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泡博物館,美育進行時

泡博物館,美育進行時

雙減時代,帶娃逛博物館、泡美術館,是很多家庭度過周末的理想生活方式。塗思美育創始人陳柯伊認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讓人樹立壹種人生境界,成為“生活的藝術家”,賦能美好生活。

大約10年前還在讀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專業時,陳柯伊就發現,大眾對藝術欣賞還停留在“畫得像不像”的層面上。她認為藝術的本質不是技法,隨著美育的普及,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藝術最重要的是給人帶來震撼心靈的力量,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看展,美育的最佳起點

如果想要讓孩子擁有“美”,首先就需要帶孩子來到“美”的面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挑孩子感興趣、有聯結的展覽作為博物館美育的起點。選到了,妳就贏了壹半。

記得去年今日美術館的“宮崎駿與吉蔔力的世界”展覽,生動再現了21部動畫電影的誕生過程。要帶孩子們壹口氣全程看完嗎?不用,不求面面俱到,只要掛壹漏萬。比如,事先做點功課,妳就會發現,宮崎駿跟其他動畫大師最大的不同點,就是他創作時先畫出腦海裏的壹幅場景畫面,再根據這個畫面壹步步構思故事。而當時的動畫片制作,還沒用電腦技術,要將壹張張手繪圖畫連起來播放。

我們於是就制作了壹些有圖像的卡片,供孩子隨機抽3 4張,卡片之間沒有故事的連續性,讓孩子根據手裏的卡片畫面,自己編壹個故事。這樣的小 遊戲 ,不僅讓孩子們理解了動畫原理,還能激發想象力、創造力,調動參與感。展覽也不再是壹個“高高掛起”的存在,而是壹個可參與的主題,可觸摸的活動。

當時有個10歲女孩令我印象深刻,她不僅用抽到的幾張卡片按順序正著編了個故事,又興致勃勃地倒著編了個故事。所以,沒有“靜不下來”的孩子,只要找到孩子的興趣點,他們總能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當然,家長們也要破除“壹定全看完”的執念,不要強制孩子們必須待多久,如果觀展都不享受了,超出了孩子的體力值和情緒容量,變成“為了打卡而打卡”,那樣起的是反作用。

看展覽是孩子建立文化認同感的重要途徑,讓看展成為孩子日常生活的壹部分,就能讓孩子的藝術修養漸漸養成了。

打開五感,叩響藝術之門

常見很多家長在名畫前給孩子“指點”,這幅畫可是某大師的名作,值很多錢呢!其實,壹幅作品,如果跟我們的生活沒有任何聯結,縱使它價值連城,也無法打動孩子的心。家長不妨優先選擇與孩子生活密切相關的展品切入。比如,大自然裏的花鳥魚蟲,是孩子們容易親近和喜愛的,我就帶孩子們欣賞齊白石作品集《可惜無聲》。

大家都認為,齊白石是畫蝦大師,其實蝦只占他作品中很小的壹部分。“可惜無聲”的意思是,“可惜沒有聲音,不然妳們都以為我畫的是真的”。所以,我們在孩子的耳機裏,放出了蜜蜂、蝴蝶、蚱蜢、蛐蛐的叫聲,讓孩子玩“聽聲音找畫面”的 遊戲 。先讓孩子們在博物館感受到快樂,再引發他進壹步思考“齊白石為什麽畫花鳥魚蟲?”那孩子們就很容易理解,齊白石是通過畫作表達出“不在乎跋山涉水去名山大川,生活中的壹草壹木都很美,其實美就在我的後院裏”的思想境界。

又如,松美術館收藏的《雛菊與罌粟》是梵高去世前壹個月創作的,那時他病情好轉,從山野采了壹捧鮮花,雛菊清香、罌粟迷人,他擔心花朵無法常在,因此支起畫板將花畫了下來。為了讓孩子感受梵高創作這幅畫時的心境,觀展中我們會帶壹捧雛菊,讓孩子現場通過自己的鼻子去貼近《雛菊與罌粟》,用 情感 去聯結梵高的藝術人生。

如同錢鐘書所說,“在日常經驗裏,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動或者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因此觀展中,我們要盡量通過 遊戲 和道具,還有自己的長處,幫孩子打開五感叩響藝術之門,從各個維度欣賞作品、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對於孩子來說,感覺比知識重要。因為壹個人心智的成長是從感覺經驗開始的。

提好問題,激發孩子的思考力

如果說看展前的功課,對於壹些忙到焦頭爛額的家長來說是個負擔,那不如轉換角色,讓孩子沿著他的喜好和思路,做個小小導覽員,毫無壓力地帶領成人看展,也不失壹個很巧妙的辦法。好答案不如好問題,以下幾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在孩子與作品之間建立 情感 聯結:說說妳最喜歡哪壹件作品,為什麽?最不喜歡的作品是哪壹件,為什麽?如果有壹件作品可以收藏在自己家裏,妳選哪壹件?妳最想作為禮物送給好朋友的作品是哪壹件,為什麽?這些答案沒有對錯,且家長不需要做任何功課,就可以跟孩子無障礙交流,也是增進親子關系的巧妙溝通方式。

對於有展覽相關背景的家長,可以給孩子設定壹個虛擬的角色,在展廳裏玩cosplay的 遊戲 ,也能更好幫助孩子理解展覽的主題和作者。比如,清華藝博的“華夏之華”展覽,我們就讓孩子以小小考古家的身份,仔細觀察描述器物的特色,在不看標簽的情況下推導出這個作品可能“離我們多久了?”“當時可能是用來做什麽的?”“這個東西是怎麽做成的?”……

最讓家長撓頭的當代藝術作品,沒有藝術界蓋棺定論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更適合用問題引導孩子去思考更深層次的東西,並帶著問題去展覽中尋找答案。紅磚美術館展出的“藝術卡門線”是壹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徐冰老師把他創作的“天書”塗裝在火箭表面傳送到外太空,但是火箭最終發射失敗了。他把發射過程、火箭殘骸都通過展覽方式呈現出來。

我們就問孩子,“雖然火箭發射失敗了,但妳覺得這是壹個完全的失敗嗎?有沒有成功的地方?”我還清楚地記得有個孩子當場說了壹句特別有哲理的話,“失敗就失敗了吧,因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我們問到“這個展覽融合了哪幾個學科?妳覺得是怎麽融合的?”有壹個孩子的回答非常深刻:“ 科技 讓藝術更加理性,藝術讓 科技 更加浪漫”。還有孩子問:“如果當代藝術沒有邊界,那麽萬事萬物是不是都可以被稱為藝術?”……壹千個人心中有壹千個答案,但最寶貴的是探究、思考和印證的過程。

如果家長們覺得問題難度較高,不妨為孩子準備隨身的素描本和鉛筆,隨時做觀展日記。比如讓孩子臨摹喜歡的花紋、器型,甚至哪怕就壹句話的記錄——我在哪天、跟誰、來到哪個場館、看了壹個什麽展覽,當天我印象最深的展品是什麽……都非常有意義。

另外,很多展覽出口都有衍生品商店,觀展後,家長們不妨花點小錢買些相關書籍、明信片、冰箱貼或者記事本,這並不是亂花錢,幾十塊錢的小禮物,也許就能激勵孩子下壹次持續觀展,也幫孩子與展覽建立了聯結,帶回家後,他很可能再看相關書、紀錄片或電視節目,孩子對相關主題的興趣會更加濃厚。

我們塗思群裏有個媽媽,每周末都去泡博物館,5年裏,她帶著女兒去了145家博物館,看了237場展覽。她說,帶孩子逛博物館,就像逛超市壹樣平常,這就是生活的壹部分。從壹起逛博物館開始,從過好壹個周末開始,讓孩子們擁有更遼闊的人生。

這不僅僅是讓孩子們學知識,博物館的美學教育意義更在於,當壹個孩子在其間逐漸了解到什麽是真正的美、什麽是真正的知識,他們就會在未來的人生路上,把美滲入到生活中的每壹個角落,他們將是未來的“生活家”。