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襄王十七年(公元前302年),邯鄲命吏大夫遷奴於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適子(嫡子)戍吏皆貂服。?《竹書紀年》
趙武靈王在趙國的改革,以頒布胡服令徹底揭開了序幕,正如上述引用所述,在趙武靈王的要求下,趙國上下臣民包括趙武靈王和嫡子都穿起了胡服。
而對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不少人也有個誤區,那就是認為就是簡單的學習胡人穿衣,然後練習騎馬僅此而已,其實並非如此,?胡服騎射?簡單的四個字後面,所包含的改革內容有很多。
我們先來說說胡服。
首先是帽子的變化。
《淮南子?主術訓》記載:趙武靈王貝帶雞而朝,趙國化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趙武靈王佩著貝帶、戴著砫砮冠上朝,整個趙國人都被他同化,說的明白些,就是趙武靈王學著胡人用野雞的羽毛進行裝飾王冠上,而後來被趙國人所效仿。
此外,趙武靈王效仿胡人在王冠前垂兩條貂尾,以示尊重,《漢書?輿服下》記載,胡廣說曰:趙武靈王效胡服,以金珰飾首,前插貂尾,為貴職,這種帽子特征在後來遊牧民族中依然很盛行。
其次是鞋子的變化。
趙武靈王?胡服?之前,中原人的鞋子壹般穿的都是?履?,這種鞋子在平地走路很實用,但是騎馬打仗則十分不適用,於是武靈王就仿照胡人的靴子,在趙國推行改履為靴。
正如《學齋占畢》記載曰:古時有履而無靴,故靴字不見於經,至武靈王作胡服,方變履為靴,起初趙武靈王推行的靴子是短靴,後來慢慢發展成為長靴,不過現在靴子似乎成為了女士們的專利,殊不知壹開始靴子在中原被推行,只是為了騎馬打仗的方便。
最後是士兵的上衣下衣的變化。
趙武靈王推廣胡服之前,士兵的穿著那都是全副武裝,外面所穿的鎧甲基本都是用銅或者鐵打造的重鎧甲,這在步兵的決鬥中那是有優勢的,但是面對胡人的騎兵,就成為了緩慢移動的?活靶子?,而且穿那麽重騎馬也非常不方便。
此外,即使能騎馬,馬也很吃力,根本跑不快,別說穿過險要的地形和胡人短兵相接了,估計還沒追上胡人,馬已經累得疲憊不堪了,正如《戰國策?趙策》記載趙武靈王所說: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逾險,於是武靈王就把士兵的重甲改為了輕甲,而下衣也效仿胡人穿上了雙腿分開的褲子。
趙武靈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胡服,對於士兵來說,是為了適應騎馬和打仗的需要,對於王族大臣來說,是為了革除舊的觀念,以便讓底層士兵更好地接受這種改革,畢竟自以為站在文明頂端的中原人,卻向落後的胡人學習怎麽穿衣,這顯然是壹種?離經叛道?,不過慶幸地是,趙武靈王做到了。
我們再來說說騎射。
首先,招騎射。
上文我們曾提到牛贊在勸諫武靈王時曾說到?國有固籍,兵有常經?,其實這樣也說明了武靈王?騎射?之前趙國的兵制,那就是民眾按照固定不變的兵籍,到了年紀就要去服兵役,軍隊按照地區進行編制,這也是當時中原征召戰車兵和步兵的募兵方法。
但是騎兵並不是戰車兵和步兵,騎兵不僅要講究馬術好,而且馬上的搏殺技術也很重要,這樣壹來,原來的那種兵制很顯然難以組建壹支像樣的騎兵,所以武靈王提出了要?打破固籍?,不分地區,招募會騎馬射箭之人組建騎兵。
其次,收編胡兵。
《史記?趙世家》記載:代相趙固主胡,致其兵。主父(即趙武靈王)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樓煩王於西河而致其兵,顏師古註曰:致,謂引而至也,這也就是說趙固曾在代地招募胡兵,而趙武靈王也收編了壹部分樓煩士兵。
趙武靈王吸收胡兵入編,其軍事意圖也相當明顯,那就是想要以胡制胡,擴大自己的騎兵隊伍的同時,亦能提高騎兵的實際作戰水平。
最後,配備胡馬。
冷兵器時代,騎兵對於戰馬的要求很高,善跑和有耐力則是最基本的,但是在當時中原的馬更像驢,和胡人養育的戰馬那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後來趙武靈王就把靠近胡人的代地和原陽作為訓練騎兵的基地,也是因為這兩地更靠近胡人,當然也更容易得到胡馬,當然在後來趙國的騎兵中,胡馬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後來代馬就成為了北地所產的良馬的稱謂,正如曹植的詩,曰:仰彼朔風,用懷魏都,願騁代馬,倐忽北徂。
此外,根據《戰國策?趙策》記載的趙武靈王和牛贊的對話,我們還能得知,趙武靈王還把步兵改編為了騎兵,進行集中訓練,後來牛贊不付武靈王所托,成為了壹命可以獨當壹面的騎兵將領,關於牛贊的取得成績,我們後面還會提到,此處暫不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