梳兩下賣個萌。壹輩子為了心中的“理想國”奮鬥,到最後能夠“返聘”,這對康有為本人來說,是個完美的結局。

結尾的康有為對梁啟超是認可的,“在梁啟超心中,有壹個少年中國。”這便意味著,新時代,新制度,新文化的到來。同時,也意味著持有老舊觀點的康有為等人,被連番激蕩的歷史潮流淘汰了。說明白點,就是歷史不再需要康有為這樣的人了,所以結局必須死。

看完整部戲。感觸良多。宣揚的是壹種精神?是壹種情懷?對我來說,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最終能夠互相理解,撫平我心中的歷史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