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元兵圍困揚州,兩淮安撫制置使印應雷暴死,朝廷便任用李庭芝為兩淮安撫制置使。李庭芝請求由夏貴來負責淮西,而自己則集中精力負責淮東,朝廷準許了。鹹淳十年,李庭芝在清河口築造城郭,建立清河軍。十二月,元兵攻破鄂州,皇帝詔令天下,命臣子發兵救駕,李庭芝率先派兵響應。
德佑元年春天,賈似道兵敗於蕪湖,沿江諸郡要麽投降要麽逃跑,沒壹個人能堅守下來。有個叫李虎的人拿著元軍的招降榜進入揚州,被李庭芝殺了,招降榜也被他燒毀了。又有總制官張俊出戰,(可膽小的他)反倒拿著孟之縉的書信回城來招降,李庭芝燒了書信,把張俊等五人押到街市斬首示眾,又命苗再成戰於城南,徐文德戰於城北,姜才和施忠戰於城中。
李庭芝時常發放錢財酒肉等物犒勞將士,使得眾將個個為之拼死戰鬥。朝廷也派發督府錢款來慰勞,加封李庭芝為參知政事。七月,李庭芝以知樞密院事之職被調入京中,而讓夏貴鎮守揚州,夏貴不肯去,這事就作罷了。
找不到現成的,我自己找了點資料翻的,多給點分啊,哈哈
2. 文言文《宋史李庭芝傳》翻譯不久,元兵圍困揚州,兩淮安撫制置使印應雷暴死,朝廷便任用李庭芝為兩淮安撫制置使。李庭芝請求由夏貴來負責淮西,而自己則集中精力負責淮東,朝廷準許了。鹹淳十年,李庭芝在清河口築造城郭,建立清河軍。十二月,元兵攻破鄂州,皇帝詔令天下,命臣子發兵救駕,李庭芝率先派兵響應。
德佑元年春天,賈似道兵敗於蕪湖,沿江諸郡要麽投降要麽逃跑,沒壹個人能堅守下來。有個叫李虎的人拿著元軍的招降榜進入揚州,被李庭芝殺了,招降榜也被他燒毀了。又有總制官張俊出戰,(可膽小的他)反倒拿著孟之縉的書信回城來招降,李庭芝燒了書信,把張俊等五人押到街市斬首示眾,又命苗再成戰於城南,徐文德戰於城北,姜才和施忠戰於城中。
李庭芝時常發放錢財酒肉等物犒勞將士,使得眾將個個為之拼死戰鬥。朝廷也派發督府錢款來慰勞,加封李庭芝為參知政事。七月,李庭芝以知樞密院事之職被調入京中,而讓夏貴鎮守揚州,夏貴不肯去,這事就作罷了。
找不到現成的,我自己找了點資料翻的,多給點分啊,哈哈
3. 李燾字仁甫文言文答案《宋史?李燾傳》譯文 (原文見《宋史》卷三百八十八·列傳第壹百四十七·李燾傳)原文李燾,字仁甫,眉州丹棱人,唐宗室曹王之後也。
父中登第,知仙井監。燾甫冠,憤金仇未報,著《反正議》十四篇,皆救時大務。
紹興八年,擢進士第。調華陽簿,再調雅州推官。
改秩,知雙流縣。仕族張氏子居喪而爭產,燾曰:“若忍墜先訓乎?盍歸思之。”
三日復來,迄悔艾無訟。又有不白其母而鬻產者,燾置之理,豪強斂跡。
於是以余暇力學。燾恥讀王氏書,獨博極載籍,搜羅百氏,慨然以史自任,本朝典故尤悉力研核。
仿司馬光《資治通鑒》例,斷自建隆,迄於靖康,為編年壹書,名曰《長編》,浩大未畢,仍效光體為《百官公卿表》。史官以聞,詔給劄來上。
制置王剛中辟幹辦公事。知榮州。
榮因溪為隍,夏秋率苦水潦,燾築防捍之。除潼川府路轉運判官,入境,劾守令不職者四人。
縣多聚斂,燾括壹路財賦額,通有無,酌三年中數,定為科約,上之朝,頒之州縣。乾道三年,召對,首舉藝祖治身、治家、治官、治吏典故,以為恢復之法,乞增置諫官,許六察言事,請練兵,毋增兵,杜諸將私獻,核軍中虛籍。
除兵部員外郎兼禮部郎中。會慶節上壽,在郊禮散齊內,議權作樂,燾言:“漢、唐祀天地,散齋四日,致齋三日,建隆初郊亦然。
自崇寧、大觀法《周禮》祭天地,故前十日受誓戒。今既合祭,宜復漢、唐及建隆舊制,庶幾兩得。”
詔垂拱上壽止樂,正殿為北使權用。正除禮部郎中,言中興祭禮未備,請以《開寶通禮》、《嘉祐因革禮》、《政和新儀》令太常寺參校同異,修成祭法。
四年,上《續通鑒長編》,自建隆至治平,凡壹百八卷。時《乾道新歷》成,燾言:“歷不差不改,不驗不用。
未差無以知其失,未驗無以知其是。舊歷多差,不容不改,而新歷亦未有大驗,乞申飭歷官討論。”
五年,遷秘書少監兼權起居舍人,尋兼實錄院檢討官。子垕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
燾素謂唐三百年不愧此科者惟劉去華,心慕之,嘗以所著《通論》五十篇見蜀帥張燾,欲應詔,不偶爾止。其友晁公溯以書勉之,燾答以當修此學,必不從此舉。
既不克躬試,於是命二子垕、塾習焉。至是,吏部尚書汪應辰薦垕文行可應詔,故有是命。
左相陳俊卿出知福州,右相虞允文任恢復事,更張舊典。宰相以燾數言事,不樂,燾遂請去。
除直顯謨閣、湖北轉運副使,陛辭,以欲速變古為戒。又奏:“《禹貢》九州,荊田第八,賦乃在三,人功既修,遂超五等。
今田多荒蕪,賦虧十八。”上命之條畫。
既至,奏:“京湖之民結茅而廬,築土而坊,傭牛而犁,糴種而殖,谷苗未立,睥睨已多,有橫加科斂者。今宜寬侵冒之禁,依乾德詔書止輸舊稅,廣收募之術,如鹹平、元豐故事,勸課有勞者推恩。”
詔從之。總餉呂遊問入奏燾攝其事。
歲饑,發鄂州大軍倉振之,僚屬爭執不可,燾曰:“吾自任,不以累諸君。”尋如數償之。
遊問返,果劾燾專,上止令具析,不之罪也。八年,直寶文閣,帥潼川兼知瀘州,首葺石門堡以扼夷人,奏乞戒茶馬司市敘州羈縻馬毋溢額,戒官民毋於夷、漢禁山伐木造舟,奏移鎖水於開邊舊池,皆報可。
淳熙改元,被召,適城中火,上章自劾。提刑何熙誌奏焚數不實,且言《長編》記魏王食肥彘,語涉誣謗,上曰:“憲臣按奏火數失實,職也,何預國史?”命成都提刑李蘩究火事,詔熙誌貶二秩罷,燾止貶壹秩。
燾及都門,乞祠,除江西運副,且許臨遣。或勸以方被讒,無及時事,燾曰:“聖主全度如此,竭忠所以為報。”
遂奏:“日食、地震皆陰盛,主敵國小人,不可不慮。”且申“無變古、無欲速”兩言,又上《快箴》,引太祖罷朝悔乘快決事以諫,上曰:“朕當揭之座右。”
進秘閣修撰、權同修國史、權實錄院同修撰。燾為左史時,嘗乞復行明堂禮,謂“南郊、明堂初無隆殺,合視圜壇,特免出郊浮費。”
至是申言之,詔集議,嬖幸沮止。其後周必大為禮部尚書,申其說,始克行。
權禮部侍郎。七月壬戌,雷震太祖廟柱,壞鴟尾,有司旋加修繕。
燾奏非所以畏天變,當應以實。上諭大臣:“燾愛朕,屢進讜言。”
賜金紫。嘗請正太祖東向之位。
四年,駕幸太學,以執經特轉壹官。燾論兩學釋奠:從祀孔子,當升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蘇軾,黜王安石父子;從祀武成王,當黜李績。
眾議不葉,止黜王雱而已。真拜侍郎,仍兼工部。
《徽宗實錄》置院已久,趣上奏篇,燾薦呂祖謙學識之明,召為秘書郎兼檢討官。夜直宣引,奏:“近者蒙氣蔽日,厥占不肖者祿,股肱耳目宜謹厥與。”
賜坐。欲起,又留賜飲、賜茶。
尋詔監視太史測驗天文。九月丁酉,日當夜食,燾為社壇祭告官,伐鼓禮廢,特舉行。
垕既中制科,為秘書省正字,尋遷著作郎兼國史實錄院編修檢討官。父子同主史事,搢紳榮之。
燾感上知遇,論事益切,每集議,眾莫敢發言,獨條陳可否無所避。近臣復舉其次子塾應制科,以閣試不中程黜。
垕偶考上舍試卷,發策問制科,為禦史所劾,語連及燾,垕罷,燾亦知常德府。初,政和末,澧、辰、沅、靖四州置營田刀弩手,募人開邊,範世雄等附會擾民,建炎罷之。
乾道間,有建請復置者,燾為轉運使,嘗奏不當復,已而提刑尹。
4. 狼子野心文言文閱讀答案原文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與家犬雜畜,亦與犬相安。稍長,亦頗馴,竟忘其為狼。
壹日,主人晝寢廳事,聞群犬嗚嗚作怒聲,驚起周視,無壹人。再就枕,將寐,犬又如前。乃偽睡以俟,則二狼伺其未覺,將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殺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誣哉!”然野心不過遁逸耳。陽為親昵,而陰懷不測,更不止於野心矣.獸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貽患耶?
譯文
有個有錢人家偶然得到兩只小狼,(將它們)和家狗混在壹起豢養,也和狗相安(無事)。(兩只狼)漸漸地長大了,還是很馴服。(主人)竟然(就)忘了它是狼。壹天白天躺在客廳裏,聽到群狗嗚嗚地發出發怒的叫聲,驚醒起來四周看看沒有壹個人。再次就枕準備睡覺,狗又像前面壹樣(吼叫),(他)便假睡來等著(觀察情況)。便(發現)兩只狼等到他沒有察覺,要咬他的喉嚨,狗阻止它們不讓(它們)上前。(那個人)就殺(狼)取它們的皮。狼子野心,(是)真實(而)沒有誣蔑(它們)啊!那兇惡的本性只不過是被深深地隱藏罷了。表面上裝作很親熱,但背地裏卻心懷不軌,更不是只有兇惡罷了。禽獸並不值得說什麽,這個人為什麽要收養這兩條狼給自己留下禍患呢?
5. 怪哉 文言文答案這壹傳說見《太平廣記》卷四七三引《東方朔傳》。據說漢武帝在路上遇見這種蟲,不認識是什麽,就問東方朔。東方朔說,這種蟲是秦朝冤死在牢獄裏的老百姓的化身,是憂愁化成的,放在酒裏就會溶解。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怪哉”的意思是“稀奇啊”。
漢武帝幸甘泉,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牙齒耳鼻盡具,觀者莫識。帝乃使東方朔視之,還對曰:“此蟲名怪哉。昔時拘系無辜,眾庶悉怨,鹹仰首嘆曰:‘怪哉怪哉!’蓋感動上天,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獄處。”即按地圖,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蟲?”朔曰:“凡憂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當消。”於是使人取蟲置酒中,須臾糜散。
譯文
漢武帝有壹次到甘泉宮去,在路上看到壹種蟲子,是紅色的,頭、眼睛、牙齒、耳朵、鼻子都有,(但)隨從都不知道那是什麽東西。(於是)漢武帝就把東方朔叫來,叫他辨認,東方朔回答:“這蟲名叫‘怪哉’。(因為)從前秦朝時關押無辜,平民百姓都愁怨不已,仰首嘆息道:‘怪哉!怪哉!’百姓的嘆息感動了上天,上天憤怒了,就生出了這種蟲子,它名叫‘怪哉’。此地必定是秦朝的監獄所在地方。”武帝就叫人查對地圖,果然(是這樣)。武帝又問;“那怎麽除去這種蟲子呢?”東方朔回答:“凡是憂愁得酒就解,所以酒灌這種蟲子,它就會消亡。”武帝叫人把蟲放在酒中,壹會兒,蟲子果然靡散了。
6. 包拯文言文閱讀答案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題。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知天長縣,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①歸,殺而鬻②之。”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
徒知端州,遷殿中丞。端土產硯,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壹硯歸。
召權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舊制,凡訴訟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茍合,不偽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嘗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③中。不從吾誌,非吾子若孫也。”
(節選自《宋史·包拯傳》)
註釋①第:只管。②鬻:(yù)賣。③塋:(yíng)墓地。
譯文
包拯字希仁,是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當天長縣知縣。有個盜賊割了別人家耕牛的舌頭,牛主人來到(縣衙)告狀。包拯說:“(妳)只管回家去,殺了牛賣了它。”不久又有壹人來到(縣衙)告別人私自宰殺耕牛,包拯說:“(妳)為什麽割了別人家耕牛的舌頭,又來告他的狀?”這個盜賊感到很震驚,也很服氣。
(包拯)轉到端州當知府,升為殿中丞。端州出產硯臺,此前的知府趁著進貢大都斂取是貢數幾十倍的硯臺,來贈送給當朝權貴。包拯命令制造的硯臺僅僅滿足貢數,當政滿壹年沒拿壹方硯臺回家。
(包拯被朝廷)召令暫時代理開封府尹,升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為人剛強堅毅,貴戚宦官因此而大為收斂,聽說的人都很害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做黃河水清(壹樣極難發生的事情)。小孩和婦女,也知道他的名聲,叫他“包待制”。京城裏的人因此說:“(暗中行賄)疏不通關系(的人),有閻羅王和包老頭。”按舊規矩,凡是訴訟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遞交狀子)。包拯打開官署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到跟前陳述是非,辦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瞞。
包拯性情嚴峻剛直,憎惡辦事小吏苛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雖然非常憎恨厭惡,但從來沒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也斷絕往來。雖然地位高貴,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壹樣。(他)曾經說:“後代子孫當官從政,假若貪贓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聽從我的意誌,就不是我的子孫。”
3.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壹項是(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上填出選項字母)(2分)
A.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 尋:不久 B.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 遺:遺留
C.凡訴訟不得徑造庭下 造:到,往 D.使得至前陳曲直 陳:陳述
4.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6分)
(1)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3分)
(2)與人不茍合,不偽辭色悅人。(3分)
5.民間把包拯稱為“包青天”,妳認為老百姓這樣稱呼他的原因是什麽?請結合原文簡要分析作答。(4分)
答案
3.(2分)B(“遺”應解釋為“饋贈”)
4.(6分)
(1)包拯在朝廷為人剛強堅毅,皇親國戚及宦官因此大為收斂,聽說(他)的人都害怕他。
(大意正確計2分,落實“憚”的意思計1分)
(2)(他)不隨便附和別人,不偽裝言語和神色來取悅他人。(大意正確計2分,落實“辭色”的意思計1分)
5.(4分)他辦案神明、執法公正(1分),為官清廉、為民作主(1分);老百姓以“青天”稱之,表達了百姓對他的敬仰(贊美)之情(2分)。(語意相近即可)
7. 文言文《範滂》閱讀答案範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
少厲②清節,為州裏所服。冀州饑荒,盜賊群起,乃以滂為清詔,使案察之。
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誌。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汙,望風解印綬去。
後詔三府掾屬③舉謠言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權豪之黨二十余人。尚書責滂所劾猥⑤多,疑有私故。
滂對曰:“臣之所舉,自非叨穢⑥奸暴,深為民害,豈以汙簡劄⑦哉! 以會日⑧迫促,故先舉所急;其未審者,方更參實。若臣言有貳,甘受顯戮。”
吏不能詰。 建寧二年,遂大誅黨人。
詔下,急捕滂等。督郵吳道至縣,抱詔書,閉傳舍⑨,伏床而泣。
滂聞之曰:“必為我也。”即自詣獄。
縣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綬,引與俱亡,滂曰:“滂死則禍塞⑩,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 註①汝南征羌:郡縣名。 ②厲:磨練。
③掾屬:下屬的官。 ④謠言:群眾反映官吏好壞的歌謠。
⑤猥:眾多。 ⑥叨穢:貪汙腐敗。
⑦簡劄:指奏章。 ⑧會日:指三公會議的日子。
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 ⑨傳舍:驛舍,供外交使節和傳遞 *** 文書者休息的地方。
⑩塞:消弭,平息。 7. 下列句中的“以”與“以會日迫促”中的“以”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2分) A. 以土礫凸者為丘 B. 以其境過清 C. 令辱之,以激怒其眾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8.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壹項是( )(2分) A. 範滂年輕時就註重品德修養,受到州郡和鄉裏的欽佩。
冀州因災荒而動蕩,範滂被委任為清詔使。 B. 因為彈劾人數過多,範滂受到尚書的責備與懷疑,但範滂不為所屈,大義凜然地表示如檢舉失實,甘願接受死刑。
C. 範滂秉公辦事,不徇私情,曾主動上書揭發依仗權勢欺壓百姓的刺史、權豪。 D. 建寧二年,皇上下詔緝捕範滂等人。
督郵吳道和縣令郭揖的行為表現了對範滂的無比敬仰。 9.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 ⑴慨然有澄清天下之誌 ⑵疑有私故 ⑶即自詣獄 ⑷引與俱亡 10. 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汙,望風解印綬去。
(2分) ⑵臣之所舉,自非叨穢奸暴,深為民害,豈以汙簡劄哉!(2分) 參考答案:更多文章請參考 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 7.(2分)B(因為) 8.(2分)C(並非主動揭發,而是受詔奉命。) 9.(4分)①情緒激昂的樣子 ②原因,緣故 ③到,到……去 ④逃跑(每個1分) 10.(4分)⑴等他到冀州境內後,太守、縣令知道自己貪汙受賄,聽說範滂來了,都自動辭官而去。
(2分)(臧汙、望風、解印綬)⑵我檢舉的,如果不是貪汙腐敗、奸邪殘暴,深深地禍害百姓的人,(我)難道會因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汙嗎?(3分)(舉、自、奸暴、豈、以、汙)。
8. 為學文言文閱讀答案《為學》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壹貧,其壹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壹瓶壹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誌,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閱讀練習壹
1.本文通過壹個生動的故事,告訴我們 對於學習的重要性。
2.“以( )告富者”是壹個省略句,括號中省略的內容是 。
3.選出下面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壹項。( )
A、貧者語於富者曰(告訴) B、吾欲之南海(往)
C、西蜀之去南海(距離) D、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看來)
4.文中有兩處“子何恃而往”,為什麽第壹處用的是問號,而第二處用的是嘆號?請作簡要分析。
5.對比鮮明是本文寫法上的壹大特點,請以蜀鄙二僧欲往南海部分為例,說說文章是如何運用對比手法的。
閱讀答案:
1.主觀努力(或立誌)2.到過南海這件事3.D4.第壹次表示探詢語氣(或表示壹般疑問)第二次表示輕蔑語氣(或表示不屑壹顧)5.略
閱讀練習二
8、解釋多義詞(6分)
自南海還( ) 蜀之鄙有二僧( ) 西蜀之去南海( )
望桓侯而還走( ) 肉食者鄙( ) 去國懷鄉( )
9、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2分)
A 吾欲之南海 B. 其壹貧,其壹富 C. 以告富者
子墨子九距之 其真無馬邪 必以分人
10、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 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人之立誌,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引用______________的故事,意在闡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4分)
12、下面摘錄《為學》中的壹段話,請用“/”給這段話斷句。(2分)
吾 資 之 聰 倍 人 也 吾 材 之 敏 倍 人 也 屏 棄 而 不 用 其 與昏 與 庸 無 以異 也。
閱讀答案:
8、(6分,每空1分)回來 掉轉(回轉) 邊境 目光短淺 距離 離開
9、(2分)C
10、(6分,“買”、“猶”、“顧”、“哉”各占1分,句意各占1分)
譯文①我好幾年來想要雇船而下,還沒有成行(實現)。
②人們確立誌向,難道不如四川邊境的和尚嗎?
11、(4分,每空2分)
蜀鄙二僧(去南海) 誌向堅定,主觀努力,即使客觀條件差也能克服困難,取得成功。
(意思對即可)
12、(2分,每錯1處扣0.5分,扣完本題分為止)
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
9. 季劄懸劍文言文答案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①季劄之初使( ) ②豈以死倍吾心哉( )
2.“始吾心已許之”與前文何處形成照應?
3.李白在拜謁季子廟後,曾寫下詩雲:“延陵有寶劍,價重千黃金。觀風歷上國,暗許故人深。歸來掛墳松,萬古知其心”。多少年來,季子的德行品節,壹直是後人仰慕嘆羨的典範,妳從季子的身上學到了什麽?
4.這個故事出自《史記》,《史記》給人們展現了豐富多彩而又各具個性的歷史人物,有震鑠古今的帝王,有家喻戶曉的朝臣,有百戰百勝的名將……,讀後都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結合以前所學,“博浪壹擊震天地,圯橋三進升雲霞”說的是其中的哪壹位?
答案
1.①出使 ②違背
2.季劄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
3.不違背本心,不以外物的變化而失去本性;誠信守義。
4.張良
譯文
延陵季子要到西邊去訪問晉國,佩帶寶劍拜訪了徐國國君。徐國國君觀賞季子的寶劍,嘴上沒有說什麽,但臉色透露出想要寶劍的意思。延陵季子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就沒有把寶劍獻給徐國國君,但是他心裏已經答應給他了。季子出使在晉國,總想念著回來,可是徐君卻已經死在楚國。於是,季子解下寶劍送給繼位的徐國國君。隨從人員阻止他說:“這是吳國的寶物,不是用來作贈禮的。”延陵季子說:“我不是贈給他的。前些日子我經過這裏,徐國國君觀賞我的寶劍,嘴上沒有說什麽,但是他的臉色透露出想要這把寶劍的表情;我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就沒有獻給他。雖是這樣,在我心裏已經答應給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寶劍進獻給他,這是欺騙我自己的良心。因為愛惜寶劍而違背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於是解下寶劍送給了繼位的徐國國君。繼位的徐國國君說:“先君沒有留下遺命,我不敢接受寶劍。”於是,季子把寶劍掛在了徐國國君墳墓邊的樹上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