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從萌芽到定型,不斷發展,形成獨具中華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習俗。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闔家團聚、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祭竈神
祭竈,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被作為壹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竈,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壹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竈。
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竈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壹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竈王爺的匯報,再將這壹家在新的壹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於竈王爺之手。送竈神的儀式稱為“送竈”或“辭竈”,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送竈神上天,祈望竈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村很多地區還沿襲這種風俗。 [視頻]農歷二十三祭竈王 [視頻]竈也是家的象征
掃塵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幹幹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視頻]農歷二十四為什麽要掃房子?
貼春聯
貼春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壹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壹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壹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壹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壹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春聯堪稱中華民族獨創的藝術奇葩,它以雅俗***賞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愛。有人曾這樣概括春聯:“兩行文字,撐天柱地;壹副對聯,評古涵今。”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壹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春聯的變遷 [視頻]為什麽要貼春聯? 春聯是怎麽來的 民俗專家話春聯
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裏,進而在壹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盛行開來。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楊家埠,是我國三個重要的年畫產地。民國初年,上海出現了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的壹種新形式,以後發展成為今天的掛歷。
倒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壹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除夕守歲踩歲
除夕是指壹年最後壹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壹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除夕之夜是年節的第壹個高潮。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壹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肴,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年夜飯之後,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同辭舊迎新。在晉代就有除夕守歲習俗,南北朝時已很普遍,進入隋唐後守歲很盛行,宋代沿襲唐風更盛。另外,漢代已有除夕夜晚飲椒柏酒(用草藥配制的藥酒)以驅邪祛病的習俗,後世改為飲屠蘇酒,王安石有詩“春風送暖入屠蘇”。現如今,我國南方仍有年節時全家老小歡聚酣飲屠蘇酒的風俗。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卷成的元寶形,攢成壹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壹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歲習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民俗專家:春節貼“福”字是為祈祥求吉
壓歲錢
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勝錢。因為“歲”與“祟”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壓歲錢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因此,同學們不要相互攀比壓歲錢的數量,而應該註重它的情感價值。同時,要合理使用壓歲錢,把它用在學習上或做壹些有意義的事情。>> “壓歲錢”是壹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壹說,即在新的壹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國節日的壹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在中國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類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為我國南方盛產竹子,這個習俗首先是從南方流行起來的。當竹子燃燒時,竹節裏空氣膨脹,引起竹腔爆裂,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爆竹的名稱也由此得來。大約到了唐代,人們把火藥裝在竹筒裏點燃。宋代人們已經普遍使用內裝火藥的紙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現在的炮仗了。
春節團拜(《俊傑在位》)
拜年
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它與除夕夜的團圓飯壹樣,是最能體現“年味”的春節習俗。在過去家庭拜年順序為壹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壹般大年初壹晚輩給長輩拜年,祝願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年後給親戚拜年,壹般的規矩是初壹拜本家、初二拜嶽家、初三拜親戚。在同學、同事、朋友、合作者、鄰裏之間也要相互拜年。在“過年好”的道賀聲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正如古語所說,拜年“以聯年誼、以敦鄉情”。
春節團拜是我國古已有之的春節習俗。過去,拜年的人要圍成壹圈,以便互相看得見,不至於拜不到。現在,每年春節中***中央和國務院都要舉行春節團拜會,屆時黨和國家領導人向全國各族人民、港澳同胞、臺灣同胞以及海外僑胞拜年,並與各界人士歡聚壹堂,辭舊迎新,***慶新春。
如今,信息社會,拜年方式更加豐富多彩,傳統的團拜、登門拜訪依然沿襲,但電話拜年、短信拜年、網上拜年等新興拜年方式也愈來愈時興。這些方式雖然不如登門拜年直觀、感性,但非常方便、高效,人們可以更隨意、更恰當地把握拜年時間,適合現代人的生活觀念和生活節奏,是古老的年節民俗與現代信息化生活方式相結合的產物。同時,短信拜年把拜年內容與優美詩意的文采、真誠幽默的情感巧妙精致地結合,內容極富個性,或輕松幽默、或充滿情趣、或極富哲理、或諄諄教誨、或溫馨浪漫、或真誠祝福,形成拜年民俗中壹道靚麗的風景線。其實,不管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無論拜年形式怎麽變化,發自人們內心的春節祝願和祝福是永遠不變的。 拜年是人們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 大年初壹拜年中國民間大體有四種形式
逛廟會
逛廟會,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春節情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節廟會最早是民間的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也要進香朝拜、許願、還願、求福。廟會期間,也少不了商販叫賣、民間藝術表演。廟會上有許多歷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傳統項目,比如,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觀社火
除了廟會,民間自演自娛的社火也是歷史悠久的年節娛樂活動。社火源於古老的土地神與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的立足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並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於是形成了尚火觀念。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成為規模盛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娛樂活動。
中國結
中國結又稱盤長結,每壹個結都是從頭到尾用壹根紅繩編結而成。中國結發源於遠古時期,當時還沒有文字,人們為了記住某些事情,在壹根繩上盤上不同的結以示記憶,這就是“結繩記事”。當時,人們用這種方法除了記住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還是年輕人用於表達愛情的物品。作為壹種裝飾藝術品,中國結給人以純樸、吉祥的印象。它內含濃郁的民族鄉土氣息,外形又很雅致,既體現遠古時代的神秘,又體現中國人的靈秀。因此,它很快成為人們在春節期間室內懸掛,或互相贈送的物件。優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韻味給傳統佳節增添祥和、吉利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